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续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 0 0 3年第 2期第 2 9页 )2 《辅行诀》的结构与方剂数目研究2 .1 结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系经整理厘定之本 ,今以马继兴教授《敦煌古医籍考释》为准 ,其结构如下。全书分原文、校注、按语三项。2 .1 .1 原文 在“提要”中说 :“甲本乃张大昌弟子之间转抄者 (详此句 ,大昌弟子非一 ) ,保留原貌较多 ,但在转抄中偶有省略及按抄者理解妄加改动处 ;乙本乃张大昌追记而成 ,内容较全 ,但难免有误记之处。现以甲本为底本 ,并据乙本补入缺文。凡补入文字均在其下加上重点符号 ,不另作注。”2 .1 .2 校注 在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与《汤液经法》药物剂量溯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解读伊尹汤液经>,探讨<伊尹汤液经>,进一步对本草、汤液和经方加以深思,追源溯流,以便从学术沿革角度阐明中医临床治疗的发展过程,知晓各种学术流派的短长.  相似文献   

10.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箓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11.
柴胡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历史考证,银柴胡实为北柴胡,明代石竹科银柴胡伪充伞形银州柴胡,至现代讹用为正品。揭示对伪品、习用品、代用品一定要严格区分,药名规范、避免以讹传讹,弄假成真。  相似文献   

12.
东汉名医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一事,因其不曾见于史书记载,故素有争议,一直成为历史疑案。通过大量征引文献资料,并且结合有关出土文物,反复进行考证研究,充分说明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其具体任职时间确定为建安七年(202)至十年(205)或十二年(207)之间。张仲景在出任长沙太守期间,又坚持坐堂行医和撰写《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名著,对后世影响巨大。湖南省长沙市在清代曾修建“张公祠”以示纪念,人们至今仍对医圣张仲景深表缅怀和敬仰。  相似文献   

13.
仲景方15对桂枝药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经常使用、构成稳定配伍关系的桂枝药对有十余对。分析探讨两书中桂枝药对的配伍关系、功能与临床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不断探索仲景运用桂枝诸方及其药对的配伍精义,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当前,医学发展迅猛异常,科技创新主导了医学发展的速度和前进方向。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科研发展政策,规范医院的科研工作。对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提出完善、系统、可实施的目标和规划,使科研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以实现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从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的高尚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方面是行医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百姓服务.张仲景不计个人名利,不分服务对象的贫富贵贱,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当前仍有教育意义。其次是“卫生”与“护生”。张仲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理念,提示医生的根本性职责在于保护人的生命,保卫人类的繁衍生息。第二方面是医生的行为品格。一是要认真仔细,可表现在诊察患者,治疗观察,药后护理等多方面;二是要沉着冷静,面对危重病或病情突变,应具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临变不慌的品格;三是要关爱体恤患者,首先体现在重视预防,早期治疗,及时给药,尤其要保护妇女儿童,其次,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凋整患者的心理,既是对患者的关爱,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四是要克服私念,医生治病要做到不求功名,实事求是,不患得患失等,要一切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第三方面是当好医生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博采众方,不陋已见的学风;二是要有辨证沦治,精益求精的技术;三是要有通晓药剂,杜绝误用的广博知识,除了掌握药物的基本功效外,还包括了解药物的剂量、剂型、煎煮法,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以及毒副反应的消除等。  相似文献   

16.
从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的高尚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方面是行医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百姓服务.张仲景不计个人名利,不分服务对象的贫富贵贱,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当前仍有教育意义。其次是“卫生”与“护生”。张仲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理念,提示医生的根本性职责在于保护人的生命,保卫人类的繁衍生息。第二方面是医生的行为品格。一是要认真仔细,可表现在诊察患者,治疗观察,药后护理等多方面;二是要沉着冷静,面对危重病或病情突变,应具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临变不慌的品格;三是要关爱体恤患者,首先体现在重视预防,早期治疗,及时给药,尤其要保护妇女儿童,其次,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凋整患者的心理,既是对患者的关爱,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四是要克服私念,医生治病要做到不求功名,实事求是,不患得患失等,要一切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第三方面是当好医生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博采众方,不陋已见的学风;二是要有辨证沦治,精益求精的技术;三是要有通晓药剂,杜绝误用的广博知识,除了掌握药物的基本功效外,还包括了解药物的剂量、剂型、煎煮法,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以及毒副反应的消除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历代百合炮制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为合理、准确制定百合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重视护理,其著作中涵盖了丰富的中医护理内容,例如,他提出了辨证施护,重视药物护理、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等,发明了灌肠、胸外按压等护理操作。此类学术思想不仅助于提高医疗效果,而且促进了中医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探讨总结了张仲景调和肝脾的学术思想及其体系,其总的精神为"平调阴阳",恢复机体生理平衡;其治疗方法,则按照标本关系,或治肝为主,或治脾为主,或肝脾同治,或先用一法,后用一法。其治疗手段则有方药、针刺等。文章试图总结归纳其方法及精神,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