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式。PCI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抗凝治疗减少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同时也使出血风险随之增加,近年来有研究提示围手术期胃肠外抗凝治疗收益与风险需重新评估。现综述PCI围手术期胃肠外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及其优缺点,并阐述围手术期胃肠外抗凝治疗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急性肺栓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病例摘要患者 ,男性 ,6 7岁 ,汉族 ,干部。因反复发作缺血性胸痛 8个月 ,加重 1个月入院。 1年前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年 ,并有右侧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手术史。入院后心电图示陈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第1对角支发出后局限性狭窄 90 % ,右冠状动脉左室后侧支中段 90 %狭窄。行左前降支中段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及支架置入术 ,术后无残余狭窄及撕裂 ,结果满意。术后 4h拔除动脉鞘管 ,…  相似文献   

3.
<正>冠状动脉分叉处由于受血液涡流及剪切力的影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可累及冠状动脉主支和(或)分支血管,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左右[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称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特殊性[2]。因此,对分叉病变各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并予以及时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措施。对比剂肾病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对比剂肾病缺乏有效治疗措施。术前做好对比剂肾病高危因素评估,识别高危患者,围手术期水化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他汀类药物和N-乙酰半胱氨酸是研究最多的药物。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中无复流 (No Reflow)现象的原因、处理。方法 对 2 0 0 1- 0 6~ 2 0 0 3- 10经治的 72例ACS急诊PCI术中No -Reflow现象的冠状动脉的特点、可能原因、紧急处理及 1~ 2 8个月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例术后 4h死于反复室颤 ,1例术后 76h死于心力衰竭 ,5例术中出现急性冠脉闭塞表现 ,经过冠状动脉内注射合心爽、硝酸甘油、IABP后好转 ,3例存活至今 ,1例术后 2 8个月死于脑干出血。结论 ACS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No Reflow现象时 ,过程凶险 ,预后差 ,病死率高 ,治疗应首选联合应用冠状动脉内注射合心爽 (地尔硫 艹卓)、硝酸甘油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相似文献   

6.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基石。在双抗治疗持续时间方面,相关指南有较为明确的推荐,但是关于双抗的用药强度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与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13年10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心血管内科确诊的ACS患者543例。依据入院后手术日期分为急诊PCI组(n=236)和择期PCI组(n=307)。急诊PCI组中,老年组(≥60岁)124例,非老年组(42~59岁)112例;择期PCI组中,老年组(≥60岁)137例,非老年组(42~59岁)17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急诊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吸烟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比例增加,总胆固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组以及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造影剂量、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以及随访1年再次心梗、再次行血运重建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急诊PCI组,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住院期间死亡比例增加,随访1年死亡、心力衰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治疗是ACS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对老年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PCI术后罹患房颤的高危因素有年龄、性别、冠心病类型、再灌注以及PCI术的操作。除去这些因素的统计学分析发现PCI术后新发房颤与院内死亡率无关,但可以预示1年死亡率的增加。通过适当的临床干预可以明显减少PCI术后房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PCI术后罹患房颤的高危因素有年龄、性别、冠心病类型、再灌注以及PCI术的操作.除去这些因素的统计学分析发现PCI术后新发房颤与院内死亡率无关,但可以预示1年死亡率的增加.通过适当的临床干预可以明显减少PCI术后房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如何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始终是临床实践日常面对的问题。2023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评估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无阿司匹林的P2Y12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策略和降级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效能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这些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未来的方向将包括关注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现有药物实施新的抗血栓治疗方案以及进一步验证现代抗血小板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术中置入支架的数目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表,PCI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的166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的评分结果 与置入支架数目的 关系.结果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表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等6个维度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2个维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中置入支架数目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健康状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置入支架的数目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的初步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1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16例接受择期PCI治疗.20例接受药物治疗。比较3组间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心绞痛时间、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较药物治疗减少了心绞痛消失时间,降低了住院期间的死亡率(P<0.05),较择期PCI显缩短了心绞痛时间,减少了完全血运重建率(P<0.05),但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无显性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发展,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加。由于支架内再狭窄、未处理节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既往接受PCI治疗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亦不断增加。既往PCI对CABG手术效果是否存在影响仍有争议,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PCI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资料,回顾性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年PCI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累计发生率为5.7%,2005年后发生率明显下降。严重心律失常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右冠开口或左主干病变、有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病史。结论右冠开口或左主干病变、有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病史均为PCI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技能及改善临床仪器设备可使得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7例,男72例,女15例。年龄37~82岁。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6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分析其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处理以及并发症和预后。结果87例患者共成功置入支架169枚,其中直接支架术53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加支架术116次。单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2次。有16例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内介入。手术成功率96.5%,住院期间死亡1例。随访5~22月,生存率98.8%,无事件生存率86.0%。院外猝死1例,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10例。结论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发生机制,并探讨其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4年35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并发边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过程。结果在35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中共有53例术中发生边支闭塞,发生率为15.1%。分叉病变部位:前降支和对角支处分叉病变29例,回旋支和钝缘支处分叉病变16例,左心室后侧支与后降支处分叉病变8例。闭塞边支血管直径<2mm 15例;直径2~2.5mm 20例;直径>2.5mm 18例。分叉病变类型Ⅰ型2例;Ⅱ型12例;Ⅲ型39例。其中16例仅行药物治疗(闭塞边支血管直径<2mm),14例行边支球囊扩张术,23例行边支支架置入术。术中1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例出现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非Q波心肌梗死18例,Q波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其它并发症。结论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较为常见,其发生率约为15.1%,以Ⅲ型分叉病变多见。常见原因为斑块移位、痉挛、血栓形成等所致。细小分叉病变可不必处理或予药物治疗,大的分支应积极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No-reflow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postinterventional rise of cardiac enzym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This compl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ubstanti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During and after a no-reflow episode, the patient can suffer from severe chest pain, hypotension, bradycardia, hemodynamic collapse, MI,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death. Every effort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is complication. The distal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has been shown to decrease this risk in saphenous vein graft (SVG) interventions but not in native coronar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e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receptor antagonists have been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no-reflow during PCI of native coronaries but not during SVG interventions. The treatment of no-reflow is based on the intracoronary administrations of medications that induce maximal vasodilatation in small distal coronary vasculatu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drugs in this setting are adenosine, nitroprusside, and verapamil.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no-reflow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住院死亡病因。方法1994-012004-03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的3252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术中及术后33例住院死亡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4例死于术中,其余29例患者死于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室颤、急性左心衰、多器官衰竭、心脏破裂、急性肾衰,住院病死率为1·01%。结论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死亡主要原因是心源性休克、室颤、急性左心衰等。通过一些措施,可以进一步降低住院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CI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可行性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217例冠心病患者,均经桡动脉行PCI治疗并分析患者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结果217例患者中216例PCI获得成功,总成功率达到99.54%;住院死亡例数为1例(0.46%);住院平均天数为(10.2±1.6)d,围手术期未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且能保证严格按照围手术期的相关要求规范性操作的基层医院,PCI介入治疗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尔硫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并接受PCI的患者共53例,随机分为地尔硫组和对照组,地尔硫组于PCI后即刻给予地尔硫5μg·kg-1·min-1,持续24h。观察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2组术前,术后即刻、24、48、72h血压、心率、心肌氧耗指数变化,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①2组在观察期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尔硫组(2·6±1·2)次,对照组(2·8±1·5)次]。②2组在术前和术后即刻血压、心率并无显著差异,但术后24h地尔硫组较对照组血压、心率均有明显降低[地尔硫组:血压(122·8±16·6)/(72·5±6·7)mmHg,心率(67·4±8·5)次/min;对照组:血压(135·6±18·9)/(86·2±9·7)mmHg,心率(78·9±10·6)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一直保持到术后72h,地尔硫组可有效降低心肌氧耗指数。③2组在术前和术后即刻CRP、NT-proBNP并无显著差异,但术后较术前CRP、NT-proBNP水平升高[地尔硫组:术前CRP(20·4±4·3)mg/L,NT-proBNP(254·2±31·7)ng/L,术后即刻CRP(39·8±8·6)mg/L,NT-proBNP(448·9±51·2)ng/L;对照组:术前CRP(18·6±5.2)mg/L,NT-proBNP(210.5±29.8)ng/L,术后即刻CRP(41.2±9.1)mg/L,NT-proBNP(502.6±57.4)ng/L]。术后24h地尔硫组较对照组CRP、NT-proBNP均有明显降低[地尔硫组:CRP(25.2±3.2)mg/L,NT-proBNP(202.5±21.4)ng/L;对照组:CRP(39.7±8.5)mg/L,NT-proBNP(482.3±49.7)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直保持到术后72h。结论:地尔硫可降低ACS患者PCI后的心率、血压和心肌氧耗指数,并可显著降低PCI后CRP和NT-proBNP水平,有可能改善ACS患者PCI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