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胡桂枝干姜汤一般用于治疗少阳病兼水饮内停或津液损伤。本文结合案例二则,阐释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提出该方可治疗胆热脾寒、肝郁脾虚所致积聚肿块,旨在拓展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方测证法剖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方剂共有6首,其中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争议最多。有从少阳兼水饮内停之说者,如唐容川、沈明宗、舒诏等,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亦持此观点;有持少阳兼津液内伤之论者,如成无己、汪琥、吴谦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各家的见解进行了评述后,认为柴胡桂林干姜汤证的病机应重视正气虚弱的一面,汗下后致津液受损,伤其脾阳,邪在太阳少阳两经,不存在水饮、痰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4.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愈失音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花粉,牡蛎、甘草组成,适用于外邪来解、水饮内停之证。  相似文献   

5.
对于宋本《伤寒论》第99条传统认为其病机是三阳并(合)病或表里同病,宋本原文以小柴胡汤和解之,以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但笔者在翻阅《外台秘要》时发现,同一条文《外台秘要》所记方剂却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孰是孰非?从宋本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分析,第99条病证应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从第99条病机分析实为太少合病、水饮内结,亦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是推之,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张仲景学说"的研究,学界不应仅局限于"宋本",而应在整个汉唐经方传承的大背景之下去考虑,才可能离经文更近。  相似文献   

6.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柴胡类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了其理论内涵,并逐步将本方运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之中,但对其病机的注解却各执一词。故通过搜集古今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不同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见解,认为邪在少阳为诸多医家的共识,有表邪未解、津液损伤、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太阴虚寒等兼证的分歧。通过对导师李振华教授临床运用本方的经验进行总结,认为邪在少阳兼津液损伤、太阴虚寒是对其病机最合理的解释,临床只要见到少阳太阴合病,皆可加减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各家的见解进行了评述后,认为柴胡桂林干姜汤证的病机应重视正气虚弱的一面,汗下后致津液受损,伤其脾阳,邪在太阳少阳两经,不存在水饮、痰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8.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汤主之"。方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当代多数注家及目前所用《伤寒论》教材均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伤寒汗下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1])。本方为小柴胡汤类方,由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9.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对其病机、病位为历代医家争论不休,概括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或兼表证,或兼太阴虚寒,或兼伤津,或兼气化失常等。其中已故伤寒大家胡希恕将其归为半表半里阴证,与小柴胡汤归为半表半里阳热证对应。而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属于胆热脾寒治应请少阳之邪热,兼温太阴之寒。黄煌根据体质辨证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适应人群,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三位老师的理论在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加减应用,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解读,历代医者百家争鸣,对于其条文的辨识主要存在(1)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2)少阳郁结偏甚兼有津伤;(3)少阳与太阴合病,兼有太阴之虚这三种观点,学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文从解析仲景原文,思辨后,以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的分析更为贴切仲景之意。又分析其方药,把握方剂,用药之要点,同时详细解读牡蛎药性功效,指出其软坚散结,泄水渗湿之功,并附一临床验案选读,从而较为全面学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一经方。  相似文献   

11.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附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另外,胡希恕认为第148条中的阳微,指津液微少,由于津液内竭而致大便硬结,与第147条一样,都是由于津液伤甚而呈现半表半里阴证,故治疗皆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相似文献   

12.
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少阳病兼水饮内停的病证,病机特点为少阳枢机不利致三焦决渎失职,进而导致水饮内停。笔者在原方中加入半夏、杏仁、五味子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病证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石玮  邹卓成 《河南中医》2006,26(2):17-18
《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方子共有六张,其中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争议最多。有从少阳兼水饮内结之说者,有执少阳兼表邪未解之见者,有持少阳兼津液内伤之论者,有作汗下邪陷、阴阳两伤之说者,有创邪陷少阳兼太阴虚寒之说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不揣固陋,通过研习诸家观点,结合  相似文献   

14.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为《伤寒论》中较有争议的一条方证。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参考临床典型治疗医案,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病机及功效。认为本方证的病机为:少阳病,阳气郁滞,枢机不利;太阴病,阳气内虚,运化失司;兼痰饮内停。功效为:和解少阳,行气生津;温阳化饮,温脾散寒;祛邪扶正,斡旋阴阳。进一步指出此方对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黏液性水肿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赵本<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古今医家对此条口渴与小便不利一症的病机见解不一.主要观点有水饮内停与津伤内燥两种观点.持前者观点的有唐容川、沈明宗、舒诏等,持后者观点的有成无己、汪琥、刘渡舟等.今抛砖引玉,谈谈个人理解,不妥之处,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16.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张仲景创立此方治疗伤寒未解传入少阳,误用汗法和下法致水饮内停证。该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于器质性和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均获得了确切疗效。现将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干姜汤新用辛文华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桂枝、黄芩、花粉、牡蛎、干姜、炙甘草组成,用治伤寒下后,邪陷少阳,阳气郁遏、水饮微结所致的“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诸症。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寒热错杂之顽症,...  相似文献   

18.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19.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疗效确切,自汉代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柴胡类方,已被收录于2023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并纳入明确记载方名及药物组成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有37处,涉及中医古籍34部。该文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考证。考证结果显示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药物基原古今基本一致,古籍中药物剂量大多数与《伤寒论》所载用量一致,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为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病证范围广泛,但总以太阳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该方现代应用范围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科、神经系统等,对于疑难杂症亦有良效。通过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该方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煅牡蛎、炙甘草等7味药物组成,原方是针对少阳枢机不利而兼水饮内结之证,其功用除具有和解少阳之外兼具温化中焦之能。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学习,逐渐认识到本方所治之症不仅限于外感病,在内伤杂病治疗中同样具有应用的价值,今将临床中应用本方治疗2则便秘案例的经验与各位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