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0年1月~2010年8月29例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29例MALT淋巴瘤中,发生于胃肠道共25例,占86.21%,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其中13例胃MALT淋巴瘤中,HP感染10例,感染率为76.92%;发生于眼眶3例,甲状腺1例。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小淋巴细胞组成,部分病例伴有少量大细胞和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免疫标记CD20和CD79a,CD5和CD10无表达。结论:胃肠道是MALT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不同部位的MALT淋巴瘤具有共同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赵伟  张大川  彭蕾  虞华明 《吉林医学》2012,33(31):6752-6754
目的:探讨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方法:对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学观察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liVision plus法。结果: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25~83岁,平均59岁。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54%);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例(20%);套细胞淋巴瘤7例(20%);不能分类2例(6%)。发生于胃18例(51%);发生于小肠7例(20%);发生于结肠6例(17%);发生于回盲部、阑尾、肛管、吻合口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所有病例均表达CD20和CD79a,不表达CD3,不同类型淋巴瘤不同程度表达CD10、bcl-6、MuM1、CyclinD1等。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两大类;胃肠道小B细胞淋巴瘤以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多见;对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活检及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其中又以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最常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型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标记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胃肠道黏膜活检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3年Isaacson和Wright观察到胃肠道低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形态学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相似性,提出了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 lymphoma)的概念。之后,发现肺、唾液腺及甲状腺的B细胞淋巴瘤也有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这一概念进而被扩展应用到其他结外淋巴组织。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系列MALT淋巴瘤所独有的细胞遗传学改变的发现,更证实了这一早年仅从形态学角度命名的淋巴瘤亚型的独特性及这一概念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5.
陈金平  周新成  黄春鑫 《浙江医学》2017,39(10):841-843
目的探讨17例原发于肺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观察17例原发于肺的MALT淋巴瘤的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病变组织瘤细胞表现为单核细胞样、中心细胞样及小淋巴细胞样3种形态,常见噬上皮、滤泡植入、免疫球蛋白沉积和/或淀粉样变性,偶见瘤细胞在腺腔内穴居。免疫组化显示17例CD20、CD79a、BCL-2弥漫强阳性表达;16例CD43弱阳性表达,4例Kapple、Lambda单轻链限制性表达,其余CD5、CD10、BCL-6、CyclinD1、CD23均呈阴性表达。6例可观察到弹力纤维破坏。结论噬上皮、滤泡植入、穴居、弹力纤维破坏及免疫球蛋白沉积和/或淀粉样变性是原发于肺的MALT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断、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1月~2006年12月共8例胃MALT淋巴瘤,采用胃镜、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8例胃MALT淋巴瘤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54.5岁(40~77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病理学上以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免疫组化标记证实全部为B细胞性淋巴瘤。经手术、化疗和根除Hp治疗,患者6例存活。结论提高对胃MALT淋巴瘤的认识,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化疗为主,配合放疗。对幽门螺旋杆菌(Hp)的治疗可缓解胃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B细胞型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文献复习。结果:镜下幼稚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主要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组成,部分像小淋巴细胞,散在转化的中心母细胞及浆样细胞和成熟的浆细胞。瘤细胞浸润肺泡壁和支气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并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及瘤细胞侵蚀生发中心(滤泡植入)。免疫组化:CD20(+),CD5(-),CD45RO(-),CD10(-),CyclinD1(-),Cytoker-atin上皮(+),CD21(+)。结论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检测,应与肺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运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便血。发生部位:胃22例、小肠24例、回盲部15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D5和CyclinD1,9例表达CD3和CD45RO,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3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辅以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3-2000年6例胃MALT淋巴瘤,采用胃镜、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以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免疫组化标记证实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经手术和化疗,患者均存活。结论:提高对胃MALT淋巴瘤的认识,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配合化疗或放疗。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陆伟  李萍 《微创医学》2009,4(5):551-553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是指原发于胃部而起于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1983年Isaacson与Wright首先提出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概念,即来源于胃肠道及其他黏膜组织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1997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命名为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肿瘤由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细胞样B细胞,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由于胃肠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病变缓慢,  相似文献   

11.
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边缘带淋巴瘤的一种,它通常作为一种局灶性病灶位于胃、唾液腺、甲状腺及眼眶附属器中, 目前正逐渐从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的角度得到认识.本文对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总结近2年10例胃肠道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结果如下:大体检查肿块与胃癌无特别差异,镜下特征为肿瘤细胞呈现多样性。部分病例主要成份为中心细胞样细胞(CCL)或主要成分为小淋巴细胞及裂-无裂细胞;部分病例有滤泡结构及淋巴上皮病变,而另一些病例则未见此种病变。有些病例与胃癌组织学图像难以鉴别。免疫组化结果:10例肿瘤CD20(+),瘤细胞膜内侧胞浆显示棕黄色颗粒,证实为B淋巴细胞来源肿瘤。CD45RO、CK均阴性。认为,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不具备诊断胃肠道B淋巴细胞淋巴瘤特异性价值,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意义,部分病例病理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则需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MALT1和Bcl2表达对黏膜相关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影响及肿瘤中两种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MALT和DLBCL64例,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种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学特点,检查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和MALT1、Bcl2的表达,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ALT1和Bcl2两种蛋白表达在MALT和DLBCL差异无显著性,较晚临床分期病例的表达明显多于较早分期病例,有淋巴结累及病例的表达明显多于无累及病例,肿瘤中两种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生存状况MALT1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差、Bcl2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差,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cl2在MALT和DLBCL的表达可能与MALT1引起的NFκB异常活化有关,两种蛋白的表达对MALT和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的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p53、p21ras基因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瘤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研究,CD20、CD45RA、CD79a 鉴定瘤细胞的B细胞分化,CD45RO、CD3除外瘤细胞T细胞分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细胞p53基因表达、p21ras基因表达.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观察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好发部位为回肠和结肠,以单发瘤结节多见,常伴有表面溃疡形成.34例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例(26.5%),19例为惰性的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ZL-MALT型)(55.9%),6例为MZL-MALT型伴高度恶性转化(17.6%).EBV- EBER 原位杂交检测,全部病例为阴性.p53蛋白表达共有23例,占全部病例的67.6%(其中高度恶性占47.8%);16例有p21ras的表达,为47.1%(其中高度恶性占43.8%).有15例同时检出p53蛋白和p21ras的表达,占病例数的44.1%.结论 :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以惰性为多见,但恶性转化明显.EBV的研究提示肠道B细胞淋巴瘤有别于T细胞淋巴瘤,与EBV感染无关.p53蛋白的表达高于p21ras,p53和p21ras的共同表达检出率较高,提示癌基因p53和p21ras在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波  彭志红  姜军 《重庆医学》2003,32(11):1510-15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IL-MAL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2000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胃肠道MAL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7例患者平均年龄57.2岁,男女比例2.1:1。以腹痛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为胃32例,小肠4例,回盲部及盲肠5例,大肠6例。内窥镜下息内型15例,溃疡型25例,弥漫型7例。除1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 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居多,临床误诊率较高。内窥镜下多次多点活检、深凿活检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7例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CD79α、CD45RO、CD3、CD23、CD43、CK以及Ki-67。结果 27例淋巴瘤中胃17例(62.96%),回盲部5例(18.52%),乙状结肠3例(11.11%),空肠2例(7.40%)。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为边缘区B细胞、单核样B细胞、多少不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转化的大细胞。淋巴上皮病变18例(66.67%),滤泡克隆化9例(33.33%)。LCA(+)、CD20(+)、CD79α(+)27例,Ki-67(+)25例,CD43(+)9例,CK腺上皮(+)27例,CD45RO(-)、CD3(-)、CD23(-)27例。结论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瘤为低度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主要基于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方建晨  周晓燕  王朝夫  李征  李海莉 《浙江医学》2015,37(3):205-207,22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 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并分析IgM 表达与MYD88 L265P 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发生在不同部位的65 例MALT淋巴瘤患者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选取其中可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26 例标本进行IgM 表达检测,以测序法检测了MYD88 L265P 的突变状况,并研究了IgM 表达与MYD88 L265P 突变间的相关性。结果 65 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包括胃18 例、涎腺10 例、肺9 例、肠道8 例、眼7 例、甲状腺5 例、其他部位8例。不同器官的病变具有相似的组织学和大部分免疫组化表达,但Bcl-2 的表达在肺(6/9)和甲状腺(2/5)与总体(56/65)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26 例标本中有16 例IgM 呈阳性,而发生MYD88 L265P 的突变的病例只有1例,两者无相关性(P=0.615)。结论 发生在不同的部位的MALT 淋巴瘤具有相似的病理学特征,MYD88 L265P 的突变率在MALT 淋巴瘤较低,且与IgM 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例睾丸原发性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B细胞型),并分析其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MALT淋巴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瘤细胞在曲细精管之间浸润,严重处可使曲细精管被破坏或受挤压而萎缩,细胞大,细胞之间非粘着性生长,有大而不规则的核。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CD20和Vim(+),HCG、PLAP、CD45RO、CK19均为(~)。结论:MALT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形态学上应当与精原细胞瘤、慢性睾丸炎、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