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临床实践和实验性研究表明:颜面部针刺具有镇痛、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和调整内脏功能等特点.当切断和封闭三叉神经(第二支)时,此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它提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调整内脏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中枢的.文献记载,颜面部痛觉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有关。我们也曾部分损坏家兔的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观察过在此核损坏前、后的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调整效应,结果显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针刺对内脏调整效应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传至不同的中枢部位.因而,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治疗和针麻实践中,针刺不同穴位对机体不同部位或不同脏器有特殊的作用,即在临床实践中证明穴位有相对特异性。通过对这种穴位相对特异性的研究来进一步提高针麻效果和认识经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尚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资料。内脏神经是腹腔脏器痛觉的主要传入途径。本工作用刺激动物内脏大神经所引起的皮层及皮层下诱发电位为痛反应指标,观  相似文献   

3.
<正> 祖国的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头面部穴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可用于治疗某些疾思。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针刺颜面部穴位既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又能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头面部针刺麻醉还能作远隔部位的手术。神经解剖学记载:颜面部痛觉是由三叉神经传入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脊束核的尾段内可记录出“痛”细胞放电,这就更加说明三叉神经及其尾侧脊束核与颜面部痛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量临床和实验材料证明了针刺镇内脏痛的作用原理之一是针刺的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与痛觉信号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后者受到抑制,从而清除或缓解了疼痛。我们过去的工作详细地说明了延  相似文献   

5.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慢性痛的调控研究一直集中在神经元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的发生尤其是慢性疼痛不仅与神经元有关,与胶质细胞也关系密切。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的初级传入和整合以及痛觉调制尤其是慢性痛中枢敏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是一种有效而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慢性痛的手段,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抑制或调节胶质细胞膜受体、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动,抑制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对话产生镇痛效应。故对脊髓胶质细胞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和针刺治疗慢性痛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内脏大神经A类和C类纤维传入诱发体感皮层的电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内脏大神经是传导腹腔内脏感觉的主要神经。它有多种类型的传入纤维,分别传送不同的内脏传入信息。本文探讨不同的内脏传入信息是否都能到达大脑皮层,诱发电反应,为阐明“针刺与内脏-皮层相关的关系”提供资料,也将有助于内脏痛觉和牵拉感觉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针刺是传统中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治疗机制尚不清楚。针刺体表产生的酸、麻、胀、痛、木都是躯体感觉信号,借助躯体感觉纤维传入中枢。针刺产生的治疗效应主要包括对心肌、血管平滑肌和内脏平滑肌运动状态的调节,和对内、外分泌腺分泌状态的调节,这些治疗效应恰恰是内脏运动信号借助内脏运动纤维影响效应器的结果。如果来自体表的躯体感觉信号与来自体表或体内病灶的内脏感觉信号传入相同的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或中枢的感觉核,躯体感觉信号可易化/闭塞内脏感觉神经元,后者产生的内脏感觉信号更容易/更困难地兴奋内脏运动神经元产生治疗效应,故躯体—内脏反射可能是针刺疗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 前脑的伏核和针刺镇痛、吗啡镇痛有关。电刺激伏核能引起痛阈明显升高。脑内存在着一个与痛觉调制有关的前脑神经线路,其中束旁核是这一线路中主要的痛觉接受中枢,束旁核还是针刺传入信号和痛觉信号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之一。伤害性刺激或针刺可分别引起束旁核内痛兴奋和痛抑制单位电活动的改变。电刺激丘脑的中央中核、中缝大核以及前脑的隔区视前区均可抑制束旁核的电活动。因而研究伏核与丘脑束旁核的  相似文献   

9.
刺激躯体外周神经对内脏大神经丘脑后核诱发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在本研究室“内脏神经传入冲动诱发猫丘脑后核(PO)单位放电的观察”一文中,发现刺激内脏大神经于丘脑后核中可看到不同潜伏期的2~3簇放电成分。本文除用相同方法研究PO细胞放电,特别是痛放电外,还研究了刺激外周神经(腓总神经及隐神经)时对单位放电的影响,以期了解外周神经中不同机能纤维兴奋对PO细胞痛放电的作用,为研究体躯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作用和针刺镇痛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用2.0~3.5公斤体重的描30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7):893-894
目的:在确定尺胫针疗法治疗躯体软组织损伤痛疗效较佳的前提下,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运用中医经络皮部、标本理论,结合整体局部全息律以及现代医学之神经、递质、局部力学效应研究成果加以阐述。结果:尺胫部(局部)与其所属经脉系统(整体)全息相关,针刺刺激尺胫部皮部后,通过相应络脉、经脉及上下对应标本而达通经活络之作用,针刺影响其感觉神经传导、化学递质、改变病变局部生物力学等发挥镇痛效应。结论:尺胫针疗法治疗痛症的机理是应用中医经络理论结合全息论以及针刺对神经系统及递质的影响等而起到镇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Liu JH  Fu WB  Xu ZH  Liao Y  Li XR 《针刺研究》2010,35(4):281-286
目的:探讨粗纤维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的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及其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内脏痛组、电针组、眶下神经切断组,神经蛇毒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切断大鼠双侧眶下神经以及双侧眶下神经鞘内注射神经蛇毒选择性破坏A类纤维,然后电针双侧"四白"穴,再腹腔注射乙酸造成内脏痛模型,观察大鼠内脏痛的行为学变化(扭体反应)以及孤束核(NTS)和三叉旁核(PTN)的c-fos表达。结果:电针组大鼠扭体次数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大鼠扭体次数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大鼠扭体次数少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NTS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5),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显著低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PTN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增加(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减弱(P0.01),神经蛇毒组较眶下神经切断组和内脏痛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粗纤维不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镇痛效应的主要传入纤维,口面部的躯体感觉传入可能经PTN中继后与内脏的感觉传入在NTS发生汇聚并进行整合,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国内外在医学和兽医学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了针刺镇痛.并对针刺镇痛原理也进行了比较广泛地研究,提出针刺镇痛是痛觉传入信息和针刺传入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相互整合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试析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传变与针灸作用及经络现象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林真 《中国针灸》1996,16(1):43-45
试析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传变与针灸作用及经络现象的关系林真(北京积水潭医院,100035)六十年代末期,大量的针麻手术和针刺镇痛病例使我对针刺镇痛的效果印象颇深,但对其机理并不甚明了。只是根据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神经说,认为可能与针感传入神经中枢后对痛觉或...  相似文献   

14.
针感与针刺效应机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刘红菊 《中国针灸》2002,22(1):10-18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针刺一定穴位后,产生的针感途径是以躯体传入冲动为主,而通过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穴位下血管丛形成的汇合区,又引起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的冲动对脏腑的调整功能。穴位传入信号与内脏器官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区又相互汇合,这也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与强调得气感一致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大量研究证明,针刺麻醉是痛觉传入信号和针刺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内相互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任何感觉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最后必须到达大脑皮层才能形成感觉。因而,作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在感觉的整合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大脑皮层是否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能否反映痛觉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 在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方面曾有报道认为:丘脑束旁核(Pf)为接受痛觉冲动的结构。其神经元的痛放电可被针刺穴位所抑制。而传导痛觉的 C 类纤维的传入信号,可在皮层引起潜伏期较长的诱发电反应。本实验室也观察到:用2%利多卡因局部阻滞皮层体感(?)区(S(?))或给予 r-氨基  相似文献   

17.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各种感觉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最后都到达大脑皮层,引起感觉。大脑皮层不仅在内脏痛觉的发生中,而且在感觉的整合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大脑皮层在针刺抑制内脏痛过程中的作用对阐明针麻原理是重要的。为此,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刺激猫的内脏大神经(腹部内脏痛的主要传入神经),模拟内脏痛,观察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及细胞放电的变化,以探讨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电针对其影响的原理。  相似文献   

18.
<正> 有关针刺镇痛原理的许多研究工作均已说明针刺穴位可激活机体的抗癌系统,释放有关递质参与痛觉的调制。那么,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痛觉通路上的致癌物质受到何种影响?有何变化?对此了解较少。 P物质是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有工作表明它主要分布于细的初级传入神经内,特别是C类纤维的末梢,因而它与伤害性感受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的脊髓机理,我们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脊髓背角内微电泳导入P物质产生的致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内脏痛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过对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内脏痛的中枢-与周围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和整理。结果发现,针刺参与内脏痛调节的中枢结构包括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孤束核、丘脑、脑干网状神经节以及大脑皮层等;同时5-羟色胺、中枢阿片肽、胃泌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去甲肾上腺素以及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也参与了针刺对内脏痛的调节。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针刺通过影响大脑葡萄糖代谢及脑功能活动来调节内脏痛也被逐步认识。笔者认为针刺治疗内脏痛的机制是多途径的,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内脏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疼痛病证针灸治疗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焕英 《陕西中医》2003,24(3):243-244
针灸治痛的机理是什么 ?怎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镇痛效应 ?仍是当今国内外医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从中医的传统认识观点来进行探讨 ,从中摸索出一套治疗规律。   1 针刺治痛的机理和途径针刺治痛的机理是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改善气血的运行。它主要是通过两途径来实现 ,一是纠正和消除产生疼痛的病理因素 ,二是阻断痛觉的不良循环。这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作用。1 .1 消除病理因素 :疼痛是许多致病因素都可导致的病理表现 ,这些致病因素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机体后 ,引起不同性质 ,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 ,使疼痛在许多病患中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