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将癫痫发作所致外伤减少至最少、最轻程度,保证患者安全。方法:结合精神科的特点,对36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护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果:轻视、混淆发作先兆症状,压舌板使用不当,工作中不够灵活机动,癫痫发作后护理工作的轻视对患者均可造成安全隐患。结论:重视癫痫发作的护理可有效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儿童假性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与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假性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儿童假性癫痫发作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例经VEEG动态监测后诊断为假性癫痫发作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与10例已诊断为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及VEE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假性癫痫发作组发病前均有诱发因素,通常在觉醒状态下发生,发作时意识清楚,并可记忆发作时的情况,VEEG监测发作时无痫样放电。结论 VEEG监护可以同步观察到患者发作时的行为特征及脑电活动情况,是诊断假性癫痫发作,以及鉴别其与癫痫发作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隆卫娟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995+199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1月~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40例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护理的要点主要为重视病情的观察以及处理;需熟练掌握腰椎穿刺术临床护理;熟练掌握癫痫发作与精神异常以及应用特殊药品的临床护理;并时刻关注患者心理活动。其中32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另8例患者选择放弃治疗后签字出院。结论:依据疾病以及患者特点,着重对其精神异常与癫痫发作以及腰椎穿刺和应用特殊药品后的情况予以观察,系病毒性脑炎并发症状性癫痫患者临床护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假性发作与癫痫发作有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对于癫痫患者,一般脑电图(EEG)检查常因时间限制,往往不能捕捉到痫样放电.因此开展24h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可以弥补常规EEG记录受时间限制的不足.现将我科自2000年9月~2001年7月对门诊3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AEEG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视频脑电图在癫痫及其他发作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江明  刘向  马仁飞 《安徽医学》2010,31(10):1154-1156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癫痫及其他非癫痫发作性疾病中的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意大利EBNeuro智能化脑电图仪,对150例临床确诊为癫痫和疑为癫痫或其他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1-4hVEEG监测,并对其脑电波形及临床发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同时对比进行常规脑电图(EEG)检测。结果 150例中,VEEG异常者124例(82.7%),痫样放电101例(67.3%);150例中109例行常规EEG检测,异常者30例(27.5%),痫样放电10例(9.2%)。异常率和痫样放电检出率VEEG监测均明显高于常规EEG检查(P〈0.005)。150例VEEG监测后明确诊断癫痫117例,其他发作性疾病33例。49例癫痫(41.9%)确定了癫痫综合征的诊断;43例(36.8%)明确其发作类型。结论 VEEG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提高了癫痫的临床诊断及分型,而且对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视频脑电图(VEEG)表现、影像学特点,以期为颞叶癫痫的诊断和定位定侧提供依据。方法:对34例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颞叶癫痫的临床表现、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特征、影像学改变。结果:颞叶癫痫常常出现特征性的感觉先兆,颞叶癫痫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口咽自动症和手自动症常见于颞叶癫痫。颞叶癫痫发作间期EEG常表现为局限于颞叶的癫痫样放电、非癫痫样放电异常或两者皆有。发作期EEG常表现为起源于颞叶的节律性改变和电活动的演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结论: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发作间期、发作期记录到的颞区或以颞区为主的脑电图改变,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颞叶癫痫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电图在癫痫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85例依据临床症状疑似癫痫患者行普通脑电图(R—EEG)及视频脑电监测(V—EEG)。结果V—EEG阳性率明显高于R—EEG。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对于癫痫的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检出率,为诊断癫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脑电图的特点。方法:对51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分类和脑电图(EEG)检查,分析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偏头痛的EEG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儿童偏头痛患者EEG异常率高于成人偏头痛患者,典型偏头痛EEG异常率高于普通型偏头痛,典型偏头痛EEG异常率与年龄有关,且常有癫痫样放电。结论:典型偏头痛与发作性癫痫的鉴别,须强调临床症状,排除其他疾病,必要时结合EEG之癫痫样放电特点。  相似文献   

9.
Lin H  Wang YP  Li LP  Wu X  Li YJ  Zhang G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201-2204
目的 探讨癫痫术前评估后患者未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癫痫术前评估后未做手术患者的年龄、病程、既往史、发作症状学、头颅磁共振、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等特点,综合分析非手术原因.结果 癫痫术前评估后患者未手术的原因依次为,因多种原因患者及家属放弃颅内电极定位(42/112,37.5%),致痫灶弥散、多灶(29/112,25.9%),全面性发作(15/112,13.4%),假性发作或发作轻微(10/112,8.9%;7/112,6.3%),致痫灶位于功能区(6/112,5.4%)及其他.结论 既往有重症病毒性脑炎和围产期脑损伤,和(或)头颅MRI呈弥散、多发、双侧异常者,手术可能性较小.辨别全面性发作、假性发作及进行性脑部疾病可避免不必要的术前评估.目前患者及家属仍对手术风险、费用及效果存有疑虑,告知其手术的风险与获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剥夺睡眠-睡眠联合诱发视频脑电图(EEG)监测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拟诊癫痫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进行剥夺睡眠后清醒描记EEG,再让患者入睡描记睡眠EEG,整个过程在视频监视下进行。结果常规EEG与剥夺睡眠后清醒及睡眠时EEG、剥夺睡眠后清醒与睡眠EEG痈样放电及总异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剥夺睡眠后清醒及睡眠时EEG总异常率分别为46.5%和88.4%。睡眠时EEG的痫样放电多见于睡眠的非常浅睡期和浅睡期。有2例在睡眠EEG表现痫样放电时出现了临床发作。结论剥夺睡眠-睡眠联合诱发试验可明显提高癫痫患者EEG痫样放电的检出率,结合视频监测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假性癫痫(PS)是指一组临床症状类似于癫痫发作的发作性疾病,临床上与癫痫不易鉴别,常易被误诊、误治。PS发生与脑部电生理紊乱无关,而是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障碍所致,常有轻重不等的精神心理障碍,可由情绪刺激或暗示诱发。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们对25例疑为Ps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并暗示诱发试验,23例确诊为PS,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频无纸脑电图皮层及深部电极在脑手术治疗癫痫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服用2种以上抗癫痫病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的患者,首先用32导数字化视频无纸脑电图(EEG)进行检查,确定癫痫灶的原发部位及范围。后在开颅术中应用EEG的硬膜下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确定癫痫部位,切除癫痫灶。术后应用EEG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0例癫痫患者,经EEG检查在不同部位均有异常放电的癫痫波。手术中用硬膜下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癫痫波更清楚,波幅大,周期较短,可以区别原发性棘波及继发性棘波,定位更准确。手术效果:效果满意10例,症状有明显改善6例,发作症状减少2例,效果差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视频无纸EEG是癫痫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其硬膜下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能准确判定癫痫部位,可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癫痫灶及术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在癫痫手术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98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性癫痫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患者,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为主,占33.3%。迟发性癫痫多见于脑梗死患者,发作类型以简单部分性发作为主,占34.2%。脑叶区病灶较非脑叶区病灶卒中后癫痫发病率高。98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中脑电图异常者72例(73.5%),主要表现为癫痫样放电、局限性慢波活动等异常。结论: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卒中类型、病程、病变部位有关,并有相应异常脑电图表现。行视频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指导治疗、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4.
60例颅脑外伤后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60例外伤后癫痫患者从药物依从性、心理、生活习惯及嗜好、发作先兆的观察和发作期的护理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因。结果:经过密切的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本组患者癫痫发作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无一例出现生命危险,出院后门诊随访1年均未出现癫痫症状的发生。结论:从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克服其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摒弃不良习性等方面加强护理将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外伤后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发作起始形式对颞叶癫痫(TLE)患者进行癫痫灶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52例确诊为TLE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73次发作的发作期EEG。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及头颅磁共振(MRI)检查,术中均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进一步定位癫痫灶并在其指导下完成手术,且术后在最少1年的时间内Engel术后效果评估为1级。根据MRI检查结果将52例患者分为海马硬化组、非海马硬化组两组进行对比。 【结果】 通过分析发作起始头皮EEG形式结合MRI检查,MRI提示分入海马硬化组的患者癫痫灶定位率达89.7%,以θ节律、δ节律为能定位的主要脑电发作起始形式。 【结论】 TLE发作期EEG在癫痫灶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记录分析发作起始期的脑电活动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16.
陆延安  孙伟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09-110
目的探讨自然睡眠脑电图(EEG)对发作间期癫痫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2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的73例发作间期癫痫患者、25例间歇期晕厥患者、19例间歇期偏头痛患者、31例发作间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自然睡眠状态下、常规清醒状态下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EEG检查,比较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自然睡眠EEG诊断发作间期癫痫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3%、100.0%。常规清醒EEG诊断发作间期癫痫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1.5%、100.0%。自然睡眠EEG诊断发作间期癫痫患者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清醒EEG(P〈0.05),两种EEG诊断发作间期癫痫患者的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清醒EEG相比,自然睡眠EEG诊断发作间期癫痫的灵敏度较高,有利于降低癫痫患者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研究癫痫患者视频脑电图表现,评价视频脑电监测技术在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1月我科接收的248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视频脑电图2、6、12、24h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分析临床发作与癫痫样异常放电之间的关系、异常放电出现的时相,癫痫分型与异常放电的关系,临床发作前脑电图的改变以及临床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塞后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EEG)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36例经CT/MR确诊为脑梗塞后癫痫发作患者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脑电图异常34例,异常率94.4%,脑电图改变以频率减慢,出现短至长程及持续性的慢波为主,22例(61.1%)患者出现电活动减弱或消失,15例(41.66%)出现尖波、尖慢波、棘波或棘慢波等痈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对脑梗塞后癫痫的发生和诊断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南平  徐晓华  华颖 《广东医学》2006,27(5):710-711
目的分析和探讨婴幼儿癫痫的临床、病因、EEG、神经影像学的特征。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及EEG,CT,MRI,MRA、血生化等辅助检查和随访,对139例婴幼儿癫痫患儿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本组患儿男女之比1.25∶1,其中全身性发作占45.32%,部分性发作占40.29%,不能明确分类的发作占14.39%。139例患儿中有明确病因的症状性癫痫占61.15%,特发性癫痫占38.84%。脑电图检查87.77%的患儿可见痫样放电,其中视频脑电图的异常发现率高。头颅CT检查异常率34.53%,进一步配合头颅MRI及MRA检查将进一步提高阳性发现。结论婴幼儿以症状性癫痫多见,发作形式多样,应与非癫痫性发作鉴别,视频脑电图检查对诊断及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特异型癫痫患者的 EEG改变及 EEG在诊断特异型癫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EEG检查常规做过度换气、睁闭眼等诱发试验。结果 :2 8例患者中 ,男性 14例 ,女性 14例 ,EEG全部为异常。结论 :本病的共同特点均为发作性 ,发作时间短 ,发作时无意识障碍 ,无规律性 ,间歇期如常人 ,无智力影响 ,无明显的病因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