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恶性胸腔积液的常规临床治疗方法为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1]。我们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报道,对中、大量胸腔积液患者留置单腔管每天抽液,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用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输液器、500ml滴流瓶组成封闭的引流系统,对自发性气胸进行持续引流。于2003年7月-2007年6月共治疗液气胸患者42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静脉导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无锡市人民医院ICU病房2003年06月~2007年06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08例患者随机分成抗感染导管组(ACC)和普通导管组(NCC),观察两组导管感染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成功置管的408例患者中(211例ACC,197例NCC),两组患者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均无明显差异,导管留置时间、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ACC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NCC组(P〈0.05)。ACC组有着较低的感染率,在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结论抗感染静脉导管有着较低的导管相关感染率,可减少ICU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途径。方法95例1997年6月前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接受乳癌根治术(对照组),60例1997年7月后接受治疗者接受乳癌改良根治术(研究组):保留皮下脂肪,尤其是在厉切口3cm以上的地方,创口置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降低皮瓣缝合处的张力。观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等指标的情况。结果研究组皮瓣坏死的发生率为3.3%(2/60),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5/95,P〈0.05)。研究组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5.0%(3/60),显著低于对照组(30.5%,29/95,P〈0.05)。结论严密缝合切口、防止腋下淋巴管瘘、创口置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合适的胸带包扎力、合理的皮瓣厚度以及皮瓣缝合不能有或零张力,是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患者术前因长期输液治疗、支持治疗和经常性抽血检查,外周静脉血管损坏严重,移植术后也因病情需要化疗或胃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外周血管难以长期持续承受高浓度的药物刺激。应用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以避免中心静脉置管造成的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保护外周静脉,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路,自2007年8月以来,武警总医院对26例肝移植患者进行了PICC置管术,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效抗菌材料能否降低烧伤湿润暴露疗法中经创面穿刺静脉输液创面的感染率,延长静脉留置时间。方法选用76例MEBO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采用长效抗菌材料对静脉留置创面穿刺部位、外露导管进行喷洒,2次/d。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静脉穿刺留置时间及穿刺点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静脉穿刺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效抗菌材料护理MEBO湿润暴露疗法患者经创面穿刺面,输液留置针时间延长,穿刺部位炎性反应率及导管感染率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提高静脉输液及长时间留置静脉插管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肺癌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患有胸腔积液并接受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肺癌患者,男62例,女22例,年龄18~76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研究组(接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疗效(胸水吸收情况和症状)和焦虑程度.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48%,P<0.005);研究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8.10%,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8.19±1.58)d,显著短于对照组[(11.23±2.12)d,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26.19%,P<0.05).研究组治疗后焦虑率为57.14%,显著低于对照组(73.81%,P<0.05).结论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胸腔闭式引流致复张性肺水肿(RPE)的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方法分析147例实施胸腔闭式引流的创伤患者(16例伴RPE组,131例不伴非肺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RPE组锐器伤患者占43.75%,〉60岁者占37.50%,人均既往相关病史数目为0.31个,肺压缩程度〉60%的患者比率为31.25%,手术首次的液体、气体引流量平均为655.35ml,术中和术后1h内输注总液体量为2246.72ml,病死率为18.75%,均显著高于非肺水肿组同类数值(均P〈0.05)。RPE组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平均总液体人量2631.67ml,双侧肺损伤患者为100%,肺压缩时间平均为14h,肺压缩程度平均为76.67%,PaCO2平均为52mmH2O,急性肺损伤(ALI),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占100%,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同类数值(均P〈0.05)。结论RPE主要发生在老年、锐器伤、肺压缩程度重的患者,且年龄越大,输液量越多,引流越快,肺压缩时间越长,肺压缩程度越重,并发RPE越多,越容易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同时输入50%葡萄糖和常规液体对局部静脉疼痛、静脉炎的发生及留置针时间的影响。方法需经外周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的9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双道将50%葡萄糖和常规液体同时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Y型留置针单道单一输入50%葡萄糖静脉注射。共观察5d,出现静脉炎症状即拔针。比较2组的疼痛程度、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51.11%,显著低于对照组(86.67%,P〈0.01)。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67%,19〈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3d和3-5d拔针的例数分别为5例和22例,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4例、28例,均19〈0.01);留置时间5~7d有17例,显著多于对照组(3例,P〈0.01)。结论通过Y型静脉留置针同时输入50%葡萄糖和常规液体,能明显缓解静脉疼痛,降低静脉炎发生并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气囊压迫与纱布填塞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效果。方法2005年8月~2008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外急救转运的产后大出血120例,转诊前按常规处理方法无效后,分为2组,宫腔放置压迫气囊(CO2气囊组)60例,宫腔填塞纱布(纱布组)60例,比较两种止血方法的疗效。结果2组均能有效控制产后出血,但气囊组手术时间【(228±28)s】、宫腔填塞物留置时间【(17.0±3.5)h】均短于纱布组【(362±39)s、(22.0±2.5)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6195,-9.004,P〈0.01)。结论压迫气囊治疗产后大出血效果佳,操作简便,留置时间短,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CRI)的致病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对行中心静脉置管1300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种、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导管口径及导管用途为CRI形成的危险因素。33例导管培养阳性中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17/33)和真菌(7/33),130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总感染率为2.5%(33/1300)。结论CRI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及真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尽量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对CRI预防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延迟机械通气对急性脑卒中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将312例需机械通气的急性脑卒中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开始机械通气的时间先后,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178),对照组(n=134)。对比研究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PACHEⅡ评分值、并发症、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严重缺陷和严重缺陷占幸存者比例下降,轻度缺陷和自理占幸存者比例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较延迟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和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深静脉穿刺包在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效果:方法将46例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深静脉穿刺包和气管切开套管实施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包实施手术。对比深静脉穿刺包在危重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分别为(15.22±1.75)nin.(10.49±2.17)ml.和(3.96±2.61)ml,与对照组相比[13.29±2.73)min.(9.76±2.48)ml,和(3.32±1.8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费用为460元,显著低于对照组(3300元。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包经皮气管切开术同样具有简单、快速,出血少的特点。同时现成包装且价格便宜,取材容易,在特殊情况下,如重大灾害发生时,可作为经皮气管切开包缺乏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ICU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心ICU、外科重症病房(SICU)、急诊ICU(EICU)、神经重症病房830例(56.1±18.5)岁(3~98岁)患者入ICU后24h内APACHEⅡ分值及血小板计数。根据不同预后比较相应的APACHEⅡ分值及血小板计数。并按血小板水平分组分析其相应预后。结果预后良好组(n=711)的APACHEⅡ分值平均为7.8±4.5,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n=119)(19.0±8.3,P=0.000)。预后不良组血小板值为(147.6±116.9)×10^9/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172.4±91.0)×10^9/L,P=0.031]。入住ICU时APACHEⅡ分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113,P=0.001)。血小板减少组较不良预后率为25.0%,显著高于血小板非减少组不良(11.0%,P=-0.000)。入住ICU时APACHEⅡ分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113,P=0.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提示病情重且不良预后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对黑素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NB?UVB治疗白癜风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给予单次0(对照组)、50、100和200 mJ/cm2 NB?UVB照射,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单丹酰戊二胺染色法(MDC)检测细胞自噬体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信号磷酸化磷酸腺苷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Ⅰ(LC3Ⅱ/Ⅰ)及P62表达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与黑素小体超微结构变化。免疫印迹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黑素小体、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DC染色显示,对照组、50、100和200 mJ/cm2 NB?UVB组自噬体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1.83 ± 3.50)、(23.66 ± 4.12)、(38.08 ± 4.10)、(40.23 ± 1.45)%,100、200 mJ/cm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 mJ/cm2 NB?UVB组(均P < 0.05)。免疫印迹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200 mJ/cm2组p?AMPK、LC3Ⅱ/Ⅰ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 < 0.05),而p?mTOR及P62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 < 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1.88 ± 1.18)相比,100、200 mJ/cm2组(5.12 ± 1.13、5.25 ± 1.04)均显著增多(P < 0.05)。50、100、200 mJ/cm2组黑素小体数量(39.12 ± 9.42、57.38 ± 7.11、59.75 ± 15.15)均较对照组(18.50 ± 4.18)显著增多(均P < 0.05)。结论 NB?UVB照射不仅可以促进黑素小体生成,还可以激活黑素细胞的自噬信号通路,促进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推测其为白癜风的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血清S100蛋白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判断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心搏骤停(CA)后CPR成功的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A组(19例,GOS1-2分)和B组(9例,GOS3-5分)。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12、24、48、和72h测定血清S100蛋白质、NSE水平,入ICU后24h内完成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和APACHEⅢ评分,计算存活概率(Ps)。分析ROSC时间与各时间点S100、NSE水平是否相关。结果A组的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通气时间,ROS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均P〈0.05),A组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显著高于B组(均P〈0.01),而Ps显著低于B组CP〈0.01);A组的ROSC后2、12、24、48、72h血清S100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均P〈0.05);B组在72h时点的S100水平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ROSC后12、24、48、72h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5),ROSC后2h时A组和B组的S100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B组在ROSC后24h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所有患者的ROSC后2、12hS100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1,而12、24、48h时患者血清NSE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S100、NSE可以作为判断CPR后缺氧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生化标志物,且S100可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对心肺的毒性作用及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3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制作兔布比卡因心肺中毒模型)C组(5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和D组(7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观察呼吸、循环变化,在心,搏骤停2分钟时开始标准心肺复苏观,察复苏效果,记录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并进行24小时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结果 B组(3mg/kg)仅见心率变慢,短时间内恢复;C组见呼吸抑制和心脏节律改变,3~6min不处理则继发心脏骤停;D组心跳呼吸迅速停止.心搏骤停2min经心肺复苏后,C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为(1.50±0.41)min,显著短于D组([14.50±5.86)min,P〈0.01],C组自主呼吸恢复(ROSB)时间为(5.43±1.68)min,显著短于D组([29.38±5.53)min,P〈0.01].24h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两组均为1分.结论 布比卡因心肺毒性作用呈明显剂量相关性,其所致的心搏骤停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在评价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24h内死亡的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46例连续观察24h,分别计算各自APACHEⅡ评分,并进行验证,建立回归模型。结果46例患者APACHEⅡ评分平均(37.47±7.50)分(20~53分)。9例复苏后24h内暂时存活者评分为(27.88±4.81)分,显著低于37例死亡者的评分[(39.8±6.05)分,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死亡风险模型:Ln[P/(1-P)]=-11.762+0.397×APACHEⅡ评分。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以应用于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早期死亡的风险评估,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在监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心室前负荷中的意义。方法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68±11)(46~87)岁,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瓣膜置换术。心脏外科术后用改良的Swan-Ganz漂浮导管接连续心排量监测仪监测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RVEDV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中心静脉压(CVP)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每1~2h观察一次。测量持续(64±25)h。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这些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RVEDVI的均数为(130±28)ml/m^2,CI的均数为(3.1±0.6)L/(min·m^2)、PCWP的均数为(11.4±4.1)mmHg。50例患者中约有26例REVDVI、25例CVP和CI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有7例PCWP和CI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有10%的患者中,CVP和CI之间呈负相关,只有4%的患者,REVDVI和CI之间呈负相关。结论RVEDVI是心脏外科术后监测中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