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总黄酮(TFA)对急性心肌梗死(Am)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L—ICa)及钠电流(INa)的作用。方法设正常对照组、AMI组及TFA实验组。大鼠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开胸前5min实验组大鼠舌静脉注射剂量为20mg/kg的TFA溶液50ul。用胶原酶酶解法急性分离AMI模型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L—ICa及INa的作用。结果①应用TFA(20mg/kg)后,L—ICa从(0.313±0.14)nA增加到(0.402±0.27)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6)。②应用TFA(20mg/kg)后与对照组比较,峰值从(-8.43±2,03)nA下降到(-6.37±1.58)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6)。结论TFA可以增加AMI大鼠心室肌细胞L—ICa的幅值,TFA可显著降低AMI大鼠心室肌细胞INa的幅值。  相似文献   

2.
黄芪总黄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ⅠNa)的影响。方法大鼠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ⅠNa。结果应用TFA(20mg/kg)后与AMI组比较,ⅠNa峰值从(-4.79±1.88)nA下降到(-2.74±1.67)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6)。结论TFA可显著降低AMI大鼠心室肌细胞ⅠNa的幅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CP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钙电流的作用.方法 大鼠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开胸前5 min实验组大鼠舌静脉注射剂量为20 mg/kg CPS溶液50 μl.设正常对照组、AMI组及CPS实验组.行血流动力学检查,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L型Ca2+电流(L-Ica)的作用.结果 ①应用CPS 20 mg/kg后与AMI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n=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7).②应用CPS 20 mg/kg 后与AMI对照组比较,L-ICa由给药前的(0.34±1.13)nA增加到给药后的(0.46±0.76)nA(P<0.01,n=7).结论 CPS可以明显改善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可以增加AMI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幅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钙电流的作用。方法大鼠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开胸前5min实验组大鼠舌静脉注射剂量为(20mg/kg)TFA溶液50μl,并设正常对照组,AMI组及TFA实验组,后行血流动力学检查;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L型Ca^2+电流(L—Ica)的作用。结果①应用TFA(20mg/kg)后与AMI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n=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7)。②应用TFA(20mg/kg)后与AMI对照组比较,L-型钙电流(L—ICa)由给药前的(0.31±1.09)nA增加到给药后的(0.49±0.89)nA(P〈0.01,n=7)。结论TFA可以明显改善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增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幅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肽素(cardiomyopeptid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钙电流的作用。方法大鼠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开胸前5min实验组大鼠舌静脉注射浓度为50μg/ml的心肌肽素溶液50μl,并设正常对照组、AMI组及心肌肽素实验组,行血流动力学检查;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L型Ca^2+电流(L—Ica)的作用。结果应用心肌肽素(50p,g/m1)后与AMI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n=7)。②应用心肌肽素(50μg/m1)后,L-型钙电流(L—ICa)由给药前的(0.15±0.34)nA增加到给药后的(0.31±0.37)nA(P〈0.01,n=7)。结论心肌肽素可以明显改善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可以增加AMI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幅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嗜心性柯萨奇B3病毒(CVB3m)感染心肌细胞钠电流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小鼠新生心肌细胞方法,建立柯萨奇B3病毒感染心肌细胞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结果应用黄芪总黄酮(TFA)组与柯萨奇B3病毒感染模型组相比较,INa峰值从(-7.79±1.53)nA下降到(-5.64±1.67)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6)。结论黄芪总黄酮可显著降低柯萨奇B3病毒感染心肌细胞钠电流的幅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黄芪对兔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 (INa)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 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 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 INa的变化。结果 :AMI后 1周 INa的 I- V曲线明显上移。对照组 INa电流密度峰值 (- 30 m V)为 4 5 .5 0± 5 .33p A/ p F(n=12 ) ,AMI组为 2 2 .4 8± 4 .6 2 p A/ p F(n=14 )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 ;黄芪组为 37.14± 3.79p A / p F(n=15 ) ,与 AMI组相比 ,显著增大 (P<0 .0 5 )。结论 :AMI后 1周梗死区心室肌细胞 INa明显下降 ,黄芪可以使 AMI后下降的 INa趋于正常 ,逆转 AMI后形成的电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钠肽(rhBNP)对缺血再灌注后心室肌细胞L-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并探讨其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 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n=15)、rhBNP治疗组(n=15)和假手术组(n=15)。采用酶解方法分离缺血部位心室肌外膜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Ca-L。结果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I-R组比较,rhBNP组兔室速、室颤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下降,而且其心律失常的评分也明显低于I-R组[(2.6±0.7)vs.(3.6±0.8),P〈0.05];②电流密度峰值:I-R组、对照组、rhBNP组ICa-L电流密度峰值(0mV)逐渐升高,分别为(-4.34±0.92)pA/pF、(-3.42±0.76)pA/pF、(-3.13±1.22)pA/pF。结论 rhBNP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Ca-L明显增高,rhBNP可使ICa-L下调,逆转电重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和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应用膜片钳技术中电流钳记录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游离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游离心室肌细胞离子流.结果 磷酸肌酸钠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室肌细胞与对照组心室肌细胞相比,动作电位幅值(AP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7),动作电位时程(APD)有明显延长(P<0.01,n=7);磷酸肌酸钠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幅值(P<0.01,n=7).结论 磷酸肌酸钠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动作电位幅值(APA),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磷酸肌酸钠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幅值.  相似文献   

10.
缺血/再灌注对心室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缺血心肌获得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理应下降,但反见增多,长期令人费解。以酶解豚鼠心室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在模拟缺血/再灌注环境下,观察钠、钙内向电流(INa、ICa-L)、背景外向钾电流(IK1)、延迟整流钾电流(IK)和ATP敏感钾电流(IkATP)的变化,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①模拟缺血10,20min,INa峰值电流由对照3.19±0.50nA分别下降至3.13±0.48,2.73±0.37nA(后者P<0.05),继之再灌注10,20min,INa分别降至2.44±0.39,2.06±0.38nA(P均<0,01)。②模拟缺血10,20minICa-L分别比对照增加11.88%,15.45%,继之再灌注10,20min,ICa-L分别增加为22.62%,22.34%。③模拟缺血5min后IK1的内向整流作用减弱,IK1电流加大,且在再灌注后并不恢复。④模拟缺血5min后IKATP即由对照的0.25±0.07nA上升为0.61±0.13nA(P<0.01),再灌注20mini。IKARP继续增加为0.96±0.15nA(P<0.01)。可见缺血所造成的INa下降和ICa-L上升,在再灌注后INa进一步下降,钙内流进一步增加,IK1在再灌注后也不恢复,提示缺血所造成的膜通道损伤并不因再灌注后恢复,反表现进一步的受损,对此产生的电生理异常,可能有助于诱发再灌注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硫化氢(H2S)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以硫化氢钠(NaHS)作为H2S供体,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I/R)组、H2S+I/R组及H2S+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本脲)+I/R组,监测大鼠心率(HR)、动脉压(ABP)、左心室内压(LVP)及左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I/R组ABP[(12.6±1.3)kPa∶(14.2±1.3)kPa]、LVP[(13.7±1.1)kPa∶(15.6±1.6)kPa]、+dp/dtmax[(398±52)kPa/s∶(516±63)kPa/s]、-dp/dtmax[(307±27)kPa/s∶(388±52)kPa/s]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均0.05);H2S+I/R组HR[(309±11)次/min∶(395±12)次/min、(387±10)次/min]、ABP[(10.0±1.3)kPa∶(12.6±1.3)kPa、(11.7±1.2)kPa]、LVP[(11.0±1.2)kPa∶(13.7±1.1)kPa、(12.6±1.0)kPa]显著低于I/R组及H2S+格列本脲+I/R组(P均0.05),且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H2S+格列本脲+I/R组各项指标与I/R组相似,无显著差别(P均0.05)。H2S+I/R组室性早搏数[(483±136)个∶(765±175)个、(700±167)个]、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51%∶86.5%、86.3%)、室颤(33.5%∶66.5%、60.3%)死亡率(0:27%、23%)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评分[(2.6±0.7)分∶(4.3±0.9)分、(4.1±0.7)分]明显低于I/R组及H2S+格列本脲+I/R组(P均0.05),I/R组及H2S+格列本脲+I/R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硫化氢可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开放细胞内KATP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40名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情况,同时对再次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症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进行记录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0名患者中有35例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占总数的87.5%,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有31例,占总数的77.5%,大部分心律失常的患者为单纯室早,另外少部分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为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速以及室颤,再通的时间为(52.9±17.3)min。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脉再通以后可有效的缓解胸痛症状,但是该项治疗手术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再次灌注后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在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再灌注+蛇床子素后处理(Ost)组。采用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等心功能数据。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应用透视电镜对左室心尖部心肌组织超微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血清CK—MB及cTnI含量均显著增高。与I/R组比较,Ost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清CK—MB及cTnI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蛇床子素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分为缺血/复灌对照组,缺血/复灌+伊贝沙坦(100umol/L)组,缺血/复灌+伊贝沙坦(50umol/L)组,缺血/复灌+伊贝沙坦(100umol/L)+CsA(1umol/L)组,每组8只。观察各组心脏离体灌注下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率(HR)、最大收缩/舒张速率(±dP/dtmax)、冠脉流量(CF)、灌流液乳酸脱氢酶(LDH)及心律失常评分。结果:单用伊贝沙坦组LVDP、LVEDP、LDH及心律失常评分显著低于缺血/复灌对照组(P<0.01);±dP/dtmax、CF显著高于缺血/复灌对照组(P<0.05),合灌环胞菌素A可以部分甚至全部逆转伊贝沙坦的作用。结论:伊贝沙坦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部分可能是通过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研究山莨菪碱对兔在体缺血再灌注后心室肌细胞Ito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山莨菪碱治疗组(Ani组,手术前1min动物耳缘静脉注射山莨菪碱5mg/kg)和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血管)。观察缺血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室早、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采用酶解的方法分离缺血部位心室肌外膜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to结果与I—R组比较,Alli组兔室速、室颤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下降,其心律失常的评分明显低于I—R组(2.6±0.7比3.6±0.8,P〈0.05)。对照组、I—R组和Ani组Ito电流密度(+60mV时)分别为(17.41±3.13)pA/pF(n=15)、(9.49±1.91)pA/pF(n=11)和(16.55±2.86)pA/pF(n=10),I—R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Ani组与I—R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山莨菪碱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to明显下降,山莨菪碱预处理可使下降的Ito上调,逆转电重构,可能为山莨菪碱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细胞学离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