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ICU气管切开吸氧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日期随机分为2组,比较人工鼻吸氧与普通吸氧痰液性质(痰液粘稠)、疾阻情况、肺部感染率和吸氧效果。结果 人工鼻吸氧在痰液粘稠、痰阻、肺部感染方面发生率较普通吸氧组显著减少,而在吸氧效果方面却优于普通吸氧组。结论人工鼻吸氧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且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广西医学》2006,28(6):865-866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经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人工鼻组,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6.3%和3.1%,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1%和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肺部感染率、气管套管堵塞率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淑蓉  尤朝霞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8):673-673,678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54例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吸氧对照组和人工鼻吸氧观察组各27例,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7.4%和3.7%,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6%和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及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堵塞率.  相似文献   

4.
张英  亓红艳  刘华 《中外医疗》2012,31(16):63+65-63,65
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水分丢失明显,微雾喷雾器吸氧较常规鼻导管吸氧可减少痰痂形成的机会,更能一次吸净痰液,减少吸痰对气道的刺激。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司华芹 《西部医学》2010,22(12):2361-2362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鼻组与常规组,观察两组病人肺部感染率,痰液喷射情况,日吸痰次数及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人工鼻组患者气道通畅,湿化效果满意,疗效显著。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人工鼻后,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效地清除了气道分泌物,保证了氧疗效果,同时减少工作量和医疗耗材,明显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时间痰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情况。方法:对气管切开半年内59例患者痰培养的158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气管切开半年-1年16例患者痰培养的5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及气管切开1年以上13例患者痰培养5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时间痰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气管切开不同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均大于50%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氨曲南、羧苄青霉素、头孢唑啉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唑肟、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头孢噻吩、环丙沙星、磺苯咪唑青霉素、羧噻吩青霉素、替门汀、头孢哌酮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低于50%的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结论:老年气管切开不同时间痰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变化不大;气管切开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较严重;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头孢他啶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普通鼻导管吸氧及应用雾化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鼻导管吸氧)和实验组(雾化面罩吸氧)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吸氧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用雾化面罩吸氧比普通鼻导管吸氧能有效稀释患者痰液,便于一次吸干净,无痰痂形成,血氧饱和度无下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1 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气管切开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ET组(≤ 10 d)共28例,晚期气管切开LT组(> 10 d)共28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4~86岁。观察2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气管切开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重症医学科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痰培养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的菌群分布等。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气管切开后的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7.5 d和7 d,P = 0.729)及VAP发生率(分别为39%和61%,P = 0.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气管切开组的ICU总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5.5 d和22 d,P < 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1.8 ± 3.2) d和(17.1 ± 4.1) d,P < 0.001]及多重耐药发生率较晚期气管切开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9%和79%,P = 0.003)。而且早期气管切开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P = 0.029)。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明显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率,但并没有减少VAP的发生率。而对于气管切开指征及时机仍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且有多重耐药菌定值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气管切开且有多重耐药菌定植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进行集束化护理。观察最终患肺部感染的人数、留置套管时间、临床转归情况。结果应用集束化护理的试验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留置套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转归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预防气管切开且有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研究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RICU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RICU收治的5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为多重耐药菌组(n=166)与非多重耐药菌组(n=336),采用SPSS 25.0系统分别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ICU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2例患者中MDRO感染者16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RICU住院时间>14 d、气切或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使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气切或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RICU住院时间>14 d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肺部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RICU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很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有创操作及缩短RICU住院时间可能有利于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陈学林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X):167-168
目的:在多人空气加压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对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治疗效果和舱内氧浓度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0例气管切开患者舱内治疗时使用人工鼻连接Y型管和面罩一级供氧+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患者同舱治疗为一组;无气管切开患者面罩一级供氧+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同舱治疗为二组。两组分别记录舱内氧浓度和压缩空气使用量。结果:使用人工鼻治疗的患者治愈率90%,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舱内氧浓度最高值:一组为22.1%,二组为21.9%,均低于国标规定界限23%。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两组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结果分析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较少。并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与研究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常规吸痰组(对照组)和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组(观察组),各51例。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人工留管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干预前后的痰液黏度、血氧饱和度及痰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人工留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痰液黏度、血氧饱和度及痰菌阳性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适用于气管切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罩吸氧与普通导管吸氧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9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普通导管吸氧,共49例;观察组给予面罩吸氧,共50例。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73.47%,94.00%(χ^2=7.70,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对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通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多人空气加压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对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治疗效果和舱内氧浓度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0例气管切开患者舱内治疗时使用人工鼻连接Y型管和面罩一级供氧 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患者同舱治疗为一组;无气管切开患者面罩一级供氧 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同舱治疗为二组。两组分别记录舱内氧浓度和压缩空气使用量。结果:使用人工鼻治疗的患者治愈率90%,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舱内氧浓度最高值:一组为22.1%,二组为21.9%,均低于国标规定界限23%。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两组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结果分析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较少。并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5.
为选择较理想的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管理方法,比较观察我科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62例随机分成两组,湿纱布组和人工鼻组,观察气管切开后病人气道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呼吸道阻力增加、护理时数及气管切开后的不良症状。结果,除呼吸道阻力增加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外,人工鼻组在湿化不足、湿化过度、痰液黏稠、痰痂、堵管、肺部感染、护理时数项目上明显优于湿纱布组(P<0.01或P<0.05)。表明人工鼻可明显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降低气管切开病人的并发症,尤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大大减少护理工作量,且人工鼻组并不增加呼吸道阻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拔管后普通面罩、带囊面罩和双腔鼻管三种不同的吸氧方式对缓解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气管插管拔除后分别给予普通面罩、带囊面罩和双腔鼻管吸氧,观察吸氧前、吸氧15min、30min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吸氧15min和30min后,各组患者氧分压(PaO2)均明显上升(P〈0.05),普通面罩组和带囊面罩组PaO2比双腔鼻管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气管插管拔除后,普通面罩给氧、带囊面罩给氧和双腔鼻管给氧均能防止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且普通面罩给氧、带囊面罩给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提高治愈率。方法:对13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前行鼻导管吸氧,切开后予以气道湿化吸氧并及时吸痰,应用抗生素控制全身感染。结果:13例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12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预防性气管切开是吸入性损伤抢救成功的关键,气道湿化、吸氧和保持气道通畅是治疗吸入性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气管切开病人应用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以寻找气管切开病人更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160例气管切开病人应用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护理。结果病人无堵管发生,痰液易咳出,缩短了带管时间,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论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湿化气道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利于病人康复,并且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为患者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11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两种方法的肺部感染率、平均吸痰时间、护理工作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吸痰的次数分别是10.2次和14.6次,P<0.01、吸痰的量分别是50.2ml和45.7ml,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均分别是46.55%和65.5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优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吸痰次数,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11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两种方法的肺部感染率、平均吸痰时间、护理工作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吸痰的次数分别是10.2次和14.6次,P<0.01、吸痰的量分别是50.2ml和45.7ml,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均分别是46.55%和65.5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优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吸痰次数,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