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获取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方法应用胰酶/DNA酶法进行消化后进行培养.经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我们获取了人绒毛滋养层细胞并成功培养.结论取人妊娠45~55D刮宫术后的绒毛组织,经胰酶、DNA酶消化可得绒毛滋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2.
绒毛膜绒毛经宫颈取材的流产风险率,较羊膜腔穿刺术,似乎要高3~6倍。这种术后流产以及母体内毒素休克的风险可能是因污染的宫颈所致。羊膜腔穿刺的经验表明,应用经腹部取材可减少这类风险。本文描述了一种更易行、非损伤性的经腹壁皮肤绒毛膜绒毛活检的方法。被研究者为54名孕6~15周的人流前孕妇(前30名为A组、后24名为B组)和7名孕10~13周的产前诊断孕妇(C组),全部病  相似文献   

3.
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纯化培养滋养层细胞的方法.方法:取孕6-8w的正常绒毛组织10例,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各5例),一组用淋巴细胞分层液进行纯化,另一组未纯化,最后用含15%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结果本纯化的细胞阳性率为(68.6 2±2.69)%,纯化后的细胞阳性率为(91.60±1.5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极显著性意度( P<0.001).结论该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可获得纯度较高、合乎试验要求的细胞滋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4.
在产前诊断中,人们所关心的不仅是绒毛膜绒毛采样(CVS)所造成的胎儿丢失的程度,而且也涉及采样期基础的胎儿丢失率。为了估计那些有可能接受CVS的妊娠妇女的基础胎儿丢失率。作者调查了2组妊娠8~12周妇女的自发流产和胎儿死亡情况。在所调查的1978~1981年间1,519名超过35岁预约做羊膜穿刺的妇女中,有149人(9.8%)在妊娠16周以前发生了自发流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对人绒毛膜组织hCG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前人经验建立一个接近于体内生理状态的体外分泌hCG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IL-1a,、TNFa、IFNa单独或两两协同对hCG的调节作用,旨在为阐明免疫细胞因子对内分泌激素hCG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生理状态下的调节作用提供一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绒毛膜细胞X染色质检查方法,是产前诊断中常规使用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也是阻断伴性遗传性疾病向子代传递的唯一简便、有效的方法,随着优生咨询、产前诊断技术的开展,应用日益广泛。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方法复杂和效果欠佳,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一种早妊期吸取微量绒毛的器械和方法,通过1921例取材的实践,使用这种器械经宫颈连入宫腔吸取绒毛组织,具有导向、定位准确,取材容易成功,母,胎安全等优点.统计1921例取材成功率为98.23%;信访378例,流产率为5.82%;对盲吸法取材后出生的儿童269例随访体检,265例儿童的发育、身长、体重和智力等均正常.发现先天畸形4例,先乏畸形的发生率为1.49%,低于山西省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2.75%).  相似文献   

8.
在保护胎儿免受排斥的错综复杂机制中,母胎界面组织释放一种抑制母体发生免疫排斥的调节因子。作者就体外培养绒毛膜组织所产生的物质进行了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新鲜绒毛膜组织,在RPMI1640中无菌孵育。将离心后的上清液煮沸30分钟,再离心。经过  相似文献   

9.
应用Simoni等人的直接法制备孕早期绒毛胎儿染色体标本,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分裂相少,且质量不佳,难于显带研究.针对这些难点,本文作者对Simoni等人的直接法进行了某些修改,提出了一种简便,可重复的方法.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及水化固定的绒毛是本法两个独创的步骤.用活检钳钳取约5mg样品,收集在含有20%胎牛血清的RPMI或Ham-F_(10)培养基中,立即送实验室.绒毛不剪碎,直接移  相似文献   

10.
鉴于滋养层的母体和胎盘碎片是强烈的血管内凝血的活化因子,作者对20名经子宫颈CVS的妇女测定了两项敏感的凝血指标一纤维蛋白肽A(FPA)和Bβ15-42肽。她们的年龄在30~43岁(平均37.5岁),分别于妊娠9~11周内进行CVS。在CVS操作前和CVS完成后1小时内各采集一份血液标本,用于止血研究。10名非妊娠妇女年龄在23~47岁,作为对照组。每个对照者都采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l chorionic-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c MSCs)分离培养方法。用手持电动匀浆器处理人绒毛膜,经酶消化后接种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鉴定细胞的分化潜能。获得的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73、CD105、CD90,而CD34、CD45、CD14、CD19、HLA-DR呈阴性,生长曲线为"S"型,经成骨或成脂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或油红O染色呈阳性。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认可的间充质干细胞标准。建立了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新方法,结合了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的优点,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和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离研究了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将胎盘冲洗干净后,分离出脐带和羊膜组织,将剩余的胎盘组织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检测细胞是否来源于绒毛膜,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干细胞标记,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将该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来源于绒毛膜,这种绒毛膜来源的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同时,细胞也表达Nestin和Sox-2。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这些结果证明所得到的细胞为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可见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传统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影响人绒毛膜促使腺激素测定值的因素hCG免疫分析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本期刊出了几篇这方面的论文,1993年美国病理工作者学会曾进行过一次检测性能调查,发现不同方法所测得的hCG均值可相差300%。这种巨大差别主要可由下列因素引起。1.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产妇年龄23~37岁,10例出现妊娠合并症,10例胎儿出现异常临床表现。肿瘤大体表现为凸出于胎盘胎儿面的灰粉色至暗红色、界线较清的结节,最大径0. 3~7. 5 cm,最大径小于0. 5 cm的肿瘤易漏诊。镜下见肿瘤富于毛细血管。免疫表型:CD31、CD34和FLI-1均阳性,Ki-67核增殖指数5%。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可伴发多种妊娠合并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chorioangioma, C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3例CM中CD34、Fli-1、CD31、Ki-67及SMA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CM者占17.39%(4/23),合并妊娠并发症占91.30%(21/23),病理取材可见实质性占位占43.48%(10/23),偶然发现占56.52%(13/23)。镜下病变呈界限清楚的分叶状生长,干绒毛间质内有密集增生活跃的毛细血管,未累及终末绒毛。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4、CD31、Fli-1、SMA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1%~5%。结论 CM常有妊娠合并症,产前、病理取材时易漏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寻找人绒毛膜上皮癌 (JAR)与孕早期绒毛组织间的差异基因。 方法 采用 m RNA差异显示法 (m 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DD- PCR) ,即分别提取正常孕早期绒毛及绒毛膜上皮癌的总 RNA ,在oligod T1 5 作用下分别合成相应的 c DNA ,并以其为模板利用试剂盒中的 2 0对引物组合和α- 32 Pd ATP,Taq酶等进行PCR,将两者的 PCR产物在 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PAG)上电泳 ,放射自显影后寻找两者间的差异片段 ,回收差异片段进行二次 PCR,对二次 PCR产物先采用反杂交法初步筛选后再用 Northern Blot鉴定。 结果 从 PAG上切下 32条差异条带 ,经反杂交初步筛选出 11个阳性片段 ,对 11个阳性片段分别做 Northern Blot鉴定 ,其中 1个片段(T2 6 )的基因长度约 1.2 kb,其在绒毛膜上皮癌中的表达远高于正常绒毛组织。 结论  T2 6基因片段可能是绒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7.
近来,由于采用了高分辨超声和分子手段,使适于妊娠三个月产前诊断的绒毛取样技术得到了及时的发展.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绒毛组织适于遗传学、生物化学和DNA分析.由于可能存在取样来源上的错误,如母体细胞污染和胎儿-滋养层的差异,因此必须确定这一技术的准确性.本文旨在总结对85例绒毛诊断样品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的经  相似文献   

18.
史桂芝  顾晓梭 《解剖学报》2000,31(4):364-367,I016
目的 寻找人绒毛膜上皮癌(JAR)与孕早期绒毛组织间的差异基因。方法 采用mRNA差异显示法(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DD-PCR),即分别提取正常孕早期绒毛及绒毛膜上皮癌的总RNA,在oligodT15作用下分别合成相应的cDNA,并以其为模板利用试剂盒中的20对引物组合和α-^32PdATP,Tap酶等进行PCR,将两者的PCR产物在6%变性取丙烯酰胺凝胶(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电镜观察了4~19周人胎盘。结果发现:妊娠4~5周时,绒毛膜绒毛的合体滋养层中,含有丰富的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的颗粒。颗粒由一单层界膜所包绕,其直径0.5~1.5μm,并以较低的电子密度与脂滴相区别.在浓缩过程中,许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和辅助生育技术(试管婴儿)的广泛开展,及高龄孕妇的增多,近年来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双胎妊娠的发生率为1%~2%,其中1/4是单绒毛膜双胎,约3/4是双绒毛膜双胎[1]。单绒毛膜双胎(Monochorionic,Mc)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根据分裂时间的不同,单卵双胎中约有70%为单绒毛膜双胎,余下30%为双绒毛膜双胎(Dichorionic,Dc)。单绒毛膜双胎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的一些产前治疗方法也并非最优选择,故而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及其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研究、尽早而准确的诊断以及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对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