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儿男性 ,5月 ,因发热、皮疹4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4d开始出现发热 ,同时出现以躯干为主红斑样皮疹 ,继之出现眼结膜充血 ,口唇樱红、皲裂、杨梅舌 ,手足轻度硬性肿胀。入院前1d出现腹泻4次 ,无粘液、脓血。当地医院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无效。体检 :体温39.4℃ ,体重8.0kg,急性病容 ,无贫血貌。双眼球结膜充血 ,未见分泌物 ,口唇皲裂 ,杨梅舌 ,全身皮肤干燥、潮红 ,无水疱及痂疹 ,颈部触及黄豆大小淋巴结 ,心率130次/min,心音正常 ,心律齐 ,两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 ,肝肋下2.0cm ,脾不大 ,手指、足趾硬性肿胀…  相似文献   

2.
对19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症状出现与消失时间、诊断依据、合并症的发生率以及治疗方法、愈后,进行了系统观察与分析。本组发病主要为婴幼儿,占84.2%,心血管系统受累者占42.1%。但愈后较好,呈自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确诊川崎病后即应用阿斯匹林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阿斯匹林急性期按50-60mg/(kg.d),持续3个月,IVIG按2000mg(kg.d)稀释至3%-5%浓度,于10-12小时内一次滴完。结果:28例川崎病患儿全部治愈。结论:联合用药能迅速控制川崎病急性期病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4.
朱家来  金兰中 《北京医学》1998,20(2):111-111
川崎病的治疗(附80例报告)朱家来金兰中马桂琴李国敏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近年在我国发病逐渐增多。本病除发热、皮疹外,常合并冠状动脉损伤,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塞、猝死。因此确诊川崎病后减轻冠状动脉的损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使用静脉注射两种球...  相似文献   

5.
沈军英 《海南医学》2001,12(11):77-77
我院于1997年1月~1998年10月对收治的8例患儿采用丙种球蛋(以下简称丙球)和阿斯匹林(临床药名叫巴米尔)联合治疗,均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0例川崎病人〈4岁者占8%,以心血管损害最常见。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可确诊本病本组9例应用阿斯匹林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患儿均于24h体内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笔者肯定这种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治疗川崎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 5例川崎病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组 (单用阿斯匹林 )、B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0 .4 g/ (kg·d) ,用 3~ 5d)、C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1~ 2 g/(kg·次 ) ,用 1次、D组 (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对各组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 A组、B组、C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5.6d、2 .8d、1.8d ,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分别为 38.9%、14.3%、4 .5%。经t或 χ2 检验处理 ,差异显著 (P <0 .0 1) ,治疗效果C组 >B组 >A组。D组均发生冠状动脉瘤 (10 0 % )。结论 C组疗法可作为治疗川崎病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卢莲 《吉林医学》2012,33(21):4613-461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40例,非典型川崎病8例。10 d内确诊的42例,10 d后确诊的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早做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冠状动脉病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0月期间收治的34例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1.
自 196 7年川崎病在日本报道以来 [1 ] ,川崎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它可引起全身中小动脉受累尤其是冠状动脉受损。 80年代日本首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 [2 ] ,但对丙种球蛋白的用法及用量意见不一 ,现将我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院 1990年 12月~ 1998年 11月间收治的 75例川崎病患儿 ,男 46例 ,女 2 9例 ,年龄 73天~ 12岁。均符合1985年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3]。1.2 方法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 2组即单纯服小剂量阿斯匹林 (30~ 5 0 mg/kg· d- 1 )组 ( 组 ) 5 1例 ;服小剂量阿斯匹林伍以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CAL)复发与阿斯匹林(ASA)疗程。方法:对8例确诊KD住院患者经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3例合并有CAL,服用ASA2个月停药。结果:3例有冠状动脉扩张(CAD)并均在恢复后期发生,2例在服用ASA2个月停药后0.5-1个月复发,后经再生续用药8-15个月未再复发,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预防ASA副作用。结论:延长ASA疗程可预防CAL发生,有利于CAL修复,并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川崎病(KD)甚为常见,此病治疗复杂,如治疗方法不当则病情不易恢复,有的可引起后遗症,如扩张型心肌病和冠状动脉病变(CAL)。有学者研究发现3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多数是小儿时期川崎病治疗不当所引起。因此川崎病及早诊断和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很重要,川崎病治疗上有很多争议,现将川崎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和如何正确选用药物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严重心血管病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本文报告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32例,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 (KD)的治疗效果。方法  2 2例KD患儿给予中等剂量免疫球蛋白 (1g/kg)联用阿斯匹林治疗 ,另外 2 0例KD患儿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2g/kg)联用阿斯匹林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临床表现持续的时间和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中等剂量组 6例冠状动脉扩张和大剂量组 5例冠状动脉扩张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免疫球蛋白 1g/kg或免疫球蛋白 2g/kg联用阿斯匹林治疗KD疗效相同 ,但中等剂量价廉且潜在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我院儿科自1990年至1993年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6例川崎病,均未发生心血管合并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应用阿司匹灵,维生素E及中药清热凉血,解毒生津,治疗24例川崎病,近期疗效为100%,远期疗效为95.8%。  相似文献   

18.
19.
临床分析138例川崎病,结果:符合其诊断标准中6项主要症状者71例,5项者50例,4项件二维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I)-CFM)检查冠状动脉扩张(CAD)者17例1.75例有心肌炎。2D-CFM检查63例,有30例CAD,内径>3mm,2例4~5mm。1例左右冠状动脉瘤(CAA)[9 11mm],且合并心包积液,二尖瓣主动脉瓣重度返流。随访65例,急性期2D-CFM异常的28例,于病程6个月至1年,26例恢复正常。继续随访3~5年,均正常。有2例(病程3个月),冠状动脉内径仍大于3mm。治疗中首选阿斯匹林,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20.
陈雪娟 《广东医学》2006,27(7):1067-1068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1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的发病率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21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2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1.3:1。4岁以下占80%。本病临床表现中发热21例、皮疹19例、结膜充血15例、口唇皲裂21例、颈淋巴结肿大14例、指趾端脱皮17例,发病率依次为100%,90.5%,71.4%,100%,66.7%,80.9%。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20例、血沉增快19例、CRP增高19例、血小板增多15例,发生率依次为95.2%,90.5%,90.5%,71.4%。冠状动脉扩张5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随访至今未发现冠状动脉瘤的出现。结论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由于本病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故不典型川崎病应引起儿科医生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