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刊现有1994~1995年、1996年合订本,每本40元;1997年、1998年合订本,每本50元;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合订本,每本60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合订本,每本80元(均含邮费)。欲订购者,  相似文献   

2.
吴蔚然男,外科学家。1920年10月江苏省常州人。1946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月参加工作。华西大学医学院普外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研究员。1938年至1941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41年至1942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年至1943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医学院学习。1943年至1946年在华西大学医学院学习。1946年至1948年任北平中和医院外科住院医生。1948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建国后至1974年,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外科副主任,  相似文献   

3.
本刊现有1994~1995年、1996年合订本,每本40元;1997年、1998年合订本,每本50元;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相似文献   

4.
臧旺福  田海 《器官移植》2010,1(4):197-199
2009年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至2008年6月,全球已经完成心脏移植84740例。通过对1982年至2007年2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982年仅完成心脏移植189例,以后逐年增加,1994年达到历史最高的4460例,以后逐年下降,2004年后又有所增加,自2005年至2007年每年完成例数稳定在3350例左右。  相似文献   

5.
傅传刚     
傅传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本科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92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博士。1994年10月~1995年5月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皇家总医院做访问学者,1995年9月~1997年5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员,1997年5月~7月赴澳大利亚Flinda大学做访问学者。1984年毕业后进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工作,历任普外科副主任和肛肠外科主任。2015年3月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外科主任、胃肠肛肠外科主任.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结直肠癌在台湾有逐渐增加之趋势。1985年每10万人口年发生率约为8人,为十大好发癌症的第8位,1995年增至年10万人口19.44人,2005年增至年10万人口36.28人,  相似文献   

7.
<正>百年栉风沐雨,百年春华秋实。1910年至2010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跨越世纪,经历了100年的风雨坎坷,100年的艰苦拼搏,100年的耕耘收获,赢得了今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医院的深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我国多中心心脏移植近况.方法 对2010年以前来源于24个中心的回顾性数据(共438例)以及2010年和2011年中国心脏移植网络注册系统的数据(2010年来源于15个中心,共149例;2011年来源于19个中心,共148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共有15个中心进行心脏移植,其中大规模的中心1个(手术量60例/年),中等规模的中心(10~30例/年)有3个,小规模的中心(2~8例/年)有6个,其余5个中心仅进行1例手术;2011年全国共有19个中心进行心脏移植,其中大规模的中心1个(手术量52例/年),中等规模的中心有3个,小规模的中心有5个,其余8个中心仅进行1例手术.2010年心脏移植受者的平均年龄为44.6岁,2011年心脏移植受者的平均年龄为42.9岁.2010年和2011年患者接受心脏移植的原发病病因主要均为心肌病.2010年和2011年供者平均年龄为30.2岁和30.8岁.2010年供心平均冷缺血时间为3.9h,2011年为4.4h.2010和2011年心脏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应用率分别为99.3%和97.3%.2010年心脏移植受者出院时死亡率为10%,2011年为6%.结论 虽然2010年和2011年心脏移植总体手术量较少,但受者出院存活率与国际同期存活率相似.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容医学》2014,(9):F0003-F0003
<正>展望,1963年5月生,安徽藉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00年安徽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先后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安徽医科戈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及海南省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1997年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主任医师,同年晋升整形外科研究员。2003年一2004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及西北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适合高龄胃癌患者外科个体化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65例高龄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根治性手术34例,1年存活率73.5%,3年存活率41.2%,5年存活率23.5%;非根治性手术31例,1年存活率77.4%,3年存活率45.2%,5年存活率22.5%;术后辅助化疗38例,1年存活率71.1%,3年存活率42.1%,5年存活率23.7%;无辅助化疗27例,1年存活率81.5%,3年存活率48.1%,5年存活率22.2%。结论对高龄胃癌患者且存在耐受差、合并症多及晚期患者应强调治疗个体化,而不主张为求根治而扩大手术范围及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良性病变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03年10月我科应用混合自体骨松质的异体脱蛋白骨松质复合自体红骨髓治疗骨良性病变切除后骨缺损28例。年龄12—61岁,平均20,5岁。结果除2例因死亡失访外,其余26例均取得满意随访,平均骨愈合时间为4.2个月。骨腔大小或植骨量不同,骨愈合时间不同。骨腔越大,植骨越多,骨愈合时间越长。本组病例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及并发感染。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结论利用这种复合人工骨修复骨良性病变切除后骨缺损的方法可行性好,安全性高,自体损伤小,便于推广,可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酒精性骨重构大鼠模型骨组织形态、骨生物力学、骨髓稳态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酒精组,每组各10只.酒精组大鼠采用20%(vol/vol)酒精腹腔注射,10 mL/kg,每日1次,共12周;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收集股骨、胫骨和第五椎体行HE和micr...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近年来,由于恶性肿瘤切除、外伤、牙齿创伤等原因而造成的骨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外,因为国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国民饮食结构转变成热量高、脂肪含量高及高嘌呤食物,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疾病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增多,最终发生骨密度及骨代谢的改变,代谢性骨病也随之增多,因此骨修复及调节骨代谢成为当今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一些诱导骨形成的方法,如甲状旁腺激素疗法、双膦酸盐和Romosozumab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肿瘤生长、高钙血症和颌骨骨坏死。随着人类对诱导骨形成研究的不断深入,骨形态蛋白(bone morphoprotein,BMPs)与骨再生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笔者将基于相关文献着重对部分骨形态蛋白临床应用的研究展开阐述,以期为骨缺损及代谢性骨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neurysmal bone cysts (ABCs) are uncommon lesions of the temporal bone and their occurrence in the calvarium is rare. CASE DESCRIPTION: A case of a right temporal ABC is reported in a 14-year-old boy who presented swelling of the right temporal reg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a destructive and expansile bone lesion on the right anterior temporal and orbital bone. The lesion was removed in total by the right temporal craniotomy and orbitozygomatic osteotomy. ABC was diagnosed in the pathologic examination. The patient had good recovery during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CONCLUSIONS: This report presents the diagnosis and imaging of an ABC in the temporal bone. This localization is very rare for ABC. Total excision, if feasible, is the ide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基因库,在维持人体平衡中起主要作用。不良饮食习惯、抗生素滥用、病理状态和生活环境改变会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以引起多种疾病。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入了一个新术语"骨微生物学",该研究领域旨在弥合骨骼生理学、胃肠病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之间的差距。本文简要介绍了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骨代谢的潜在机制,通过研究肠道菌群与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骨质疏松症很重要,而且对于肠道微生物群是否可作为骨质疏松症新型治疗靶标以及是否可用作骨折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OsteoSet修复骨囊肿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OsteoSet颗粒在修复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OsteoSet颗粒修复骨囊肿术后骨缺损21例,骨缺损范围为2.0 cm×2.1 cm×3.0 cm~4.1 cm×3.0 cm×6.2 cm.根据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合并有病理性骨折者术中应用内固定.结果 随访11~24(17.38 ±4.10)个月,骨愈合良好,愈合时间3~6个月,无复发及并发症.按Neer和Chigira的标准并结合X线评价骨囊肿愈合情况,21例骨囊腔完全愈合,均达到Ⅳ级.结论 应用OsteoSet颗粒修复骨囊肿术后骨缺损安全可靠,效果满意,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7.
Segmental bone loss remains a challenging clinical problem for orthopaedic trauma surgeons. In addition to the missing bone itself, the local tissues (soft tissue, vascular) are often highly traumatized as well, resulting in a less than ideal environment for bone regeneration. As a result, attempts at limb salvage become a highly expensive endeavor, often requiring multiple operations and necessitating the use of every available strategy (autograft, allograft, bone graft substitution, Masquelet, bone transport, etc.) to achieve bony union. A cost‐sensitive, functionally appropriate, and volumetrically adequate engineered substitute would be practice‐changing for orthopaedic trauma surgeons and these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clinical problems. I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bone regeneration fields, numerous research efforts continue to make progress toward new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segmental bone loss, including novel biomater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ell‐based strategies. Despite an ever‐evolving literature base of these new therapeutic and engineered options, there remains a disconnect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 with very few translating into clinical use. A symposium entitled “Building better bone: The weaving of biologic and engineering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bone loss,” was presented at the 2016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Conference to further explore this engineering‐clinical disconnect, by surveying 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rs along with orthopaedic surgeons and proposing ideas for pushing the bar forward in the field of segmental bone loss. © 2017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Published by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Orthop Res 35:1855–1864, 20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颗粒和自体骨复合体在近膝关节骨巨细胞瘤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3月-2006年3月,24例膝周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其中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1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13例。以机械及化学方法将同种异体骨进行脱抗原处理为骨颗粒,术中将骨巨细胞瘤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将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取得的自体骨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支具外固定辅助活动膝关节12周。[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4例病例术后随访1-6年,平均2年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1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经制动2个月治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替代形态。疗效评定采用M ank in评定标准,优:20例,良:4例,优良率达100%。[结论]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近膝关节骨巨细胞瘤造成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在制备重组合异种骨的基础上,加入塑型剂,探索其合适的成分比例,研究小牛脱钙骨泥的制备方法。[方法]分别制备小牛松质骨的完全脱钙颗粒和生化方法提取纯化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通过真空冻干机将松质骨和BMP充分复合后冻干,制成重组合异种骨(RBX)骨粉,按一定比例加入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塑形剂无菌分装,使用时加适量生理盐水或自体血液即制备成骨泥。电镜下观察其孔径、BMP复合情况,大体观察其塑形性。[结果]制备的小牛脱钙骨泥极易塑形,塑形后不易松散,并且具有一定的弯曲强度,一侧应力后材料不会出现裂隙。骨泥复合材料经电镜观察,载体孔隙较多,孔径多在100μm以上,BMP与载体复合良好。[结论]复合BMP小牛脱钙骨泥物理性状稳定,可塑性强,使用方便。骨泥材料经电镜扫描有良好的孔隙结构,BMP与载体复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