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应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1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共置入12枚Wingspan支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狭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10例患者支架置入顺利,一次性成功,支架定位准确;1例术中出现支架前移,未覆盖斑块,再置入Wingspan支架1枚。术后1例出现TIA发作,其余病例未出现相应供血区域新发缺血事件,无颅内出血并发症。随访12个月,发现2例出现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18例患者计19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1处、后循环8处)行球囊膨胀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1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植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5例,1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结果 116例患者均支架置入顺利,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狭窄率为(72.1±9.4)%,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为(21.4±14.8)%;围手术期发生脑血管相关并发症5例(4.3%),死亡1例(0.9%);临床随访6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3.9(19~88)个月,再发缺血性并发症4例(6.0%);影像学随访5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9.1(2~36)个月,发现支架内再狭窄7例(13.7%),其中症状性再狭窄2例(3.9%)。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Solitaire ab型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共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6处,其中位于前循环11处,位于后循环5处;均应用Solitaireab支架治疗.结果 术前血管狭窄度为60%~99%,平均(78.2±13.8)%,Gateway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度为(31.1±13.5)%,Solitire ab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度为(25.2±11.6)%,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 Solitaire ab型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但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共31处重度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经Wingspan治疗,通过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和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手术成功率100%,血管平均狭窄度由术前(82.3±8.0)%降至(11.2±7.3)%,手术前后狭窄度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桥梗死2例和支架叠加导致一过性血流灌注不足1例。临床随访27例,时间5~40个月。影像学随访19例,时间5~20个月。1例发生症状性再狭窄,其他无再狭窄和缺血事件。结论 Wingspan支架植入是药物治疗无效的颅内血管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方法,但需注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对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置入冠脉球扩式支架9枚,Wingspan支架2枚。结果11例患者颅内动脉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6.55%±4.94%下降至3.73%±0.98%,两者相差显著(P〈0.01)。术后10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无并发症。随访2~12个月,11例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原狭窄血管近端、远端血流速度和支架置入后24h无明显差别。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好。适应证的正确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9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时脑血管造影显示的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90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约为98.92%(92/93)。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2±9.5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21.82±9.8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02)。共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约占5.56%(5/90),3例死亡;术后6个月时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9.10%(17/89)。结论 Wingspan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及较好的近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27例,所有患者均为药物控制无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收集其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进行短期随访.结果 狭窄部位位于颈内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13例,椎动脉4例,基底动脉7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Wingspan支架,术中狭窄段均获满意开放.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例偶有TIA发作,1例发生无症状脑梗死,其余患者无再次缺血发作.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本组颅内支架成形术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本院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9处病变,手术成功率94.7%;术前平均狭窄率69.2±8.4%;术后残余狭窄平均6.9±1.4%;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平均随访10.8±6.7月,TCD复查显示2例发生再狭窄,但无脑梗塞、TIA、眩晕等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显示,颅内支架成形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收治的24例复杂症状性ICAS[如路径迂曲,病变长(15 mm),病变接近分叉,狭窄合并动脉瘤等]并经亚满意球囊扩张+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患者资料。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支架术后30 d内任何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者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支架治疗成功;随访期间50%的支架内再狭窄或者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或TIA。结果 24例入组患者中,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2%(1/24),表现为无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无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血管狭窄率从(87.1±9.3)%降为(17.5±8.7)%。4枚狭窄附近动脉瘤同时栓塞。共18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6例患者(33.3%)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患者为症状性再狭窄并进行了支架内球囊扩张。结论亚满意球囊扩张+Enterprise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技术可行,具有较低并发症。经导管释放的支架可能提高支架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Patients who have had a stroke or transitory ischemic attack (TIA) attributed to stenosis (50-99%) of a major intracranial artery face a 12-14% risk of subsequent stroke during the 2-year period after the initial ischemic event, despite treatment with antithrombotic medications. Most of this risk accrues during the first year. Some patients are at substantially greater risk,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a severe (70-99%) stenosis, those who have recently had an ischemic event, and women. Patients may also be at high risk if they had an initial stroke rather than TIA or if they have symptoms precipitated by hemodynamic maneuvers. The annual risk of subsequent stroke may exceed 20% in these high-risk group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说明书Enterprise支架在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单中心由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或闭塞病变引起的、3个月内曾发生 低灌注脑梗死或TIA的症状性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为70%~100%。给 予Enterprise支架置入,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手术技术成功(前向血流mTICI 2b/3级)率、狭窄程 度的变化、围手术期(术后1周内)卒中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以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率。 结果 共纳入36例患者,34例为≥70%的狭窄性病变,2例为闭塞病变。36例患者共置入Enterprise支架 38枚,其中2例串联病变置入支架4枚。手术技术成功率94.44%(34/36),狭窄率从(89.21±5.13)% 减至(23.56±3.57)%(P =0.02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2例(5.6%),均为穿支病变。平均随访 12.37±3.11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20例(55.56%)患者于术后18.25±2.13个月复查了头颅CTA,其中 1例基底动脉及椎动脉V4段串联病变者,术后8个月CTA复查显示V4残余狭窄消失,但基底动脉残余狭窄 加重约20%,其余患者残余狭窄均消失。 结论 Enterprise支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 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6年4月~12月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6例,所有病例均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定是否存在颅内血管狭窄。63例(46.3%)颅内动脉存在中度以上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73例(53.7%)无明显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人口学因素、既往病史及个人史。结果 单变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间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史水平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OR =2.631,95%CI 1.124~6.160,P =0.026)、脂代谢紊乱(OR =2.255,95%CI 1.060~4.797,P =0.035)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进行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5.
邵晓军  杨静  王遐  张晨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05-1009
目的 探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分 布特征,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动脉狭窄数目、动脉狭窄程度、前后循环狭窄、缺血类型、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对终点事件的影响。 结果 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35.51%),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完成1年随访。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危险比(risk ratio,RR)2.6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66~6.478,P =0.036] 、女性(RR 2.645,95%CI 1.133~6.178,P =0.02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RR 3.644,95%CI 1.280~10.369, P =0.015)和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RR 2.712,95%CI 1.048~7.019,P =0.040)是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可能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年 内再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孙鹏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2):852-855
目的探讨多发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策略。方法根据影像结果及临床症状对脑供血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治疗策略:麻醉选择、治疗先后次序、分期治疗还是一次性治疗等;58例多发的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共85条血管)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控制血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58例患者85处血管狭窄部位恢复了血管直径;43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中31例应用了血栓保护伞;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9例,给予对症处理缓解;发生栓塞事件3例;无高灌注综合征。随访12~36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对多发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术前综合评估非常重要,是手术安全性、有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终点事件发生率。 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90?d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风险)的发生率。 结果  共有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5±3.6)岁,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支架治疗组90?d终点事件发生3例(18.75%),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组发生1例终点事件(2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952)。两组发生的终点事件均为缺血性卒中复发,无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患者。 结论  对于伴有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与单纯颈动脉支架治疗相比同时进行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未减少术后90?d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改良的预扩张技术置入Wingspan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7月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经药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狭窄(>50%)患者48例(其中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不同预扩张技术,将其分成两组:A组(标准预扩张技术)和B组(改良的预扩张技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复发卒中和再狭窄发生率,并对其风险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成功率98%(48/49),最初终止事件包括1例小卒中和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A组狭窄度由(77.11±10.09)%降至(27.50±6.91)%,B组由(72.56±10.46)%降至(8.20±5.41)%。43例患者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2.92±5.08);A组和B组再狭窄率分别是44.4%(8/18)和12.0%(3/25),两组差异显著(P<0.05)。多元回归分析示再狭窄与残留狭窄和糖尿病有关。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成功率较高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改良预扩张技术可降低残留狭窄程度和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