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曲美他嗪治疗组(32例)。曲美他嗪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在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控制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心电图改善明显增加(P〈0.05),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心率和收缩压乘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更有效地控制UAP,且患者耐受性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对照纽68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8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兄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500mg静脉输注.每日1次;曲美他嗪片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连用14d。结果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64.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可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通心络+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每周硝酸甘油使用量、治疗前后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每周硝酸甘油使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 72~-9. 29,P 0. 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DA、NO、TNF-α、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 07~-5. 28,P 0. 05),观察组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肯定,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4.
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敏勇 《山东医药》2011,51(1):88-89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片(20mg,每日3次)。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进行运动试验,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升高(P〈0.05),运动总时间、运动总作功、运动至ST段压低1mV的时间减少,运动至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明显增加(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曲美他嗪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熊攀  周莉  董爱芝 《山东医药》2008,48(44):33-34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机制。方法将同期收治的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ACS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曲美他嗪,连续4周。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曲美他嗪可通过抗炎作用治疗ACS。  相似文献   

6.
刘升科 《内科》2007,2(2):225-226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除不应用硝酸酯类药外,予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他汀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次,口服,3次/d,连用2周。结果 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有效缓解及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7.5%,P〈0.05,以治疗组为优,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物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3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曲美他嗪组(3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扩冠、抗凝、调血脂等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服用3个月。并于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FMD),其结果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血浆hs—CRP、vWF浓度: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14.23±7.44)mg/L,(14.21±7.38)mg/L:(3.05±1.21)mg/L;(190.55±27.34)%,(191.22±26.59)%:(122.74±14.88)Voo]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降低(P〈0.05),曲美他嗪组的非常显著降低[(7.59±6.07)mg/L,(161.05±21.85)%,P〈0.011,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FMD: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6.04±1.16)%,(6.06±1.22)%:(8.55±1.22)%,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升高(P〈0.05),曲美他嗪组非常显著升高[(7.98±1.26)%,P〈0.01],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结论:曲美他嗪具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短期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5例CHF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2例和曲美他嗪组33例,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共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CD63水平及炎症指标hs—CRP、IL-6变化。结果CHF患者CD62p、CD6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均〈0.05),治疗后CD62p、CD63、IL-6、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曲美他嗪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短期应用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冠脉多支病变血运重建不完全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冠脉多支病变血运重建不完全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于介入治疗后行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还13服曲美他嗪,观察两组心功能、心绞痛的改善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为92.9%:80.0%(P〈0.05),较之对照组,治疗组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复发心绞痛明显减少(P均〈0.05),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冠脉多支病变血运重建不完全的患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噻氯匹定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噻氯匹定联合曲蔓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我院96例符合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凝剂及阿司匹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噻氯匹定+曲美他嗪,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厦每次心绞痛发作的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噻氯匹定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TNF-α、IL-6、NGF和CTGF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分离40例COPD患者常规治疗前后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细胞因子的量,同时选择38名正常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COPD患者治疗后TNF-α、IL-6、NGF和CTGF的量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IL-6、NGF和CTGF的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组(P<0.05)。结论 TNF-α、IL-6、NGF和CTGF与COPD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与COPD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因子含量的变化可用来作为一种判断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电图(ECG)异常改变的关系。方法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选择IGR者202例、正常糖耐量(NGT)者200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测定外周血IL-1β、IL-6、TNF-α、hs—CRP和血脂谱(TC、TG、LDL—C、HDL—C)含量。结果IGR组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hs—CRP及血脂谱水平显著高于NGT组(P〈0.05或P〈0.01);IGR人群心电图改变程度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IGR者存在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联合检测炎症细胞因子和心电图,对评价IGR者心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TNF-α和IL-6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 -α和IL -6的浓度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 )患者 3 6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7例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2 9例。根据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按Braunwald分级分为三组 :Ⅰ级 9例 ;Ⅱ级 8例 ;Ⅲ级 12例。采用放免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 -α和IL -6的浓度。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由Ⅰ级组到Ⅲ级组随病情加重IL -6的浓度是逐渐升高的(P <0 .0 5 ) ,但血清TNF -α无明显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 -6浓度在心梗发作后 6小时和 48小时有两个高峰 ,血清TNF -α在心梗发作后 2 4小时达到高峰 ;IL -6和TNF -α与反映心肌损伤的酶CK -MB无直线相关性。结论 不稳定的心绞痛患者随着病情加重体内IL -6水平逐步升高 ;AMI患者发病过程中伴随IL -6和TNF -α的升高 ,但IL -6和TNF -α的动态曲线不同 ;IL -6和TNF -α浓度的升高与AMI的心肌损伤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肠道准备对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57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病例(UC组),在内镜检查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患者血清中TNF—α或IL-6水平。40例健康老人作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肠道准备前UC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肠道准备前UC组比较,肠道准备后UC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道准备可下调UC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蛋白水平。结论肠道准备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血清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58例老年健康人群(对照组),62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组)和54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COPD稳定期组)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结果对照组CRP、IL-1β、TNF-α的血清浓度值明显低于AECOPD组及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CRP、IL-1β、TNF-α的血清浓度值明显低于AECOPD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在COPD的发病及急性加重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机体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70例成功完成PCI术的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6例)、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组(联合组,34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于术前2 d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每日1次,术后继续口服20 mg,每日1次;联合组在阿托伐他汀组基础上,于术前0.5~1.0 h一次性口服60 mg曲美他嗪,术后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分别于术前、术后18~24 h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术后18~24 h,联合组患者c Tn I水平高于正常高值的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hs-CRP、TNF-α、IFN-γ在联合组下降最显著;然而术后IL-10较术前升高,联合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负荷剂量曲美他嗪可以更有效地降低PCI围术期炎症因子的水平及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的不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W)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重要细胞因子,参与一系列炎症和免疫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ACS患者MIF和TNF-α含量的测定,探讨其在ACS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1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检测入组时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BNP、IL-1、IL-6、TNF-α及hs-CRP的变化。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6%vs 53.2%,,P=0.040)。心脏彩超提示,芪苈强心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有显著提高(36.5±3.4 vs41.4±2.9%,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芪苈强心治疗组LVEF也显著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芪苈强心治疗组BNP、IL-1、IL-6、TNF-α和hs-CRP较入组时有显著降低(P值均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及IL-1、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α(interferon α,IFN-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水平,探讨其在SLE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IFN-α、IL-6及TNF-α水平;分析其与SLE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中IFN-α、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99±7.47)ng/L vs.(2.07±1.98)ng/L,(4.36±7.62)ng/L vs.(1.72±2.87)ng/L,均P〈0.05];其中活动期SLE患者IFN-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9±12.04)ng/L vs.(3.13±3.47)ng/L,P〈0.05].SLE患者血红蛋白减低组血清IFN-α水平显著高于血红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4±6.36)ng/L vs.(2.84±3.58)ng/L,P〈0.05];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FN-α、IL-6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5±8.12)ng/L vs.(4.22±8.11)ng/L,(10.26±12.76)ng/L vs.(2.37±1.61)ng/L,均P〈0.05].SLE患者血清IFN-α水平与TNF-α、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r=0.303,P〈0.05;r=0.427,P〈0.01;r=0.368,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345,P〈0.05);IL-6水平与血细胞沉降率、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r=0.526,P〈0.01;r=0.437,P〈0.05).SLE患者血清IFN-α水平在有血液系统受累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水平在伴有发热、关节炎或血液系统损害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无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泌存在异常,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水及血浆中Th1/Th2细胞因子与平阳霉素(PYM)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疗效的关系。方法 24例非小细胞肺癌并发MPE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并给予胸膜腔内注射PYM24~32mg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胸水及外周血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的浓度。一个月后根据WHO标准对MPE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然后根据疗效将24例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胸水和外周血标本中IFN-γ、TNF-α和IL-4浓度的变化。结果有效组胸水中IFN-γ和TNF-α浓度在注药后24h和72h均显著高于注药前(P〈0.05),而IL-4浓度在注药后72h较注药前出现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胸水中IFN-γ、TNF-α和IL-4浓度在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YM可刺激IFN-γ、TNF-α增多以及IL-4减少,以促进胸膜炎症形成胸膜粘连。胸膜腔内Th1细胞因子升高和Th2细胞因子减少与PYM胸膜固定术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