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120例HBsAg、HBeAg均阳性的孕妇纳入研究,将母亲妊娠晚期注射HBIG分为观察组(妊娠晚期从28周开始一次性肌注HBIG 200IU,每间隔4周肌注1次,共3次),妊娠晚期未注射HBIG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孕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静脉血进行HBsAg测定。观察孕晚期注射HBIG后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HBV-DNA高风险的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对提高新生儿阻断成功率有帮助,观察组感染率为14.81%,对照组感染率为40.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和极低风险观察组感染率分别为13.63%、10.53%,对照组感染率分别为2.0%、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HBV-DNA低风险和极风险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HBV-DNA高风险的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对减少胎儿宫内感染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V慢性携带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分析。方法对我院分娩的441例表面抗原、E抗原均阳性的HBV携带产妇,根据母亲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将其分为观察A组(妊娠晚期注射三针200 IU)、观察B组(妊娠晚期注射三针400 IU),将妊娠晚期未注射HBIG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孕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对其婴儿生后联合免疫后1~3个月静脉血清乙肝五项(HBV-M)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孕期注射不同剂量HBIG后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 HBV-DNA高风险的孕妇观察A组、观察B组和对照组阻断成功率分别为92.8%、92.5%和81.6%。3组感染率分别为5.0%、5.2%、12.3%。结论孕期HBV-DNA高风险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提高新生儿阻断成功率有帮助,但与孕期注射HBIG剂量无关;孕期HBV-DNA低风险和极风险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对新生儿免疫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丽葵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19-1619
目的分析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宫内传播的临床免疫效果。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足月顺利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166例,根据孕晚期应用HBIG与否,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评估HBIG阻断宫内传播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新生儿HBsAb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能有效阻断宫内传播,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的同时,也降低了母亲病毒血症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被动免疫对HBV携带孕妇母婴传播及乳汁中HBVM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及HBV携带孕妇初乳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M)的影响。方法将326例HBV携带而肝功能正常的孕妇按知情自愿原则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210例,于孕晚期注射HBIG共3次;对照组116例,孕妇不接受HBIG注射。前瞻性追踪所有孕妇的新生儿外周血HBVM情况及产妇初乳中HBVM及HBV-DNA情况。结果试验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0.48%(22/210),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27.59%(32/1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HBsAg单阳性的220例孕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64%和26.3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106例孕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73%和32.5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初乳中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DNA滴度比对照组均低,但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HBIG被动免疫仅可降低HBsAg单阳孕妇HBV宫内传播率,而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并无明显阻断作用;HBIG被动免疫对HBV携带产妇初乳中HBVM及HBV-DN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楠  陈丹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35-123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U的80例孕妇设为预防组,另外未注射HBIG的82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孕期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两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分为Ⅰ、Ⅱ组。Ⅰ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ug和HBIG 100U,Ⅱ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10ug。结果Ⅰ组较Ⅱ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两组婴儿6月龄时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高危因素及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48例HBsAg阳性孕妇,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及合并HBeAg阳性分组,分析其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结果348例HBsAg阳性孕妇占同期住院孕妇的12.1%;在孕28、32、及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4.24%,明显低于孕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9.78%)(P〈0.05)及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17.39%)(P〈0.01);HBeAg阳性组其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25.76%,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9.72%)(P〈0.01)。结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较高,HBeAg阳性是高危因素,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与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的宫内感染率以及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妊娠3个月以上孕妇乙肝标记物阳性者共6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孕28周、32周、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IU,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接种,分娩时取脐血或分娩后24h内取新生儿静脉血进行HBV-DNA定量测定,以评价HBIG阻断效果。结果孕期被动免疫组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为3.57%,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为21.2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妊娠晚期注射HBIG,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曾宪凤  罗小金 《华夏医学》2013,26(1):98-100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根据知情自愿原则,将本院2010~2011年度654例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327例孕妇于妊娠28周起,每4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对照组327例孕妇,不使用HBIG。两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各注射HBIG 100IU及乙肝疫苗,并于1,6个月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结果:12月龄时,实验组婴儿HBsAg阳性率(2.75%)低于对照组(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g阳性率实验组(87.46%)高于对照组(7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两种用法与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更好的治疗方法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的几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用于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孕期(治疗组A)和婴儿期(治疗组B)注射,监测婴儿的0岁、1岁乙肝感染率,比较两种用法的预防效果,对乙肝免疫球蛋白两种注射方法用以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A中1岁时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为9.5%、85.7%,治疗组B中1岁时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为6.1%、91.9%,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A比治疗组B的HBsAg阳性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方法比对孕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方法预防乙肝母婴传播较为经济有效,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减少新生儿乙肝感染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面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4年6月间在该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126例,设为研究组,再随机抽取同期到我院进行分娩的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产妇住院天数、产后出血、早产、宫内窘迫、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产妇的住院天数和产后出血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新生儿早产的有40例,发生宫内窘迫的有51例,低体重儿有44例,新生儿窒息的有62例,HBV感染的有64例;对照组中新生儿早产的有4例,发生宫内窘迫的有2例,低体重儿有1例,新生儿窒息的有5例,HBV感染的有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加强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黄早秀  秦健  肖燕 《当代医学》2011,17(12):110-1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的孕妇用不同方法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2010年11月在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30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50例,分别于孕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共4次,每次200IU;对照组150例,同时间、同剂量应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二对半,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研究组宫内感染率7.3%,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研究组用药后HBV-DNA滴度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特别是大三阳及HBsAg、HBeAb阳性的孕妇.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研究组HBsAb检测率63.3%(95/150),明显高于对照组HBsAb检测率45.3%(68/150).结论 孕妇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DNA的滴度,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丹 《医学综述》2014,(11):2099-210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为控制HBV母婴垂直传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松滋市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HBsAg阳性孕妇150例及其分娩的活产新生儿1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64例)及剖宫产分娩组(86例),检测孕妇血清HBV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比较两组婴儿主被动免疫阻断效果。结果两组婴儿出生24h之内、3个月、6个月的HBsAg及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HBV DNA≤1011copies/mL时分娩的新生儿HBV阻断失败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1011copies/mL阻断失败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结论 HBsAg阳性孕妇HBV DNA≤1011copies/mL时,分娩方式对HBV垂直传播影响不大,但HBV DNA>1011copies/mL时建议选择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方法 将94例HBsAg阳性孕妇分成4组,单纯HBVac治疗组29例,单纯HBIG治疗组19例,左旋咪唑涂布剂加两者联合应用13例,未治疗组33例,均在孕26周起开始注射,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采用ELISA法。94例孕妇按分娩方式不同分别观察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结果 脐血中HBsAg阳性率,HBVac治疗组为17.24%,HBIG治疗组为5.26%,联合治疗组为0,未治疗组为21.21%。在不同的分娩方式中,急症剖宫产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0,行择期剖宫产者为10.5%,经阴道分娩者为16.9%。结论 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两者治疗后,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之间传播,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剖宫产术有助于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蔚芳 《医学综述》2013,19(18):3426-3429
目的分析130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VHP)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类型、发病与孕周及肝损害的关系,以此探讨乙型肝炎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解放军第180医院收治的130例VHP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VHP患者130例根据肝炎病毒类型进行分类,其中乙型肝炎者123例(94.62%)、丙型肝炎者4例(2.30%)、甲型肝炎者3例(3.08%);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共123例VHP患者中,根据肝损害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轻度肝损害83例,中、重度肝损害40例(包括中度肝损害36例,重度肝损害4例);根据妊娠时间进行分组,130例VHP患者可分为妊娠晚期肝炎组64例和妊娠早中期肝炎组66例(早期妊娠22例,中期妊娠44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123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大三阳"居多,HBsAg(+)携带率为6.92%。VHP的临床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多以慢性肝炎为主(61.54%),其次为急性肝炎(19.69%),淤胆型肝炎(16.92%)和肝衰竭(3.85%)。VHP患者肝损害程度与肝炎分度一致,与妊娠晚期肝炎组相比,妊娠早中期肝炎组轻度肝损害患者的比例更高,中度肝损害患者的比例较低。与肝损害轻度组相比,肝损害中重度组患者生产孕周显著减少,24 h出血量显著增加,剖宫产、早产、流产、引产的概率显著增加,住院天数延长和新生儿窒息率升高。结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者常见,妊娠各期均可发病,常好发于晚期。妊娠合并中、重度乙型肝炎可明显影响妊娠结局,导致新生儿指标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单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几率1.75%较HBsAg、HBeAg双阳性母婴垂直传播几率46.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HBV DNA≥106copies/mL的产孕妇分娩后胎儿HBV DNA阳性率50.0%较HBV DNA≤105copies/mL和105copies/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种方案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389例,按照孕妇意愿分为三联治疗组和对照组,三联治疗组279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干预,即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型肝炎疫苗、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应用;对照组110例未进行干预治疗。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271例作为HBIG组,采取HBIG接种法对孕妇进行干预。比较3组孕妇产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孕妇110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6例(14.55%),其中HBeAg阳性孕妇68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2例(17.65%);HBeAg阴性孕妇42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9.52%)。三联治疗组孕妇279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0%),其中HBeAg阳性孕妇140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86%);HBeAg阴性孕妇139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16%)。HBIG组271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8%),其中HBeAg阳性孕妇137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92%);HBeAg阴性孕妇134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24%)。三联治疗组与HBIG组出生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1.00);三联治疗组和HBI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5,P<0.01;χ2=17.809,P<0.01)。结论三联疗法和HBIG接种法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均有较好效果,且效果相当,故主张应用简单方便的HBIG接种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同时检测肝功能(ALT、TBIL、ALB)和凝血功能(PT),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127例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组)127例(60.76%),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39.24%)。重叠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厨时间(PT)、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HEV感染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更严重,死亡率更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现状以及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3年5月间河北省秦皇岛市北京军区北戴河二八一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1例(血透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938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并问卷调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结果血透组和对照组五项指标的阳性率除HBeAg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感染率(HBsAb单独阳性除外)血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6%和1.81%,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透组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有174人(29.0%),其中101人(58.0%)HBsAb阳性,其余阴性。对照组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有287人(30.6%),其中206人(71.8%)HBsAb阳性。未接种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注意卫生就没必要接种或怀疑免疫效果。结论应加强医源性感染的控制以及积极推广乙肝疫苗接种,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