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腹腔网膜脂肪(PAOF)突入食管裂孔(EH)的上消化道造影(GI)表现。方法收集7例 GI和 MSCT检查发现PAOF突入 EH 患者影像资料,分析 GI表现并与 MSCT对照。结果4例食管下段周围伴较大软组织影,密度浅淡,黏膜相显示食管下段2~4 cm黏膜粗乱,其中1例食管与软组织上缘交界处黏膜线被牵拉吊起;充盈相显示管腔轻度狭窄,管壁软,病变上界可见。3例 His角圆钝,其中1例显示 His角随体位变化。4例 MSCT显示食管下段右旁较大囊状脂肪密度影。3例 GI表现基本正常,其中1例食管膈壶腹持久,MSCT显示食管下段右旁较小囊状脂肪密度影。7例 MSCT多平面重建(MPR)均显示囊状脂肪密度影下部与腹腔脂肪相连,胃左动脉弓状指向或突入 EH。结论食管下段伴较大而密度浅淡软组织影、黏膜和管腔改变轻、病变上缘有分界及 His角圆钝可变为PAOF突入 EH 的 GI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诊断食管裂子网膜疝(EHOH)的价值.方法 5例经手术证实的EHOH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贲门部测量食管裂孔(EH)大小.以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胃左动脉(GLA)穿EH及贲门位置正常作为EHOH诊断标准,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生分别回顾性分析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结果 5例横断位均显示EH膈上大小不等囊状脂肪密度影,其中椭圆形2例、类圆形2例及分叶形1例,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增强有强化;1例伴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例伴小网膜转移,3例伴腹腔积液;2例判断准确.5例MPR直观显示脂肪囊与腹腔脂肪相连,4例GLA穿EH,主干僵直和食管支附近呈“∩”形特征形态;5例均作出准确诊断.结论 MSCT MPR清晰显示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及GLA穿EH的形态特征,对EHOH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食管裂孔网膜疝(simple esophageal hiatus omental hernia ,SEHOH)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的SEHOH ,均作了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MIP。结果横断位7例均显示食管裂孔(EH)膈上大小不等纯脂肪血管囊,其中呈椭圆形和类圆形各3例,分叶形1例,多位于食管右前方;矢状位表现为心后区铸型脂肪密度影,形态由正中矢状位的半月形或三角形逐渐过渡到旁中央矢状位的三角形或半圆形;冠状位呈椭圆形3例、倒梨形2例和分叶状2例。脂肪血管囊下部呈“狭颈样”与腹腔网膜脂肪连续,上极被撑开的膈食管膜与食管相连成角状。MIP均显示胃左动脉(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穿越EH。贲门均位于膈下。结论心后纯脂肪血管囊膨胀性和可塑性形态,紧贴食管并与腹腔网膜相连;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并穿越EH是SEHOH特征性影像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腹腔网膜脂肪突入膈肌裂孔("孔征")临床相关性及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MSCT检查发现"孔征"患者116例,分析:1"孔征"脂肪囊、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及相关性;2"孔征"检出率与其部位、肝硬化、年龄和性别相关性并行2检验;3不同部位及类型"孔征"脂肪囊大小差异并行t检验。另随机选取无"孔征"患者41例,测量腹腔矢状径,与等量全腹扫描"孔征"组比较并行t检验。结果116例"孔征"脂肪囊主要呈类圆、半月、分叶和梨形,MPR主要呈膨隆和疝囊形2类,网膜血管多僵直指向裂孔,其中,23例呈扇骨状或"∩"形突入裂孔,26例囊内积液,4例呈脂中脂征象。"孔征"总检出率为0.91%,其中,胸腹膜、食管和IVC裂孔分别为0.17%、0.45%和0.30%;后两者显著多于前者(P<0.05);老、中、青三组分别为1.74%、0.69%和0.38%,老年组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男女组分别为1.09%和0.69%(P<0.05);腔静脉裂孔肝硬化组为3.33%,无肝硬化组为0.30%(P<0.01)。疝囊形各径值显著大于膨隆形(P<0.05);腹腔矢状径均值"孔征"组为(12.36±5.01)cm,对照组为(10.12±4.22)cm(P<0.05)。结论"孔征"与年龄、性别、肥胖和肝硬化相关,膨隆形脂肪囊网膜血管僵直指向裂孔及疝囊形脂肪囊网膜血管僵直"∩"形突入裂孔是其形态特征;前者提示裂孔功能减退,后者提示单纯性裂孔网膜疝形成。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在腹部检查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应用技巧。方法:使用SIEMENS Sensation16多层螺旋CT对45例常规腹部扫描病人进行层厚和层间距为2 mm的回顾性多平面重组,将以多平面重组图像为依据作出的诊断与横断面图像的结论对照。结果:除在影像描述上存在微小差别外,以多平面重组图像为依据作出的诊断与横断面图像的诊断基本一致。多平面重组图像较横断面图像更直观明确,对沿上下方向走行的组织结构尤为突出。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直观,可作为腹部CT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x2 =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x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的价值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急性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83例临床疑似肠梗阻的患者,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行多平面重建成像,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83例中66例手术,对照手术病理,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肠梗阻病因诊断正确率84.8%,包括:肠道肿瘤24例,粘连性肠梗阻17例,肠扭转6例,肠系膜血管栓塞2例,胆石性肠梗阻6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脐疝2例,腹股沟疝3例,阑尾炎2例,腹腔脓肿1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急性肠梗阻病变,提高了CT对急性肠梗阻病因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冠状动脉狭窄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63,自引:7,他引:63
目的 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DCT)诊断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65名患者行冠脉MDCT造影(MDCTA),扫描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重建。有32例同时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SCA)。分析CT图像质量,并与SCA比较,评价MD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心率70次/min以下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以上组(W=539,P<0.0001)。32例MDCTA图像与相应SCA比较,MD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率、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5%、80%、89%和90%。结论 MDCT对冠脉能够高质量成像并可较准确诊断冠脉狭窄。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早期胃癌的检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的CT影像特征,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别评估轴位及MPR重建图像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结果30例患者中,轴位图像检出18例,其检出率18/30;结合MPR图像检出26例,检出率26/30,两者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单纯CT横断位图像T分期准确性为26.67%(8/30),结合MPR图像T分期准确性为63%(19/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8,P=0.004)。结论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MPR图像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二)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接 2 0 0 0年第 3期 194页 )⑥CT透视 :对确定层位进行连续扫描 ,每偏移 30~ 6 0°使用 36 0°数据重建一幅图像 ,每秒可重建 6~ 12幅图像 ,四层同时显示。用以动态观察介入过程 ,达到确切定位的目的。⑦计算机容积成像 (computedvolumeradiography ,CVR) :对于已有的断面图像 ,包括冠状、矢状位重组图像 ,选择一定厚度范围的层面重合显示 ,相当于常规X线的体层摄影效果 ,密度分辨率明显提高。⑧CT发展预测 :多层CT的开发目的 ,是增加X线利用率 ,提高检查速度 (时间 /覆盖范围 )。由于X线锥形放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3例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外胆管梗阻的患者,采用10mm层厚、层距,使用血管对比剂行MSCT增强扫描,将肝实质期图像采用2.5mm层厚、1.25mm层距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行MPR成像。采用育法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结果:MPR成像成功率为100%,MPR像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7%。结论:MPR像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显示胆管的走行更具优势,因此MPR成像技术是轴位CT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8.
高煜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10):71-7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方法,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对选定的50例患者(分临床冠心组和临床非冠心组,各25例)做心脏螺旋扫描,以层厚3mrn重建后,对各层面冠状动脉钙化检测并作积分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定量积分数据有稳定性和重复性。临床冠心组的钙化积分定量显著高于临床非冠心组。结论:1.16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钙化的检出有较为突出的价值,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因此适合作为冠心病的普查手段。2.钙化仅仅是冠脉粥样硬化的指征之一,不是管腔严重狭窄的标志,不能预测血管狭窄程度,但钙化积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错构瘤的CT表现,并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31例由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胸部平扫与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肿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及强化特征,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CT扫描证实,25例(81%)的错构瘤是肺内型,其中包括24例孤立型和1例多发型,4例合并周围型肺癌。另外6例(19%)的错构瘤是支气管腔内型。绝大多数(30/31)患者的肿瘤CT表现是以边缘光滑锐利的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小于3 cm的肿块影为特征。此外,还可看到其他或多或少的伴发征象,诸如,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58%),不规则形结节(48%),软组织密度结节影(55%),钙化影(35%),以及脂肪密度影(13%)。在对比增强CT像上,所有错构瘤病灶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强化值小于30 HU)。结论除钙化及脂肪密度外,边界清晰及增强后轻度强化是诊断肺内型错构瘤的重要依据。而支气管腔内结节出现钙化或脂肪密度则高度提示支气管腔内型错构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MSCT多平面重建(MPR)诊断腰椎小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及扫描中的技术探讨。方法:MSCT行腰椎扫描48例,扫描范围L3-S1椎体及椎间盘。所有病例均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DR片。扫描重建层厚1.25mm,间隔1.0mm,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处理:对所得重建图像同X线平片及CT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建后图像可以在不同角度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病变,对细小关节面及椎间盘显示清楚。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病变全部细节,对外科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