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流行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血丙鄱怕后流行因素及其特点,评价和探讨巩固阶段的措施与对策。方法 在29个经省考核达到血吸早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开展监测研究,对传染源、钉螺等流行因素进行纵向观察,并对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传染监测表明,居民COPT阳性率为0.21%,无当地感染的粪阳病人及低年龄病例,家畜监测查病均为阴性; 人口中COPT阳性率显著 当地居民,外来及本地 人口中均查获粪阳病例。2在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结果 1999~200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33.82%和54.57%.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0.46%)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0.06%),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包括急性病例)、病牛;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 ;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 ;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 结果 1999~ 2 0 0 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 3 3 .82 %和 5 4.5 7% ,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 ;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 ( 0 .46% )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 ( 0 .0 6% ) ,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 (包括急性病例 )、病牛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 ,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再流行因素,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吸虫病常规监测方法对螺情、病情等流行因素进行监测分析.结果1999年发现钉螺,次年即发现阳性钉螺,1999~2003年钉螺面积平均年递增12.4%,而阳性钉螺面积则徘徊在1.20~31.61 hm2;人群血吸虫病筛查阳性率和新病人数逐年升高,2003年新病人数为1999年的139倍,筛查阳性率和新病人数均与钉螺面积呈正相关;2003年查出病牛2头,感染率为0.75%;2001~2003年哨鼠感染率分别为51.35%(19/37)、48.21%(27/56)、75.65%(87/115).结论由于钉螺扩散和传染源的输入,高淳县已由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转为血吸虫病再流行,必须加强以钉螺控制为重点的综合治理,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全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20%的流行村的居民、耕牛和钉螺。结果:全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分别为21个县和25个县。传播控制区疫情大幅度回升,2001年钉螺面积、急血、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分别占全省的28.66%、32.08%、9.13%、17.54%和45.98%;传播阻断地区无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发生,但是其中14个县仍残存钉螺76.4万m^2。结论: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加强疾病监测力度,作到疫情早发现,早控制,尽快控制急性血吸虫病连续发生的势头。传播阻断区必须充分认识到血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搞好监测巩固工作,减少残存螺面,防止传染源输入和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目前成都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螺情分布 ,分析疫情动态 ,巩固防治成果 ,为今后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阻断地区螺情报告如下 :1 历史背景成都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包括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武侯区、高新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及郫县 ,历史上均属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区 ,共有 5 8个流行乡镇 ,35 4个流行村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4 4 4 375 0m2 。实现传播阻断的时间分别为 :都江堰市、温江区为 1985年 ,郫县为 1988年 ,其余几个城区先后为 1987、1988、1989年。表 1 阻断地区钉螺面积统计区流行乡镇数有螺乡流行村…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钉螺消长情况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29个县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5%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累大多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优可出现钉螺; 相似文献
8.
嘉兴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水网地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以村为单位轮流普查、重点环境抽查、联防互查、设监测点打捞漂浮物、监测点诱螺和对来自流行省(市)的船只自制细网兜捞刮等方法查螺。结果在5个县(市、区)8个乡(镇)38个村查到292个有螺条块、6701框钉螺,面积53.5hm^2。钉螺最高密度104只/0.1m^2,捕捉并解剖钉螺66073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602个监测点打涝漂浮物431t,设诱螺草垫37384块,调查外来船只17998只,均未查到钉螺。结论嘉兴市存在残存钉螺,但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今后螺情监测的重点是20年内曾有钉螺的周围环境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环境。 相似文献
9.
夏弟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9(3):178-178
湖州市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6年以来监测结果显示,病情稳定,但钉螺面积连年上升,部分县螺情出现反复,有螺面积徘徊在5~8hm^2。同时,周边省份部分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当前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随时可能输入传染源。为准确掌握当前本市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的29个县(市、区)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7%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螺大多(77.37%)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仍可出现钉螺;“达标”后钉螺消长符合残存螺点螺口消长规律;在历史有螺环境“复现”的螺点多呈低密度小面积,一般与灭螺质量有关,而“新发现”螺点相对面积较大,密度较高,甚至还可出现感染性钉螺,常与钉螺扩散、查漏或漏查有关;螺情监测表明查灭螺质量是出现残存钉螺的主要因素,邻近扩散和外来输入也不容忽视;钉螺监测方法研究显示:“定点查”检出率明显高于“普查”和“轮查”。建议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进行监测查螺,特别在“达标”后近5年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的监测,远期监测则侧重外来输入。 相似文献
11.
2000-2002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3年来的疫情变化态势。方法 建立12个疫情监测点,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规定的方法,每年开展螺情及病情等纵向监测。结果 全省大部分监测区螺情回升,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快速增长;耕牛感染率下降,传染源趋于多样化;居民感染率较低且相对稳定,但存在发生重大疫情的可能。结论 现有控制措施的力度虽能减缓疫情的发展速度,但难以阻断疫情的发展趋势。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新的疫情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特点的更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血清流行病学对日本血吸虫病疫情的评估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度、中度及已控制流行的地区,用4种抗原对各年龄组人群的特异性IgG及IgM用ELISA法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曲线均具不同的特征.根据当地人群的特异性抗体曲线,可判断当地目前的传播情况,并可评价以往的防治效果,如定期进行调查可起到疫情监测的作用.采用的抗原以SEA即可,无需增加其它抗原制剂.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不同类型疫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南省不同类型疫区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方法 试点纵向观察6类疫芡血吸虫病病情与钉螺变化。结果 1997-2000年,人群血检与粪阳性率分别徘徊在17.4%-21.1%和8.6%-7.6%之间。山兵型血检阳性率从1998年的7.3%下降到2000年的1.9%,粪检阳性率从1999年的0.6%下降到2000年的0;其它类型粪险阳性率下降无统计学意义。耕牛阳性率在1.3%-9.6%之间波动。山丘型阳性螺密度从1997年的0.026只/框下降到1998年的0;垸内型无阳性钉螺,城市型阳性螺密度在0042只/框以上;其它类型阳性螺密度均在0.0025只/框以上。结论 目前湖南省山丘型血吸虫病的疫情呈下降态势,泷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上升或徘徊状态。 相似文献
14.
都昌县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防利弊关系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收集都昌县新妙湖和西湖流域41座有螺湖汊建坝蓄水后的水位以及螺情和病情资料;调查新妙湖区2个自然村的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一人、畜感染率和钉螺密度;分析水位变幅与螺口消亡的相关性。结果 该县各湖汊建坝后的坝内最低限止水位为12—13m,最高水位在一般年份为16—18m,洪水年可达19m以上;在被调查的41座堵汊蓄水工程中,约有50%在7年内达到无螺标准,全部无螺需15—17年;病情下降趋势与螺情一致,且下降后无反弹现象,本次调查2个自然村的人、畜粪检阳性率均为零,村旁洲滩无螺。结论 堵汊蓄水后不断出现的不利于钉螺生存和繁殖的水位年份,可导致有螺面积逐年压缩,最终达到无螺和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监测江苏省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1996-1999年在江苏省江滩地区设立5个血吸虫病观察点,对螺情、病情等疫情指标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纵向观察和监测分析。结果 疫情观察显示,江苏省江滩地区钉螺孳生地面8广量大,钉螺感染性较高。居民感染率较低,但耕牛感染率较高,仍为该地区的主要传染源。防治措施实施后,观察区内阳性钉螺面积和密度明显下降,但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居民感染率有较大幅度下降;耕牛感染未明显下降。结论 江苏省江滩未控制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处于较高水平,且有进一步沿长江向下游蔓延趋势。目前的防治措施对维持居民感染率在较低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但难以使疫情进一步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滴金免疫测定法检测抗体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已建立的滴金免疫测定法的基础上,应用该法检测原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轻度流行区而现已阻断传播地区的人群以及现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人群的抗血吸虫抗体。结果原血吸虫病重、中和轻度流行区人群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8%、3.31%、1.47%,三者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现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人群的阳性检出率为 39.33%,与传播阻断地区人群的检出率间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摘金免疫测定法检测抗体可作为考核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00-200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2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2000-2001年全国20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 全国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各监测点螺情普遍较为严重,12个监测点螺情有所回升,部分监测点活螺框率较高;各点耕牛感染率高低不一,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结论 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的成效,但需长期坚持,并应进一步加强水灾后各流行区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江滩地区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出江苏省现阶段江滩地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防治对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4个沿江村和2个江心洲的耕牛感染情况、居民感染情况及所辖江滩的污染等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察。结果:6个村(洲)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在2.68%-15.25%之间,平均为8.23%;居民感染率在0%-5.37%之间,平均为2.65%;耕牛感染率随着江滩高程的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r=0.9000,P<0.05);滩地污染牛粪占85.15%,新鲜野牛粪阳性率为3.05%,EPG几何均值为2.9;耕牛感染率与居民感染率非常相关(r=0.9892,P<0.01),人群和牛群EPD分别占总EPD的76.71%和23.29%,耕牛排出的虫卵有45.35%直接进入江滩。结果表明江苏省现阶段血吸虫病流行,长江上游软下游严重,耕牛在血吸虫病的流行中起着主导作用。结果提示江苏省现阶段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首先应放在长江的上游,并加强对耕牛的化疗和管理,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向长江的下游和内陆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