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中医病机、体质证型、治疗用药三方面探讨湿热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关系,认为湿热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湿热关联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始终,在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应该重视"湿、热"机制的存在,将清化湿热法运用其中,对延缓溃疡性结肠炎的进程,防止其传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勃起功能障碍中医体质学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勃起功能障碍(ED)与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横断面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根据1 564例横断面研究样本和962例病例-对照研究样本的ED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结果提示,平和质体质对ED的发生起保护作用,实性体质和虚性体质是导致ED发生的体质基础;≤30岁的忧郁质者、31~50岁的湿热质者、>50岁的痰湿质者、31岁以上的瘀血质者患ED的比例较高;肝郁肾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胆怯证、肝郁化火证常见于忧郁质者,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肝阴不足证常见于阴虚质者,湿热下注证、肝经湿热证、脾胃湿热证、湿热夹瘀证、阴虚湿热证常见于湿热质者,脾肾两虚证、肝肾阳虚证常见于阳虚质者,痰湿内盛证、肝郁痰凝证常见于痰湿质者,气滞血瘀证常见于瘀血质者.结论ED与体质有关,ED体质类型与年龄有关,ED证候与体质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五华热矿泥治疗湿热证模型大鼠,对湿热证大鼠中G-CSF与R-SH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且设正常组、普通黄泥组为对照,结果提示湿热证模型血中的G-CSF明显高于对照组而R-SH则低于对照组,五华热矿泥治疗组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表明湿热证发病与体内G-CSF和R-SH含量的关系,五华热矿泥能起到较好治疗湿热疾病的作用,普通黄泥没有治疗湿热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郑伟达教授注重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与疾病、证的发生有莫大关系,临证时应注重患者体质,辨质与辨证相结合。郑教授认为胆石症的发病与体质关系密切。根据患者体质及其证候,临证时常将胆石症患者分为气滞型与湿热型,以疏肝理气、清热泄利立法。临床辨证用药注重胆胃相关,忌用苦寒攻伐,败坏胃气。郑教授治疗胆石症尤器重木香、枳壳,每逢结石患者,必用此二味药物。常用经验方气滞型胆结石效方与湿热型胆结石效方,以此为基础加减治疗胆石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是湿与热合邪而引起的,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证之一。昭通地区患湿热兼夹证者甚多,根据中医学“有是证则立是法,选是方用是药”,即辨证施治之原则,结合笔者临床体会,本文重点是对湿热证兼阴虚和阳虚的治疗加以初探。一、湿热证与阴虚和阳虚的关系: 人体感受湿热之邪后的变化与体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草泻心汤临证的特点和机理.方法:运用中医学"体质学说"的理论,分析甘草泻心汤证的治疗机理,明确其临证应用的指征和辨证特点.结果:甘草泻心汤能够调节湿热内蕴患者的体质,对体质学说分类的"湿热质"患者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有较好的效果.结论:湿热质是甘草泻心汤临证应用的主要体质,掌握甘草泻心汤临证应用的指征和辨证特...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于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体系,为后世治疗湿热类疾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暑湿季节发生的汗证多为湿热证型。通过观察发现,临床治疗该型汗证多使用固涩收敛、滋阴清热或温阳之品,往往收效不佳,更有甚者汗出反增。从温病学理论的角度阐述湿热型汗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以及湿热体质形成的过程,以期对运用温病学思想进行临床防治疾病提供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阳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并分析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为调查对象,同时选择30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普通人群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及8种偏颇体质,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有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等5种体质类型。与普通人群比较,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三种偏颇体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33例(44.33%),阴阳两虚证92例(30.67%),阴虚热盛证75例(25%)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与气阴两虚型关系密切;阴虚质、湿热痰、痰湿质与阴虚热盛型关系密切;瘀血质、痰湿质、阳虚质与阴阳两虚型关系密切;各中医证候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证型体质以及与发病季节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诊收治的134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患儿不同中医证型(风寒束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风热犯表证、寒热夹杂证)与体质的关系和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 134例患儿中风寒束表证46例,风热犯表证36例,寒热夹杂证22例,暑湿袭表证19例,卫气同病证11例。暑湿袭表证主要出现在湿热质和痰湿质的患儿中,风热犯表证和卫气同病证的患儿以阴虚质所占比率较大,风寒束表证表现的患儿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的患儿所占比例较大。冬季发病患儿为最多,达57例,秋季为30例,夏季为27例,春季为20例,冬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发病(P0.05)。夏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秋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阴虚质为主;冬春季患病则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患儿为主。结论儿童体质决定了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型,且患儿不同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医疗经验.广泛而系统地论述了许多疾病的病源与证候。同时还非常重视体质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对小儿体质特点及特禀体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促进后世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颁布实施以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混淆问题,从而导致两者遣药用方指向性并不明确。鉴于此首先从辨识内容、调治目的、主药及其配伍3个方面对湿热体质与湿热证进行辨析,并以临床中常见的湿热体质与湿热证并见为例强化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重点介绍湿热体质主药主方的筛选方法,通过对湿热体质调体主药黄芩、黄连、茵陈、滑石以及湿热体质调体主方甘露消毒丹深入细致的探析,明确湿热体质遣药用方的专属特点。对于湿热体质调理方案的规范化制定和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4.
湿热证是多种重大疾病常见证候,古今文献报道众多,多集中于疾病诊疗和单一疾病的关联分析,缺少对湿热证的证本质、分布规律、辨证标准研究等.本研究系统梳理已发表的现代证候文献,以"湿热证"+"临床研究or流行病学"为关键词,检索CNKI、万方、VIP、PUBMED等数据库,采用改良Jadad量表和质量指数量表分别评价和筛选全部文献,最终纳入193篇.对所选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①湿热证临床研究关注度日益提高,发表文献增量明显;②湿热证是多种临床重大疾病的常见证候,以消化病、代谢病、泌尿系统疾病最为突出,但多为单病研究,罕见"异病同证"研究;③湿热证地区分布广泛,但病源区域却较为集中,多为经济发达区域,缺少全国性的协同攻关.因此,亟需系统开展湿热证的证本质研究,特别是湿热证在常见重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胃炎、肾炎等疾病中的共性研究.同时,需要开展大样本、多区域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并建立湿热证现代辨识标准.  相似文献   

15.
九香止泻肠溶片治疗湿热型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九香止泻肠溶片治疗湿热型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九香止泻肠溶片,对照组服用肠康片,3 d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结果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疗效,治疗组总显效率为8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分别为60.0%、86.7%;对湿热证候疗效观察,治疗组总显效率为8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分别为56.7%、8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止泻、止痛起效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香止泻肠溶片对湿热型急性感染性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焦湿热兼证的发生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15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及81例中青年肺部感染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总结老年肺部感染中焦湿热兼证的发生及证候学特点。结果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有49.3%可见中焦湿热兼证,明显高于中青年。口苦、口黏、不欲饮水、纳差、脘腹胀闷、舌质红、苔腻是老年肺部感染中焦湿热兼证的主要证候特点,兼见头身困重、大便黏腻不爽等。结论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常兼有中焦湿热证,发生率较高,提示该兼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小儿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推拿治疗,并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苍苓止泻口服液,并予蒙脱石散及培菲康口服辅助治疗。观察2组临床总疗效及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呕吐、腹痛、腹胀、厌食、发热、脱水、肛门红、小便黄等症状体征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腹胀、肛门红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呕吐、厌食、发热、脱水、小便黄方面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清热化湿祛瘀中药清肾颗粒联合西医基础治疗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组人群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符合方案的28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36例,对照组146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具有清热化湿袪瘀功效的清肾颗粒,每次1袋(10 g),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疾病总有效率为79.41%,优于对照组67.12%(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76%,明显高于对照组59.59%(P0.01);试验组能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水平、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肾颗粒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在改善症状、降低证候积分值、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前列汤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湿热瘀阻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4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中药组口服前列汤,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检测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白细胞(WBC)和卵磷脂小体(SPL)计数,进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及中医证候评分,分析治疗前后的差异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中药组CP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了11分,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了14.14分,WBC下降了5.86;对照组CP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了9.85分,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了9.80分,WBC下降了7.76。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PL计数分级均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CPPS湿热瘀阻证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汤治疗CPPS湿热瘀阻证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对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苔及舌质进行在体的显微层析成像与舌象指标的量化研究,探讨脾胃湿热证模型舌象在显微检测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于舌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应用自行装置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以LabVIEW编写软件操作平台,进行大鼠舌上表面的在体显微成像检测,并对舌苔的相关参数进行量化处理分析。结果从大鼠舌表面显微成像中能够清楚地分辨出舌苔层、舌苔舌体连接层与舌体层结构,与组织学检测大鼠舌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象各部位的舌苔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舌体部津液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模型的舌象在显微检测上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大鼠舌象中能进行成像研究,并可能实现一定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