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外伤引起,发生在大脑凸面硬膜下腔,典型者很容易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由于密度与脑灰质密度相近,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导致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2000—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3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机制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此类血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1)脑灰白质界面内移,(2)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3)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灶较小的一侧移位。(4)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硬膜下血肿(SD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较多,CT对高、低、混合密度的SDH易于显示,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较有困难,有时漏诊和误诊。现将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2例36个血肿(其中3例误诊)的ISDH的CT征象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32例ISDH,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5至78岁,平均52岁,有外伤史者26例,不能明确有外伤史6例,病程为3天至45天,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其中单侧性出血28例,双侧性出血4例,共有36个血肿。位于额领顶部22个,额顶部8个,36个血肿区平扫CT值33至46Hll,领顶部…  相似文献   

4.
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附5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5例硬膜下血肿的CT 表现。重点分析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血肿的病理演变过程与CT 所见的密度变化关系,以及不明原因的硬膜下血肿的CT 所见。血红蛋白的量和蛛网膜腔的完整性是影响血肿密度的重要因索。同时,对等密度血肿的CT 诊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病变。根据其好发部位及特征一般不难做出诊断。而发生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比较少见。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易误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收集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25例,结合有关文献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讨论CT诊断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血管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规CT诊断困难,易漏诊而延误治疗。最近我们对CT平扫疑有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5例病人。采用血管CT造影检查(Comouterized angiotomogra-phy),均作出正确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前10d的MRI和CT征象,探讨更适合的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记录32例新生儿HIE的MRI和CT异常征象。结果:32例HIE患儿MRI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征象,主要表现为脑水肿28例,皮层下及深部脑白质斑点状和弯曲条状高信号(T1WI)15例,基底节及丘脑斑点状高信号(T1WI)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15例;CT仅27例有异常表现,以脑水肿为主要表现,仅见9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结论:新生儿HIE前10d MRI比CT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诊断征象,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 Sudur al hematoma)简称ISDH对有时没有提供明确的外伤史或临床病状不典型的病例诊断较为困难,必须通过CT扫描才能确诊,从1989年10月~1993年3月硬膜下血肿的病例中选择12例,经CT检查诊断为ISDH,均经CT增强扫描、MRI和手术证实,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ISDH的CT征象,对ISDH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发现率明显提高。但由于这类血肿仅有少数文献报道,因此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多数被误认为大脑镰钙化影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收集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88例,结合有关文献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讨论CT诊断以及与大脑镰钙化影、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脑幕上及幕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均为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应属于硬膜下血肿的范畴,为其中的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在颅脑外伤中多见,但其特殊类型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则罕见,既往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把其看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主要探讨小脑幕上、幕下血肿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CT诊断特殊征象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CT征象,提高对此病变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证实的具有特殊CT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其形成机理,CT表现特征及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结果:所有病例均含有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这种酷似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但具有内缘不锐利,密度较低且不均匀的特征。结论:CT可以诊断具此特殊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相似文献   

13.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脊髓造影后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 2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做脊髓造影后,使用GE CT/e单排螺旋CT机薄层螺旋扫描,骨重建获取影像。由高年资医生阅片做CTM影像诊断,临床臂丛神经探查术及术后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M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CTM的直接征象是:椎管内不同节段患侧颈神经根充盈缺损连续性消失,共91个。间接征象为:(1)假性脊膜膨出:患侧硬膜囊失去正常形态,为片状高密度影替代,并可沿椎间孔向外延伸,形成神经根鞘膜囊肿,与蛛网膜下腔间有细线状分隔44个。(2)蛛网膜囊肿:硬膜囊一侧膨大变形呈囊样扩张,与蛛网膜下腔间无细线状分隔17个。(3)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一侧腔变窄,脊髓有或无移位27个。(4)硬膜囊壁不完整:一侧囊腔闭锁,脊髓表面部分裸露3个。直接征象阳性,加上间接征象之一,则诊断为臂丛神经节前损伤。27例患者CTM共检出神经根128个,诊断神经根损伤91个,正常37个。手术及随访证实真阳性84个,假阳性7个,真阴性34个,假阴性3个。CTM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6%、82.9%及92.2%。结论 CTM可以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节前段并准确诊断其损伤和部位。  相似文献   

14.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准确率甚高,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漏诊不少,可高达58%(1),为促请同道注意,爱特介绍。  相似文献   

15.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颅脑外伤中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 ,发生于小脑幕和大脑镰的硬膜下血肿相对较少 ,因其解剖结构特殊 ,血肿的CT表现也具有特殊性 ,故笔者收集本院 38例颅脑外伤合并典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病人的CT资料加以分析 ,旨在提高对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腔隙的解剖及其血肿CT表现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我院 1997年 7月~ 2 0 0 2年 12月期间的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38例 ,其中男 31例 ,女 7例 ,年龄 4 7~80岁 ,平均年龄 6 3岁。外伤后CT检查时间 1~ 2 4h ,3天~ 1个月进行过复查。扫描应用GEsytec 2 0 0 0i…  相似文献   

16.
总结我科自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问收治的临床和CT资料(伤后5h内入院)完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SDH)253例术后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SDH的CT征象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报告80例经CT诊断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其中低密度血肿39例,等密度23例.混合密度16例,高密度2例。混合密度中有11例具有沉积征象,虽然这一征象仅仅见于一小部分病人,但这一特征说明病人有再出血和预示病情恶化的可能。等密度血肿不易识别,容易漏诊或误诊,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将有助于等密度血肿的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在111例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行CT/MRI动态检查,诊断明确后均采取手术治疗。结果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动态CT和/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TSE向CSDH的早期转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患者,其动态转化的时间不确定,动态CT和/或MRI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手术治疗(包括钻孔引流和开颅血肿清除血肿外膜剥离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外伤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在短期内快速自然消散,以往国内外只有少量个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头颅CT追踪扫描及MRI的临床应用,报道逐渐增多。我科从2000年5月至2006年3月共发现1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在48小时内自然消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