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2007年期间检出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息肉的检出率、内镜下息肉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息肉癌变率、息肉术后复发、新生等情况.结果 633例电子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38例,检出率为21.80%,以乙状结肠部位息肉数量最多,为52例,检出率8.21%,占息肉构成比37.68%(P<0.01).息肉直径在1~4 cm之间者90例,占息肉构成比65.22%(P<0.01);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69.18%)明显高于无蒂息肉(P<0.05).从息肉病理组织学上分析,腺瘤性息肉为96例,占息肉构成比69.57%,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P<0.01);96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占62.50%,明显多于管状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40%,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的16.67%(P<0.05).所有腺瘤性息肉经摘除术后(包括内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摘除)1年复查肠镜,发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8.33%和8.82%(P<0.05),而新生率接近,分别为65%和88.24%(P>0.05).结论 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内镜下息肉大小多数在1~4 cm,以有蒂息肉居多;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摘除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高于管状腺瘤,更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圈套切除巨大结肠直肠息肉17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巨大结肠直肠息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无蒂息肉采取逐渐切除的方法,有蒂息肉则横断切除蒂的方法.结果内镜下圈套切除170例患者,共切除大的(≥3cm)息肉176颗,这些切除的息肉称为"巨大”息肉.出血是息肉切除术仅有的并发症占24.1%,除1例需住院止血,其他所有出血都经过内镜下治疗止血.切除的息肉组织学均为腺瘤,同时伴有恶变的占12.3%.132例患者随访在6mo以上结论内镜下切除巨大结肠直肠息肉是可行的和安全的.因息肉复发率较高,所以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余娜  韦红  吴克利  蔡国豪 《山东医药》2009,49(46):78-7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21例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术后9—21个月内镜复查。结果21例中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者15例,二次切除3例,三次切除1例。2例活检为直肠黏膜癌、且切缘残留癌细胞而中转开腹手术。病理示直肠绒毛状腺瘤9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癌变3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乙状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降结肠管状腺瘤1例。横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轻中度非典型增生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镜下尼龙绳及钛夹联合治疗结肠巨大腺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5月于我院肠镜检查发现的结肠巨大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结肠镜发现巨大腺瘤,粗蒂,宽1.0 cm 以上,且愿意接受内镜下治疗和随访。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及钛夹联合治疗结肠巨大腺瘤,并随访观察以消除不良反应,统计其发生率。结果入选患者共39例,结肠巨大腺瘤40枚,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5.0±8.4)岁;病灶头部直径1.0~5.0 cm,平均直径2.5 cm,2.0~2.9 cm 者19例。病灶位于乙状结肠24例。39例全部顺利切除,无切除失败患者,切除后组织活检结果为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的原套扎部位均未出现新生息肉或恶变。结论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及钛夹联合治疗结肠巨大腺瘤具有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外科手术或者腹腔镜治疗,降低了内镜下直接电切除术存在的穿孔与出血等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ESD联合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LST的患者9例(9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①9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12)min,2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绒毛状腺瘤,5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联合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情况。方法将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痛、腹部不适、便血或黏液血便;病理类型多数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伴绒毛状、体积较大者易发生癌变;内镜切除顺利,无并发症,随访有复发。结论大肠息肉大部分可结肠镜检查确诊,并行镜下治疗;息肉可发生恶变,临床上需积极治疗并适时随访。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和病理学特征。结果872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大肠息肉1062例(1457枚),检出率为12.17%,其中SA32例(60枚),检出率为0.37%,占息肉构成比为3.01%。SA直径〉1cm者占21.63%,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8.57%);SA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8.33%)略高于增生性息肉(5.71%),但都低于腺瘤性息肉(40.84%)。SA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接近于管状绒毛状腺瘤。结论SA内镜形态、病理学特点提示SA是兼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点的息肉,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老年人结直肠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0年9月我院开展TEM治疗老年人结直肠腺瘤21例,肿瘤距肛缘距离为4~20 cm,平均8.9cm,肿瘤直径为1.1~3.5 cm,平均1.9 cm.术前均行全结肠镜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EUS),术前病理诊断: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9例.全麻下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体位,经肛门插入特殊的手术直肠镜,保持CO2充气状态,在立体视镜和腔镜系统下,采用5 mm超声刀将肿瘤(黏膜下或全层)完整切除,手术创口在腔内连续缝合.结果 21例肿瘤均获完整切除(12例黏膜下切除,9例全层切除),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0~100min,平均76 min;术中出血量10~80ml,平均50ml;术后住院时间2~10 d,平均4.5d;术后病理分期:pT0 16例,pTia5例;病理诊断:管状腺瘤9例,绒毛状腺瘤12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20例随访2~20个月,平均11个月,肿瘤无原位复发.结论 TEM微创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结直肠腺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EUS检查对TEM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