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肝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按照Peraino诱癌模式建立DEN大鼠肝:癌模型,并对DEH作用时间与次数加以改进,多阶段观察大鼠肝脏癌前期病变、肿瘤发生率及6种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本实验诱癌过程短,敏感性高,方法简单;碱性磷酸酶(AKP)、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羧酸酯酶作为肝癌酶标记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提示以新生大鼠肝细胞活跃增生为基础的Peraino诱发肝癌模式,改进DBN的处理方式,对于大鼠癌前期病变和肿瘤发生有较大的影响。涉及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大鼠性别及DEN的双重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化学致癌原N-二乙基亚硝胺(DEN)诱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肝癌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 SD大鼠 75只分成 7组,每天 DEN 8mg/kg i.g 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不同途径预防性给予GSH。结果:对照组16w后大鼠的肝脏癌变率为76.5%,伴有镜检典型的弥漫性癌结节、畸型核分裂和重度肝硬化及胆管炎,于 12w及 16w AKP及 γ-GT明显增高;同剂量 DEN 16w伴以 GSH 150mg/kg、300mg/kg、 1000mg/k(ip)及 1000mg/kg( ig) 16w,明显降低癌变率,分别降为11.1%、16.7%、16.7%及18.2%;GSH大剂量组大鼠未癌变,肝组织仅见少量纤维增生,AKT及γ-GT值与正常大鼠无显著差异;DEN诱癌12w后用GSH治疗4w对大鼠肝脏癌变率无明显防治效果。结论:早期用外源性 GSH对 DEN诱发大鼠肝癌有预防作用,DEN诱发肝癌形成后用CSH无效。  相似文献   

3.
c—fos蛋白在大鼠肝癌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二乙基亚硝胺(DEN0诱发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c-fos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肝细胞不表达c-fos蛋白,诱癌第4周即可见少量肝细胞呈c-fos蛋白阳性表达。随诱癌发展进程,肝细胞c-fos蛋白表达逐渐增强,至诱癌中期(8-12周),肝增生结节内部分肝于c-fos蛋白阳性表达。诱癌晚期(18周),癌结节内大部分肝癌细胞亦呈c-fos蛋白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变过程中3种基因的原位表达[郑杰,武忠弼,阮幼冰等.中华病理学杂志,1995,24(5):309]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大鼠肝组织在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癌过程中N-ras、c-myc、H-ra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以了解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肝癌的化学预防,应用抑制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癌前病变肝细胞增生酶异常灶(GGT灶)发生短期实验模型,研究对肝炎有一定疗效的逍遥散加减加基础组成的复方当归,柴胡提取液(954合剂)对DEN致肝癌作用的影响,并与已知抑制物甘草甜素(GL)相比较,结果显示954合剂和GL对DEN诱发肝癌前病变GGT灶的数量及大小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单给DEN的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5~P〈0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不同表达。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分别检测非特异性药物反应、非癌性增生性改变和肝癌发生3个阶段6个时相的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在诱癌的前2个阶段ICAM-1的表达逐渐增强,到20周左右ICAM-1的表达到高峰,其后表达减弱。结论ICAM-1的这种不同表达可能与细胞因子对肝细胞的不同刺激及肝癌结节的数量和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和卡介苗对肝癌大鼠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干扰素和卡介苗对肝癌大鼠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的影响,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EM)诱发大鼠肝癌,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分别腹腔注射干扰素(IFNα-2b)、卡介苗(BCG)或二者联用。从各组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血单核细胞、肺、脾和腹腔内的巨噬细胞,体外分别与人肝癌细胞联合培养,以ELISA酶联反应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TNF含量。从未用免疫制剂的肝癌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血单核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BERH-2肝癌细胞与自体激活B细胞的融合细胞作为疫苗抗肿瘤作用的特异性,并观察该肝癌疫苗体内抗肿瘤作用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1)应用聚乙二醇(PEG)融合大鼠BERH-2肝癌细胞与激活B细胞制备细胞融合大鼠肝癌疫苗;(2)事先经该肝癌疫苗免疫的大鼠分别接种肝癌BERH-2细胞和大鼠膀胱癌NBT-Ⅱ细胞,观察该肝癌疫苗抗肿瘤作用的特异性;(3)该肝癌疫苗免疫大鼠之前或之后,以小鼠抗大鼠CD4单抗或抗CD8单抗多次注射,以清除大鼠CD4+或CD8+T细胞,随后观察大鼠的成瘤性。结果:BERH-2细胞不能在经细胞融合大鼠肝癌疫苗免疫的大鼠体内致瘤,而NBT-Ⅱ细胞可致瘤;事先清除CD4+或CD8+T细胞的大鼠经细胞融合大鼠肝癌疫苗免疫后仍能被肝癌BERH-2细胞致瘤;而经该肝癌疫苗免疫的大鼠,清除了CD4+细胞后不能被BERH-2细胞致瘤,清除了CD8+细胞后则可被BERH-2细胞致瘤。结论:细胞融合大鼠肝癌疫苗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这种作用与CD4+和CD8+T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ED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同时连续12周分别腹腔注射干扰素α-2b,卡介苗,济南假单胞菌苗和IFN和BCG二者联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在诱癌过程第8,12,16周从同只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腹腔巨噬细胞,血单核细胞,肺巨噬细胞和脾巨噬细胞,并分别与人肝癌细胞联合培养,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免疫制剂在4种效应细胞抑人肝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和卡介苗对肝癌大鼠枯否细胞释入TNF和IL—1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给予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干扰素(IFNα-2b)、卡介苗(BCG)或两者联用。从各组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肝中分离出枯否细胞(KC),体外与人肝癌细胞联合培养,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TNF和IL-1含量。从未用免疫制剂的肝癌大鼠肝中分离出KC,体外培养给予IFNα-2b或BCG均促进KC(正常和肝癌大鼠,在体和离体)释放TNF和IL-1,并均以两者联用效果最佳,使K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β-内啡肽(β-END)对大鼠血浆唾液酸(SA)水平的影响。②方法在Wistar大鼠侧脑室分别注射浓度为25,50和100μmol/L的β-END(生理盐水对照)和抗β-END血清(正常兔血清对照),注射前及注射后5,15,25和35min分别取血,紫外分光光度仪测SA含量。③结果注射β-END后大鼠血浆SA水平较注射前均降低,并且随β-END浓度的增加,SA水平降低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注射抗β-END血清后大鼠血浆SA水平较注射前升高。④结论外源性及内源性的β-END均参与了降低大鼠血浆SA水平的调节过程,并且呈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981208冲剂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981208冲剂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DEN诱肝癌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981208冲剂对诱癌过程中肝细胞阳性表达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H-ras蛋白及诱癌后期溴化脱氧尿嘧啶(Brd-U)细胞标记指数的影响。结果:DEN诱肝癌过程中,PCNA、H-ras阳性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两表达显正相关。981208冲剂可明显抑制诱癌过程中两蛋白的阳性表达,显降低诱癌后期Brd-U细胞标记指数。结论:中药981208冲剂可抑制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从而延缓肝细胞癌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大鼠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烧冲复合伤后给予ET受体(ETR)拮抗剂和N 酶(NOS)抑制剂治疗,检测与肺损伤密切相关的指标的变化。结果 烧冲复合伤大鼠血清和肺组织氧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肺组织弹力纤维(E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均出现了显著变化(P〈0.05),给予ETR拮抗剂和NOS抑制剂治疗分别可减轻和加重这些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三种功效的中药方剂阻断大鼠肝癌前病变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研究功效不同的3种方药对二乙基亚胺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艇。方法:建立Solt-Farber二步有短期动物模型,用981208冲剂、三石猫胶囊和复方丹参注射液3种中药进行干预,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组织 色比较r-谷氨酰转肽酶(GGT)变灶的个数及面积,结果:3种 均可减轻DEN致大鼠肝脏细胞毒性损害,抑制癌前变异细胞的增生;对肝癌前GGT阳性灶的个数/cm^2和面积  相似文献   

15.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肾脏一氧化氮变化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糖尿病(DM)大鼠肾脏一氧化氮(NO)变化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测定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M大鼠及对照组(NC)于病程2,8,16周时肾组织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指质过氧化物(LOP)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生变化。结果表明:DM大鼠肾脏NO水平及NOS活性随病程的延长由升高至下降;各病程DM大鼠肾脏LPO水平均高于同批NC  相似文献   

16.
自然老年大鼠(28月龄)和成年鼠(3月龄),用7Sll-A型电反应测试仪确定听阈并记录I波潜伏期和I-V波间期,耳蜗琥珀酸氢酶(SDH)、PAS、坚牢蓝组化染色和神经特异性和烯醇化酶(NSE),S-100的免疫组化当色(ABC)法,分别观察耳蜗毛细胞、神经节细胞、听神经纤维及鞘膜变化。结果:老年大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升高,SDH活性减弱,节细胞人可见多个脂褐素颗粒,神经纤维排列稀疏,节细胞内NSE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大鼠肝癌形成早期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规律进系统观察。结果表明:LPO含量从DEN(二乙基亚硝胺)注射后第二周开始逐渐上到第五周肝癌结构节形成时达最高水平。GST活力在第一周上升。且可为含AAF(0.02%N-2乙酰氨基笏)饲料的喂养而增强。GSH-PX和CAT活力均在第三周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大鼠肝癌形成早期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LPO含量从DEN(二乙基亚硝胺)注射后第二周开始逐渐上升,到第五周肝癌结节形成时达最高水平。GST活力在第一周上升,且可为含AAF(0.02%N-2-乙酰氨基笏)饲料的喂养而增强。GSH-PX和CAT活力均在第三周后逐渐下降。上述变化的有序性、规律性及其相互关系表明,脂质过氧化物增加及其清除酶系统机能障碍在肝癌早期病变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诱癌过程中cHaras、p21蛋白、AFP及PCNA在肝细胞及肝卵圆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氨偶氮苯(3′methy14dimethylaminoazobenzene,3′MeDAB)诱发SD大鼠肝癌,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各相关因子在肝细胞及肝卵圆细胞内的表达。结果:诱癌4周,大鼠肝内出现大量的卵圆细胞,呈PCNA强阳性。6~8周,部分增生的卵圆细胞p21ras及AFP阳性反应。原位杂交显示,诱癌的第4~8周,cHaras的阳性表达细胞呈逐渐增多趋势;14周时,cHarasmRNA阳性表达细胞减少;至17周,所有癌组织内显示cHaras基因表达阴性,而癌旁组织内则可见ras基因的大量表达。结论:卵圆细胞是宿主受化学致癌剂作用后发生肝癌的始动细胞,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给予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干扰素(IFNα-2b)、卡介苗(BCG)或两者联用。从各组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肝中分离出枯否细胞(KC),体外与人肝癌细胞联合培养,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TNF和IL-1含量。从未用免疫制剂的肝癌大鼠肝中分离出KC,体外培养给予IFNα-2b、BCG或两者联用,测定TNF和IL-1。结果显示:IFNα-2b或BOG均促进KC(正常和肝癌大鼠,在体和离体)释放TNF和IL-1,并均以两者联用效果最佳,使KC释放TNF为对照组的2~5倍,IL-1活力提高50%~80%。此结果为联用免疫制剂增强KC抗肝癌细胞的最佳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