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是否具有协同抗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人参皂苷Rg3组[GS-Rg3:10mg/(kg.d)灌胃],紫杉醇组(紫杉醇10mg/kg腹腔内注入,每周2次),联合组(人参皂苷Rg3+紫杉醇,用法同上),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连续用药3周。用药结束后脱颈处死裸鼠,统计各组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联合组(人参皂苷Rg3+紫杉醇)抑瘤率明显大于人参皂苷Rg3组和紫杉醇组(P<0.01);联合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活性最低,与人参皂苷Rg3组、紫杉醇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和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能协同抗胃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抗胃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协同抗胃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人参皂苷Rg3组[GS-Rg3:10mg/(kg.d)灌胃]),紫杉醇组(10 mg/kg腹腔内注入,每周二次),联合组(人参皂苷Rg3+紫杉醇,用法同上),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连续用药3周。用药结束后脱颈处死裸鼠,统计各组转移率,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VD),RT-PCR测定血管生成因子β3-整合素的mRNA水平。结果:联合组肿瘤转移率低于紫杉醇组和人参皂苷Rg3组(P<0.05,P<0.01),联合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最低,与人参皂苷Rg3组和紫杉醇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联合组β3-整合素最低,与紫杉醇组、人参皂苷Rg3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具有协同抗胃癌转移作用,可能通过协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是否具有协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人参皂苷Rg3组(GS-Rg3:10mg.kg-1.d-1灌胃),紫杉醇组(紫杉醇10 mg/kg腹腔内注入,每周2次),联合组(人参皂苷Rg3+紫杉醇,用法同上),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连续用药三周。用药结束后脱颈处死裸鼠,统计各组抑瘤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率,RT-PCR测定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水平,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状态。结果:联合组(人参皂苷Rg3+紫杉醇)抑瘤率明显大于人参皂苷Rg3组和紫杉醇组(P<0.01);联合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大于紫杉醇及人参皂苷Rg3组(P<0.01),联合组Caspase-3水平最高,与紫杉醇组、人参皂苷Rg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能协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血管抑制剂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胃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采用中药血管抑制剂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为主化疗,对照组21例,采用单纯紫杉醇为主化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CR+PR)达66.6%,对照组42.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在保护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化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较对照组延长,两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血管抑制剂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治疗胃癌术后奸转移能提高总有效率,保护免疫功能,延长中位生存期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联合顺铂对荷高转移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转移瘤裸鼠的抑制作用。方法:移植瘤裸鼠随机分成6组:荷瘤空白对照组(A组);不同Rg3浓度药物组:2.5 mg/kg(B组)、5 mg/kg(C组)和10 mg/kg Rg3(D组);Rg3和顺铂联用组(E组);顺铂阳性对照组(F组)。分别从裸鼠体重、转移瘤体积变化及相对肿瘤增殖率、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NK细胞活性检测观察各组情况。结果:给药6天后,F组裸鼠体重呈显著下降(P〈0.05),E组体重呈极显著下降(P〈0.01)。E组给药6天后,荷瘤裸鼠的瘤体积显著下降,作用明显强于Rg3 C组和F组。D组12天后与A组比较瘤体积显著下降。Rg3 5 mg/kg腹腔注射给药对小鼠脾细胞NK活性有显著的增强作用(P〈0.05)。各剂量Rg3腹腔注射给药对LPS诱导的小鼠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顺铂作用于荷卵巢癌裸鼠比两者单独用药具有更强的抑制肿瘤的作用。一定浓度的Rg3能刺激荷瘤裸鼠NK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卵巢癌应用化疗的同时联合应用Rg3可能会增效解毒、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胃癌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P^65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关系,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OB胶粘贴法建立裸鼠人胃癌MKN-45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消痰散结低、中、高剂量组,5-Fu组,每组8只,观察消痰散结方干预对胃癌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P^65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①消痰散结方中、高剂量组、5-Fu组NF-κB的P65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消痰散结方低、中、高剂量组、5-Fu组的PCNA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胃癌细胞NF-κBP^65白与PCNA表达存在正相关(r=0.857,P〈0.01)。结论:胃癌MKN-45细胞中存在着活化的NF-κB及高表达的PCNA,并且存在线性相关,消痰散结方可能通过其抑制NF-κB活性,阻断了NF-κB对PCNA的活性调控,使胃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控制胃癌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的抑瘤机制,为桂枝茯苓丸(GFW)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计算抑瘤率,SP免疫组化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P21^waf/cip蛋白表达。结果:GFW抑瘤率为38.93%,GFW抑制肿瘤细胞PCNA蛋白表达,GFW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FW上调肿瘤细胞P21^waf/cip蛋白表达,GFW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桂枝茯苓丸的抑瘤作用可能与上调P21^waf/cip及下调PCNA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疡愈涂剂对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糖尿病大鼠伤口细胞增殖及体外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疡愈涂剂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大鼠腹腔注射STZ,造成高血糖状态。各组动物复合背部全厚皮切除伤口。分别观察疡愈涂剂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及MTT法和体外伤口法观察疡愈涂剂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的疡愈涂剂均能明显缩短STZ诱发糖尿病大鼠复合创伤后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P〈0.01);提高创面愈合率(P〈0.05,P〈0.01)。创伤3天后疡愈涂剂高剂量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中剂量组于5天后开始增高;低剂量组7天后增高;分别P〈0.05,P〈0.01。体外研究表明疡愈涂剂在29.23μg/mL和58.45μg/mL能促进糖尿病大鼠刨面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分别P〈0.01。结论:疡愈涂剂可能通过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6-羟基多巴(6-OHDA)制备的去卵巢(OVX)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Str)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方法:应用6-OHDA制备OVX的PD模型大鼠,腹腔注射Rg1(10mg&#183;kg^-1)或侧脑室同时给予雌激素受体(ER)拮抗剂ICI 182,780(2.4ng&#183;kg^-1),连续用药14d,观察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纹状体(Str)内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结果:人参皂苷Rg1可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单侧旋转行为(P〈0.01),此作用可被ICI182,780所阻断。Rg1给药组可显著提高损毁侧Str 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P〈0.01)。应用ICI182,780可阻断Rg1的神经保护作用,损毁侧Str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较Rg1给药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参皂苷Rg1对6-OHDA所致的去卵巢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此作用与ER途径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刘冬菊 《新中医》2011,(4):116-117
目的:研究苦参碱、顺铂(DDP)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SKOV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苦参碱组予苦参碱腹腔注射治疗;DDP组予DDP注射治疗;联合用药组予苦参碱和DDP注射治疗;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连续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并记录各组裸鼠及其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移植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的裸鼠均能成瘤,成瘤率100%,苦参碱对移植瘤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抑瘤率迭57.56%。苦参碱组、DDP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的肿瘤体积及抑瘤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苦参碱组、DDP组比较,联合用药组肿瘤的体积明显减小(P〈0.05),抑瘤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苦参碱对移植瘤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苦参咸及顺铂联合应用对移植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更强,二者具有协同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人参皂苷Rg3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刺激下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浓度VEGF分别在不同时间干预刺激RF/6A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筛选VEGF最佳干预浓度及干预时间;应用不同浓度康柏西普干预VEGF刺激下的RF/6A细胞,观察筛选康柏西普最强作用浓度;应用低、中、高浓度人参皂苷Rg3和康柏西普干预VEGF刺激下的RF/6A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干预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人参皂苷Rg3和康柏西普对VEGF刺激下RF/6A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VEGF刺激培养对细胞的增殖影响不同,其中,50 ng/mL VEGF刺激RF/6A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率最大;不同浓度康柏西普干预结果显示,0.5μg/mL即能有效抑制VEGF刺激下RF/6A细胞的增殖(t=-3.147,P=0.035);低、中、高浓度人参皂苷Rg3及康柏西普组均能抑制VEGF诱导的RF/6A细胞增殖(F=26.546,P=0.000),其中,康柏西普组抑制作用强于人参皂苷Rg3各浓度组。细胞划痕实验各组的迁移率比较,干预培养24 h后,联合组对细胞移行的抑制作用强于人参皂苷Rg3组(t=4.639,P=0.010),康柏西普组的抑制作用亦强于人参皂苷Rg3组(t=4.350,P=0.012),而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培养至48h,康柏西普和人参皂苷Rg3组均能抑制细胞迁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联合组(t=8.543,P=0.001;t=3.067,P=0.037)。结论 VEGF能够促进RF/6A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中药单体人参皂苷Rg3和康柏西普均具有抑制这一增殖和迁移的作用,且联合应用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2.
中药组方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彬  梁朝晖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4):452-452,455
目的:探讨中药组方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作用机理。方法:复制小鼠Lewis肺癌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中药组方、替加氟生理盐水对各组肿瘤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并测定各组小鼠的皮下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中药组方治疗组的皮下瘤重,cyclinD1标记指数和PCNA标记指数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且抑瘤率为43.09%,与替加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组方能有效降低小鼠Lewis肺癌细胞cyclinD1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3.
人参皂苷Rg1、Rb1对淀粉样前体蛋白分泌酶代谢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Rb1对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途径中α分泌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转染突变型PSl(ML46L)和野生型PSl的CHO细胞,通过荧光酶标技术检测α分泌酶活性,Westernblot免疫印迹、RT-PCR技术检测α分泌酶基因ADAM9、ADAM10的蛋白和RNA表达。结果转染突变型PSlML46L组a分泌酶活性较转染野生型PS1(WT组)低(P〈0.05),加用人参皂苷Rg1、Rb1后转染突变型PSlML46L组α分泌酶活性较未加用组不同程度增高(P〈0.05),同时ADAM9、ADAM10的蛋白及RNA表达较未加用组有不同程度增多(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Rb1均可不同程度增加α分泌酶中ADAM9、ADAM10基因表达,提高α分泌酶活性,且人参皂苷Rg1调节作用优于人参皂苷Rb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方法:搜集近年来有关人参皂苷Rg3抗肝癌作用机制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人参皂苷Rg3是从补益中药人参中提取的单体,其抗肝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肝癌血管生成、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与化疗联合的协同增效作用等。结论:人参皂苷Rg3具有抗肝癌作用,但其主要的作用通路和相关靶点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PD-1抑制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作用,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人参皂苷Rg3在增强T细胞对抗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DLBCL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体外激活并扩增T细胞,建立T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联合人参皂苷Rg3能否增强PD-1抑制剂对T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DLBCL细胞可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联合人参皂苷Rg3能够增强PD-1抑制剂对恢复T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并增加细胞因子IL-2和IFN-γ分泌的作用。结论:人参皂苷Rg3增强PD-1抑制剂对DLBCL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为增强T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增加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玄口康对槟榔提取液(Areca Nut Extract,AYE)诱导的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的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Y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口腔黏膜FB,100μg/mL ANE为诱导剂,10%大鼠丹玄口康药物血清为干预物;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MTT显示,丹玄口康组的0D值低于AYE刺激组(P〈0.01或P〈0.05),丹玄口康组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相对灰度值均低于AYE刺激组(P〈0.01或P〈0.05)。结论丹玄口康能够抑制ANE刺激下的人口腔黏膜FB的增殖,下调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人参皂甙Rg3对人肠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人肠癌细胞株LOVO为研究对象,人参皂苷Rg3低、高剂量组向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人参皂苷Rg3(20、40 mg/L),并以正常培养基的LOVO细胞为对照组。各组细胞培养96 h后采用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3组LOVO细胞增殖能力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P0.05),且随Rg3浓度的增加,其抑制能力增强;对照组、人参皂苷Rg3 20 mg/L和40 mg/L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35.6±24.8)个、(109.6±22.2)个和(56.1±16.3)个,人参皂苷Rg3组穿膜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Rg3剂量增高,穿膜细胞数逐渐降低;对照组、人参皂苷Rg3 20 mg/L和40 mg/L组LOVO细胞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21)、(6.56±1.23)和(8.78±1.56),人参皂苷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皂甙Rg3在体外对肠癌细胞LOVO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对LOVO细胞迁移的抑制可能与上调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联合人参皂甙Rg3对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观察其抑瘤效果、毒副反应及生存期。方法以荷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为模型,随机分为5组:即低剂量CTX组(简称低CTX组)、最大耐受剂量CTX组(简称高CTX组)、人参皂甙Rg3组、低剂量CTX联合人参皂甙Rg3组(简称联合组)及模型组,治疗中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重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小鼠生存期,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结果低CTX组肿瘤生长比较缓慢,小鼠体重及外周血白细胞数均无明显下降,生存期延长;联合组抑瘤效果更持久而稳定,毒副反应未增加,小鼠生存期更长(P〈0.01)。低CTX组较高CTX组MVD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CTX组和人参皂甙Rg3组MVD及VEGF表达均下降,两者合用时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低剂量CTX与人参皂甙Rg3联合应用显示出明显的抗血管生成协同作用,抑瘤效果显著且持久,毒副反应小,生存期较单药治疗延长。  相似文献   

19.
作者研究了人参皂苷Rg3的2种差向异构体20(R)-人参皂苷Rg3和20(S)-人参皂苷Rg3对高浓度K^+或5-羟色胺(5-HT)诱导的猪冠状动脉收缩是否产生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蛋白和P53蛋白在翼状胬肉中表达的。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进行期翼状胬肉标本(翼状胬肉组)和50例正常结膜标本(正常对照组)中VEGF、PCNA、P21蛋白、P53蛋白的染色强度及染色阳性率,以免疫组化评分(IHS)表示免疫组化表达的强弱。对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IHS数值:翼状胬肉组4.71±1.74,正常对照组1.91±0.71(P=0.001)。PCNAIHS数值:翼状胬肉组6.24±1.32,正常对照组2.11±0.83(P=0.001)。P53蛋白IHS数值:翼状胬肉组5.21±1.02,正常对照组2.01±0.63(P=0.001)。P21蛋白IHS数值:翼状胬肉组2.14+0.72,正常对照组6.01±1.11(P=0.001)。结论VEGF、PCNA、P21蛋白和P53蛋白均在翼状胬肉中有异常表达,VEGF、PCNA和P53蛋白为高表达,P21为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