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治疗1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3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有病变的84例,单支病变36例,两支病变24例,三支病变24例,其中介入治疗64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583例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干预,580例患者经皮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占99.5%。适合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为176例,占30.19%。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占2.06%,并发症包括前臂肿胀3例、血肿3例、桡动脉搏动减弱和痉挛6例。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穿刺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总结该方法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术相比较的优势与益处。方法:回顾性研究冠心病行桡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200例及行股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200例。结果:两组在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住院费用经济,住院时间短,血管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85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41例)和股动脉组(44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可以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5.
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国人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 15例心肌梗死、39例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6例风湿性心脏病共 6 0例 ,其中男 41例、女 19例 ,平均年龄 ( 5 6± 13)岁 ,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途径行 Judkins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16 0例全部造影成功。采用 6 F导管者 31例 ,5 F者 2 9例。左侧桡动脉入路 46例 ,右侧 1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由股动脉入路 1例。 1例左侧入路完成右冠状动脉造影后桡动脉严重痉挛改由股动脉入路完成。 2 0例同时完成了左胸廓内动脉造影。 2并发症 9例。 1例手术过程出现肘部血肿 ,2例术后桡动脉搏动消失 ( 3.4% ) ,6例术后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 10 .2 % )。桡动脉并发症女性 5例 ,高于男性 3例 ( P<0 .0 5 )。 6 F导管组 6例 ,高于 5 F导管组 2例 ,但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血管超声显示为桡动脉内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弱等。结论 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痛苦小 ,易止血 ,同时易于行胸廓内动脉造影等优点 ,特别适应于股动脉狭窄及不能持续平卧的患者 ,是股动脉的很好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将同期12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经股动脉组63例,经桡动脉组60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X射线照射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两组血管穿刺并完成造影的成功率和X射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动脉组手术持续时间小于经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于经股动脉组(P=0.021),且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局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是可选择的、较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我们近期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13例的初步总结经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2-10~2004-03共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术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42~67岁,平均58.2±4.1岁.本文患者均为Allen's试验正常且桡动脉穿刺成功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功能5Ftiger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经桡动脉应用多功能5Ftiger导管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操作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造影剂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3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操作成功率为96.6%;X线透视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5.6±2.8)min和(23.8±8.2)min,造影剂用量为(36.6±5.2)ml;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共9例,占2.6%,其中桡动脉痉挛2例,术后出现前臂肿胀1例。结论经桡动脉应用多功能5Ftiger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178例。男108例,女70例;年龄34~82岁,平均(59.6±0.42)岁。冠心病90例,心绞痛49例,急性心肌梗死39例。其中1例经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经造影检查桡动脉上段狭窄,改经股动脉途径完成手术,3例系三支弥漫性病变,行冠脉旁路搭桥术。经桡动脉行介入诊疗患者的入选标准:①桡动脉搏动良好;②Allen试验正常;③桡动脉无严重迂曲、钙化;④无大血管异常病史;⑤穿刺点局部皮肤无感染。穿刺时患者平卧,手臂自然外展,手心向上,腕部用纱布固定,腕部及腹股沟区常规消毒并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以20~45°穿刺桡动脉,见血喷出后置入导丝,沿导丝置入5F或6F…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经股动脉对比,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25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62例)和股动脉组(63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高,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预防及处理对策。方法2418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结果经桡动脉穿刺点和(或)前臂血肿6例,经股动脉穿刺部位单纯血肿19例,假性动脉瘤12例,血管迷走反射5例,肾功能损害3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导管打结2例,外周血管闭塞1例。术后各并发症经观察和及时处理,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冠心病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可以控制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8例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检查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结果58例患者均经桡动脉进行介入诊疗手术。其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2例因右桡动脉穿刺困难改由左桡动脉穿刺成功行介入诊疗手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7例发生桡动脉血管痉挛,经处理后3例改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手术。结论采用多功能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具备头软、支撑好、柔韧性好特点,术中减少交换导管等步骤从而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介入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缺点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9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股动脉组(53例)和经桡动脉组(44例)。经股动脉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组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栓塞事件、穿刺处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100.00%高于经桡动脉组的9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100.00%高于经股动脉组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经股动脉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路径均能很好地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股动脉入路穿刺难度较低,易于掌握,但并发症较多。经桡动脉入路并发症较少,但穿刺成功率较低,对术者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造影术3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 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或右侧桡动脉,采用Judk ins法行多角度、多方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31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81例(57.5%)。该181例中受累部位前降支141例(77.9%),右冠状动脉82例(45.3%),左回旋支68例(37.6%),左主干3例(1.7%);累及单支血管病变104例(57.5%)、2支血管病变40例(22.1%)、3支血管病变37例(20.4%)。发现15例单发心肌桥,5例冠心病合并心肌桥,心肌桥发生率6.3%。1例(0.3%)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出现1例(0.3%)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0.3%)腹膜后大量出血,1例(0.3%)右冠状动脉近段夹层,2例(0.6%)右侧股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1例(3.5%)血管迷走反射,皆给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不良后果。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它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可靠,并指导治疗,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例患者中90例手术成功;10例未成功,其中6例改为左桡动脉入路,4例经右股动脉成功。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8例,前臂血肿2例,术后桡动脉闭塞2例,锁骨下动脉夹层1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损伤小、痛苦小、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463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完全随机分入左桡动脉入路组(231例)和右桡动脉入路组(23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单导管技术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左桡动脉入路组手术成功率98.3%(227/231),右桡动脉入路组手术成功率97.4%(226/2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单导管技术成功率等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左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有着与右桡动脉入路相似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左桡动脉入路单导管技术完全可行,并且在头臂干迂曲患者中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从髂总动脉到股动脉段CT造影在冠状位及矢状位最大密度投影中的解剖特点分析,指导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时患者正确的投照体位及超选择下肢血管的插管方法,以提高介入插管的准确率及成功率。方法:(1)分析56例正常成人髂总动脉至股动脉段CT造影资料,测量冠状位测量髂总动脉间成角。(2)在矢状位和冠状位测双侧髂内动脉开口位置高低,髂总动脉的长度。(3)在横断位观测两侧股深动脉开口位置。结果:(1)正常成年男性双侧髂总动脉间成角均值小于正常成年女性,男女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左侧髂总动脉长于右侧髂总动脉,右侧髂内动脉开口高于左侧髂内动脉开口。(3)股深动脉开口起始部位81%起自于股动脉后侧。结论:(1)在髂内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时,成年男性股动脉穿刺对侧髂内动脉插管应用成袢技术,成年女性应采用直接插管技术。(2)病变在右侧动脉的介入操作的难度明显高于左侧。对不同患者应根据其髂内动脉的解剖特点实行个体化介入手术操作。(3)在动脉造影时,若发现股浅、股深动脉显影有重叠,则将患者臀部抬高25~°30,°或将X线球管旋转25~°30°(即斜位),这样可明显弥补前后位时的不足,使大部分肢体的股深动脉开口及其第1段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方法 选取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1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并发心室颤动的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术中发生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 028例SCA术中发生VF病例。结果用5F Terumo TIG造影导管VF发生率1.26%,高于使用其它造影导管VF的发生率。SCA术中,23例发生VF,三支CA病变5例、双支CA病变2例、RCA近端重度狭窄4例、左主干单支病变5例、RCA发育细小2例、CA无异常1例、前降支重度狭窄并AMI 2例、RCA单支完全闭塞2例。导管超选择进入圆锥支8例、导管插入过深4例、导管在RCA口操作时间较长2例、左主干病变导管在左主干操作时间过长2例、无诱因6例,RCA单支重度狭窄、前降支注入气泡1例。16患者发生VF前首先表现为CA内压力下降,7例发生VF前无CA内压力下降。结论冠脉病变特点器材选择及操作不当是SCA中VF发生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并避免之可防止VF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