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二红  赵菁 《中原医刊》2007,34(23):30-3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西拉普利)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59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并加用西拉普利(1.25~5mg/d)基础上,再给予坎地沙坦(2~8mg/d)口服,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评价心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房颤复发率为10.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8%,两组比较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分级(NYH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较对照组叫显改善。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与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联合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培哚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抑制左室重构的效果。方法:将277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4例、培哚普利治疗组108例、氯沙坦治疗组105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一年后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内径、左室肌重量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并对患者的心功能在相应时间进行NYHA评级,以了解三者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影响和左室重构的阻抑作用,同时对服药的耐受性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一年后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LVEF有明显提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分别增加8.58和8.91(20.6%和21.5%);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心衰评级明显改善,而常规治疗组在上述指标上有加重趋势;培哚普利组与氯沙坦组间各主要指标的在相同时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培哚普利组在咳嗽副作用上高于氯沙坦及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有较高死亡率。结论: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和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均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阻抑左室重塑过程,提高左室收缩的同步性,改善左室功能,改善预后,且其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心力衰竭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心力衰竭左心室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缬沙坦治疗组20例,培哚普利治疗组20例,于入院后第2天及第12周末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质量以及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有关的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心力衰竭系统治疗12周后,缬沙坦组和培哚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期左室内径、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和左室质量指数均明显下降,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且缬沙坦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缬沙坦与培哚普利能明显减轻心力衰竭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阻抑左室重塑过程,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尽管对患者实行综合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临床实验结果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培哚普利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国外已广泛用于的临床治疗,本文研究了自2004年1月-2007年1月期间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76例的长期随访,比较了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加培哚普利组的临床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58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倒.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干预,观察培哚普利对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 ACEI可减小Pd、Pmax,同时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在给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CEI类药物(洛汀新)的设为治疗组,观测2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复成功率、房颤复发率、左心功能EF%、左房大小、血管紧张素Ⅱ水平(AngⅡ)、心电图ST段改变,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AngⅡ浓度降低、房颤转复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心房缩小,6个月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均较对照组低。结论:心房颤动患者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改善房颤的转律效果及抑制心房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并慢性心衰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2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并左室功能不全的病人分成3组,培哚普利治疗组44例,氯沙坦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组40例。治疗前,治疗后半年、1年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左室横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并对患者的心功能在相应时间进行NYHA评级。同时对服药的耐受性进行观察记录。结果:①治疗后1年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提高,心衰评级有改善,培哚普利和氯沙坦两组改善程度相似;②与治疗前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降低,LVEF有明显提高,心衰评级有改善;而常规治疗组在上述指标上有加重趋势;③培哚普利组在咳嗽副作用上高于氯沙坦及常规治疗组。结论: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均有明显延缓冠心病心肌梗死并心衰左室重构的作用,两者作用较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科素亚)、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雅施达)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动脉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1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随机分成氯沙坦组(SHR-los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给药组(SHR-nor组)、培哚普利给药组(SHR-per组)与空白对照组(SHR对照组),各10只,另设11周龄雄性正常血压大鼠(Wistar-Kyoto rat,WKY)作正常对照组(WKY组)。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每4周测一次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饲养8周后,检测bax、bcl-2和P53基因表达及caspase-3酶活性以了解肠系膜二、三级动脉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氯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培哚普利能显著降低SHR动脉收缩压,三组间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bcl-2和P53基因在各组肠系膜动脉中均有表达,各给药组较SHR对照组在基因表达上显示出抑制细胞凋亡作用,尤以苯磺酸氨氯地平最明显(P〈0.05)。caspase-3活性SHR对照组最高,WKY组最低(P〈0.01),三个给药组介于两者之间(P〈0.01),其中氯沙坦组和培哚普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苯磺酸氨氯地平组caspase-3活性较前两组低(P〈0.01)。结论:氯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除了有降压作用外,还有抑制阻力血管细胞凋亡的作用,在抑制大鼠肠系膜动脉细胞凋亡方面苯磺酸氨氯地平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连续治疗4~8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口服。观察患者静息及活动后心率变化、Holter、超声心动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都有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发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更为常见,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明显相关,是临床治疗难点,本文应用美托洛尔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治疗老年人CHF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2.
培哚普利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右心室肌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防治慢性低氧性右心室肥大中的作用。方法 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右室肥大的动物模型上,观察培哚普利对低氧4、8周大鼠的右室重量、心肌胶原含量及血浆与右心室肌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变化。结果 显示慢性低氧时右心室明显肥厚,右心室肌组织胶原含量增加,血浆与组织的AngⅡ升高,培哚普利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相应的低氧对照组。结论 培哚普利有显著抑制右室  相似文献   

13.
黄玉宇 《广州医药》2001,32(6):26-2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CHF患者3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洋地黄和利尿剂)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2~4mg口服,每日1次,4~6周后观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根据心功能改善情况、超声心动图观察射血分数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前后对比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培哚普利是治疗老年人CHF的一线选择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120例合并有轻、中度肾损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同时分别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及两者联合治疗。治疗8周后24h尿蛋白排泄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以联合治疗的减少最为明显。提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有很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研究在逐步深人。本文研究了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56例的长期随访,比较了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加培哚普利组的临床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依那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旨在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否有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再发率,以探讨ACEI在AMI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贺卫国 《中原医刊》2011,(20):62-6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治疗冠心病(CAD)患者心肌缺血的疗效。方法将14例C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培哚普利(8mg/d,口服)3个月,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培哚普利治疗效果,多巴酚丁胺应激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治疗前及用药3个月后检测。结果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改善多巴酚丁胺诱发心肌缺血,表现为症状减轻、心电图ST段幅度改变、左室壁运动分数改善(P均〈0.05)。血浆ACE活性显著下降(P〈0.01),血浆缓激肽浓度增加(P〈0.05)。左室壁运动分数与血浆ACE活性抑制(P〈0.01)及血浆缓激肽浓度(P〈0.05)之间密切相关。而对照组则未发现有益的改变。结论培哚普利治疗对CAD患者心肌缺血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培哚普利抑制慢性缺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关系,并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实验分五组。结果:①缺氧四周组(F1)与八周组(E1)AngⅡ浓度和mPAP都比正常对照组(C)明显升高(P<0.01),且两者成正相关(r=0.811,P<0.01)。②相对应的用培哚普利四周组(F2)与八周组(E2),其AngⅡ与mPAP分别比F1组、E1组低(P<0.05,P<0.01),与C组相比无升高(P>0.05)。提示:慢性缺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压升高与AngⅡ有关,培哚普利有阻抑肺动脉高压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5 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 ,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 80 mg/d和培哚普利组加用培哚普利 4mg/d。在治疗前和治疗 6个月后分别测定心功能 ( NYHA分级 ) ,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 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 ( 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 ( LVEDV)、测试6min步行距离。结果 :治疗 6个月后 ,两组心功能 ( NYHA分级 )、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左室射血分数上升 ,左室收缩末容积明显下降 ,左室舒张末容积下降。结论 :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可明显改善 CHF患者左室重塑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再住院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效果和复发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