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刺激人耳蜗的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人工耳蜗装置的评价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及行为反应。为了建立有助于分析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并用以确定电刺激激活耳蜗听神经纤维、中枢听觉通路以及大脑皮层听区的效应,进而比较电刺激与声刺激两类诱发电活动的生理学性质,我们观察了五例鼓阶电极植入者对电刺激耳蜗所产生的脑干及皮层等部位的诱发电活动。诱发电位经数字平均器进行叠加。电刺激耳蜗诱发的脑干电位一般只有波Ⅲ与波V能够清楚显示,潜伏期均值分别为2.07与3.89毫秒,较声刺激引起者缩短约2毫秒。皮层诱发电位的主要特征是由峰潜伏期43毫秒的正波和86毫秒的负波构成的一组电位,与声诱发者类似。声刺激经人工耳蜗装置后引出的诱发电位结果与直接耳蜗电刺激者相符。诱发电位的出现与患者的主观声感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2.
16通道人工耳蜗植入装置的原理和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耳蜗植入是利用电听觉原理恢复聋人听觉的一种有效方法,作者依据耳蜗在电刺激条件下的听觉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声学参量,提出汉语主意编码方案的设想,研制出16通道耳蜗植入电极系统和语言处理装置,并进行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已有动物实验证明,内淋巴加压可引起耳蜗微音电位(CM)急剧下降。本文则通过动物模型进一步定量研究CM下降与压力的关系。将人工内淋巴液(含KCl160mM、NaCl19mM、CaCl_21mM)注入蜗管(中阶)。通过蜗管内的电极,同时记录耳蜗静息电位(EP)和CM。另在前庭阶造孔插入玻璃电极,通过WP1压力测量系统测定耳蜗内淋巴液压力。结果表明,停止呼吸可使EP和CM下降,耳蜗内淋巴压力增加。但此压力与EP、CM下降无直接关系。当向蜗管加压注入人工内淋巴液时,EP无变化,而CM成指数倍急剧下降。使  相似文献   

4.
耳蜗植入术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可以使全聋患者恢复听力的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耳蜗植入术的概况和基本结构与原理,然后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对我国耳蜗植入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一种实用的汉语言语听力测试系统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计算机音频技术的汉语言语听力测试系统.在临床听力计的基础上,计算机将所选取言语材料的普通话数字音频波形,经声卡的音频接口输出至听力计的音频接口输入端,再由听力计放大至不同强度的声音作为言语听力的测试信号.耳科正常人、听神经病患者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和未使用人工耳蜗的测试结果与各自的临床症状相符.这表明此开发系统能够评估受试者的言语接受和理解能力,是一种方便、性能稳定、可供临床应用的实用汉语言语听力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6.
电子耳蜗是一种可以使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医学装置。20多年来,耳蜗电极的设计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耳蜗电极从最初的单一电极到目前的电极组的发展概况,然后介绍了影响耳蜗电极刺激效果的因素,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目前常见的电极组。  相似文献   

7.
耳蜗植入术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耳蚋植入术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可以使全聋患者恢复听力的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耳蜗植入术的概况和基本结构与原理,然后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对我国耳蜗植入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开发重度聋及全聋患者听觉的有效方法 ,随着电子耳蜗元件的国产化 ,必将有众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也必将在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更基层的医院得到开展。该手术的关键步骤为开放面神经隐窝 ,暴露后鼓室寻找蜗窗 ,打开鼓阶 ,将电极植入鼓阶。所以蜗窗的寻找较为重要 ,为此 ,我们在 30例颞骨标本上进行了蜗窗及其毗邻关系的解剖学观察。1 材料与方法运用分离成人颞骨标本 30例 (左 16例 ,右 14例 )。测量工具 :制图用二脚规 ,游标卡尺 (精确度 0 .0 2mm) ,自制带芯探针 (由静脉穿刺针改制 )。沿茎突根部面神…  相似文献   

9.
电子耳蜗是一种可以使全聋患恢复听觉的医学装置。20多年来,耳蜗电极的设计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本首先介绍了耳蜗电极从最初的单一电极到目前的电极组的发展概况,然后介绍了影响耳蜗电极刺激效果的因素,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目前常见的电极组。  相似文献   

10.
科技日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参与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无需外置硬件的新型人工耳蜗,有望改善失聪人士的听觉,为其生活带来更大便利。相关论文公布在2014年2月9日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电极刺激听觉神经的方式帮助聋人恢复或重建听觉的电子装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觉诱发电位含有较大的伪迹信号,影响了其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评估。功能成像方法由于安全问题和介入性等特点,不适用于人工耳蜗植入者。本文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去除人工耳蜗伪迹,为进一步利用听觉诱发电位信号客观评价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能力和人工耳蜗植入效果提供便利。方法采用经典Oddball模式,分别以言语声/ba/和/da/为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测量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采用ICA方法去除ERP信号中人工耳蜗造成的伪迹,并分析其独立成分的时域波形和脑地形图特征。本文对10例人工耳蜗植入6个月的受试者进行ERP测试,并比较了Infomax和Jade两种算法去除人工耳蜗伪迹的效果。结果根据独立成分的时域波形和脑地形图特征,可以将人工耳蜗伪迹对应的独立成分识别出来。人工耳蜗伪迹独立成分的时域波形类似于一个基座,其脑地形图显示在植入侧有较高的电位。去除人工耳蜗伪迹后的ERP波形显示出原始的形态。Infomax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去除ERP信号中的人工耳蜗伪迹。结论 ICA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人工耳蜗伪迹从人工耳蜗植入者的ERP信号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人工耳蜗是一种利用功能性电刺激为重度或全聋患者恢复或改善听力的一种电子装置。通过多通道仿真比较,证明不同的通道数对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文利用人工耳蜗电刺激的简化模型,通过分析电听觉和人耳听觉的差异,在计算机上对连续相间采样方案进行了仿真及语音合成,并比较了不同通道数的CIS方案的语音识别率。结果:6或8通道的CIS语音编码方案获得的语音识别率较好。结论:经包络提取后较多通道数的CIS方案能获得较好的语音识别效果,对临床上参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子耳蜗CIS语音信号处理方案的计算机仿真及声音合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电子耳蜗是用有限个电极刺激听神经以恢复全聋人听觉的装置,本利用耳蜗的电刺激简化在模型,在计算机上对连续交替取样(continuedinterleavedsampling,简称CIS)方案进行了仿真及声音合成,以模拟耳蜗植入者感受的声音,仿真方法和结果对研究语音信号处理的新方案及临床参数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人工耳蜗在噪声环境下言语感知效果差,以及现有算法降噪能力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Wave-U-Net模型。通过采取轻量化卷积,引入注意力机制,改进损失函数,优化数据集结构,以提高人工耳蜗的降噪效果。使用短时客观可懂度(short-time objective intelligibility, STOI)、语音质量评估(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speech quality, PESQ)、浮点运算次数(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FLOPs)和参数量(Params)对模型的降噪效果和复杂度进行了评估,分别达到0.81、2.75,0.83 G,1.04 M。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算法在符合人工耳蜗产品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了明显的降噪效果,提高了人工耳蜗使用者在复杂噪声环境中的语音感知效果。本研究方法为人工耳蜗算法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为听力受损患者提供更好的听觉感受。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1957年已经提出了用人工耳蜗使全聋病人重新听到声音的想法,当时DjournO等人第一次把电极植入到听神经附近,并且通过电刺激这些神经使其诱发出类似于噪声的感觉。在正常的耳朵中,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这个振动通过中耳内的三个小骨传导到卵圆窗膜,并且激发耳蜗内的外淋巴液的运动。耳蜗包括三个充满液体的阶,根据传来的声音的频率,内耳的液体在沿着耳蜗长度的特定部位、呈现出最大的运动。克氏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最直接测试人工耳蜗使用者听神经活性的是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ECAP)。用于记录Nucleus CI24M使用者ECAP的遥测系统称为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 NRT)系统。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测试不同掩蔽刺激间期(masker advance)条件下的ECAP反应波形得出ECAP反应波形幅值的变化规律。方法25位Nucleus CI24M多导人工耳蜗使用者参加了本次试验。分别测试每位患者第3、5、10、15、20号5个电极的ECAP波形。选取每位患者反应波形最清晰的电极作为该患者的试验电极。分别在不同掩蔽刺激间期条件下记录患者的反应波形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患者之间及同一患者不同掩蔽刺激间期之间反应波形幅值均存在差异。不同患者的听神经从不应期中恢复的速度不同。掩蔽刺激间期小于0.5ms时患者的反应幅值最大。当掩蔽刺激间期为4ms以上时有超过半数的患者记录不到反应波形。结论掩蔽刺激间期可显著地影响ECAP反应波形的幅值。记录ECAP反应波形的最佳掩蔽刺激间期为小于0.5m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课程设计及培训效果,探讨耳显微外科医生掌握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训练方法。方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2014和2017年两期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共24位学员的信息,调查分析学员基本情况、对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认知及对培训班教学特点的评价和收获等。结果在24位学员中,正高级33.3%(8/24),副高级职称16.7%(4/24),中级50.0%(12/24);博士、硕士及本科学历分别为58.3%、25.0%、16.7%。91.7%(22/24)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对手术非常有帮助,8.3%(2/24)的学员认为对培训有一定帮助;认为参加学习班最有帮助的内容是经面隐窝入路训练;参加学习班最大的收获得分最高的是使掌握了人工耳蜗外科技术的训练方法,可以在自己的医院经常按照这些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关于培训班的组织和课程设置,对于获益最大的环节得分最高的是step by step的授课方式,其次为课程设置包括面隐窝进路,岩骨次全切除术和经听囊进路的内容。结论加强面隐窝入路的训练以及分步操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员对人工耳蜗外科技术培训课程的掌握。  相似文献   

18.
人工耳蜗的语音感知是言语交流和听力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主观行为学评估手段存在诸多的限制,实验结果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基于脑电波成分之一的失匹配负波来进行客观评估的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失匹配负波不需要被试注意力的调制,相比于其他行为学实验,可以获得更为客观和准确的研究结论,现阶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工耳蜗的相关研究领域中。从人工耳蜗的实现过程、失匹配负波的评估方法及其在人工耳蜗植入人群中的研究现状等方面,总结归纳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利用脑电波评估人工耳蜗植入人群在语音及音乐方面的感知表现,以及在植入后的听力恢复情况等。最后对脑电波实验现存的挑战进行论述,并对其未来相关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神经修复应用电荷恢复机理可以确保电刺激的电荷均衡。核耳蜗植入(Nucleusco-chlearimplants)技术在脉冲间期将所有刺激电极短路,以实现电荷平衡,导致一个小剩余直流电的出现。本文试图用不同的电荷恢复机理、不同的刺激模式和不同的刺激参数研究剩余DC的特性,并通过建模得到对该技术的根本认识。对6只重600g~1200g的健康豚鼠,我们用NucleusCI24M耳蜗植入进行刺激,在的四个耳蜗内铂电极上测量DC。采用中高脉冲率(1200~14500pulses/s)和刺激强度(0.21~…  相似文献   

20.
人工电子耳蜗语音编码策略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电子耳蜗是一种利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重度或完全失聪患者部分听力的医学装置.目前大部分人工电子耳蜗的使用者都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顺畅的电话交谈.本文简单介绍了人工电子耳蜗的基本原理,然后着重阐述了其语音编码策略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