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研究香加皮杠柳苷(periploein extracted from cortex periplocae,CPP)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将SW480细胞经皮下接种Balb/c-nu/nu裸小鼠,构建裸鼠SW480细胞荷瘤动物模型,观察CPP作用后移植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HE染色光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瘤组织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核心成分β-catenin及其下游靶蛋白Survivin和C-myc表达的变化. 结果:CPP在体内能明显抑制SW480细胞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其肿瘤体积和重量均被明显抑制,抑瘤率为61.4l%(P<0.01).CPP治疗组小鼠的移植瘤组织出现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性变化;肿瘤组织内β-catenin、Surviv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CPP可抑制结肠癌细胞SW480在小鼠体内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分子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裸小鼠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并观察其浸润转移特征。方法:BALB/C-nu/nu裸小鼠12只,以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为材料,通过手术将瘤组织块移植到裸小鼠胃壁,待动物自然灏临死亡时进行系统解剖。结果:原位移植瘤全都成功,且所有动物均出现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率为66.7%,50“的荷瘤鼠发生腹水,肿瘤晚期与周围脏器发生粘连,荷瘤鼠死于全身衰竭,中位数生存期为18周。结论:裸小鼠人胃癌席位模型的浸润转移特性接近临床病人,是研究人胃癌浸润转移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3.
裸小鼠人侵袭性结肠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裸小鼠人结肠癌高侵袭模型,为侵袭性结肠癌的治疗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方法:将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细胞悬液接种于BALB/c小鼠脾包膜下和BALB/c nu/nu小鼠皮下,以前者肝转移肿瘤组织和后者皮下肿瘤组织作为移植瘤材,通过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分别种植于实验组和对照组BALB/c nu/nu小鼠盲肠浆膜下层,比较两组小鼠在原位成瘤率、肝转移率、淋巴转移率、腹腔种植率及脾、肺转移率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术后第14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和肝脏转移率(100%、65%)高于对照组(75%、30.8%)(P<0.05);术后第21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肺脏转移率及脾脏转移率(100%、5%、15%)与对照组(85%、0、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肝脏转移率、淋巴转移率以及腹腔种植率(90%、65%、60%)均高于对照组(41.2%、23.5%、23.5%)(P<0.05)。结论:将免疫功能正常小鼠筛选出的结肠癌肝转移组织用于建立裸小鼠的原位移植癌模型,能够模拟高侵袭性结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4.
三氧化二砷抑制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的药效 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 ) 对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BALB/ C2nu/ nu 裸 鼠经脾脏接种人结肠腺癌LS2174 T 细胞建立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于10 min (早期) 、10 天(中期) 、20 天(晚期) 经尾静脉注射As2O3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裸鼠体重变化、肝转移结节的数目、大 小、瘤重以及肝脏肿瘤替代率和荷瘤鼠的生存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及中期治疗组裸鼠肝转 移结节的数目、大小、瘤重以及肝脏肿瘤替代率和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晚 期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三氧化二砷对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早期效果优于中晚期。  相似文献   

5.
单用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用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抗肿瘤效果不理想,本研究中我们观察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胺酶(CD)基因与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联合转移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诱导作用。复制荷瘤小鼠模型后在荷瘤部位注射表达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D)及表达小鼠IL-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IL2),并连续10天、每天1次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5FC)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结果表明,AdCD/5FC/AdIL2联合基因治疗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并明显延长其生存期(P<0.01)。联合基因治疗组小鼠肿瘤细胞发生明显的坏死,瘤内及瘤周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瘤内CD4~ 和CD8~ T细胞明显增加,脾细胞NK和CI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用AdCD/5FC、对照病毒AdLacZ/5FC或PBS组。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应用自杀基因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可更有效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更显著地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给接种人肺癌组织建立的移植瘤模型裸鼠注射同种正常小鼠(BALB/C)脾细胞,当移植瘤缩小以至消失后再给该鼠注射来自另一荷瘤小鼠的移植瘤匀浆,取该免疫裸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NS-1融合,得ALT-04杂交瘤系。用人肺鳞癌细胞系LTEP-78  相似文献   

7.
新城疫病毒D817对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城疫病毒DK/HK/817/1980(NDV D817)对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LoVo细胞株建立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裸小鼠尾静脉注射PBS、氟尿嘧啶(5-Fu)以及NDV D817高、中、低3个剂量,观察不同剂量NDV D817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病理学观察NDV D817对移植瘤和肝细胞的损伤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荷瘤小鼠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血凝实验检测荷瘤小鼠体内活病毒量.结果 中剂量NDV D817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肿瘤抑制率达48.1%.NDV D817对荷瘤小鼠体重和肝脏的损伤较小,且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诱导机体产生TNF-α的能力.荷瘤小鼠处死后只在瘤内检测到活病毒,而在血清和其他脏器中并没有检出活病毒.结论 在对裸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抑制过程中,NDV D817有明显的抑瘤效果,适当剂量的NDVD817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人神经母细胞瘤(NB)裸鼠荷瘤模型,研究NB的侵袭、转移机制以及实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体外培养人NB细胞系,取对数生长期瘤细胞,以1×107个/0.1ml细胞悬液接种于裸小鼠右侧前肢肋腹部皮下,观察倚瘤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基因芯片分析,检测皮下荷瘤组织、转移瘤组织和患儿原发肿瘤组织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结果 48只裸鼠中,荷瘤成功36只,总荷瘤率为75.0%.其中5只裸鼠肿瘤体积很大,甚至达到裸鼠自身体重的1/2,但未发生转移;4只裸鼠接种部位无肿瘤生长,却发生全身转移;6只裸鼠既有局部肿瘤生长,又发生转移.本组有10只裸鼠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0.8%(10/48).结论 成功建立人NB裸鼠荷瘤模型并稳定传代,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转移率均较高,是NB体内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NB具有异质性,可能是NB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用肿瘤疫苗进行肿瘤免疫治疗已有八十年历史,但由于肿瘤本身抗原性较弱不足以引起有效的抗肿瘤效应,疗效不够理想,随着免疫技术发展、免疫激活剂的应用,肿瘤疫苗制剂进行主动特异免疫治疗在动物及部分人类肿瘤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试验将S180 3×10~8/ml细胞经冻融及高渗KCl进行细胞膜提取,制肿瘤(疫)疫苗,观察肿瘤疫苗与BCG(简称瘤苗)合用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存活期及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结果发现经瘤苗50μl及BCG50μl(含100μg活苗)治疗后,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存活期延长,于荷瘤(S180 5×10~6/0.2ml腋下接种)后13天,测定肿瘤大小(长径×宽径),瘤苗治疗组与荷瘤对照组分别为110±30mm与250±70mm,差异显著P<0.01,瘤苗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于荷瘤前7天应用瘤苗其抑瘤更显著,肿瘤大小为90±10mm。于荷瘤后10天记录荷瘤小鼠死亡数直至60天,两组分别为34.6±7.3天,14.6±1.3天,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裸小鼠人结肠癌高侵袭模型,为侵袭性结肠癌的治疗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方法:将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细胞悬液接种于BALB/c小鼠脾包膜下和BALB/c nu/nu小鼠皮下,以前者肝转移肿瘤组织和后者皮下肿瘤组织作为移植瘤材,通过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分别种植于实验组和对照组BALB/c nu/nu小鼠盲肠浆膜下层,比较两组小鼠在原位成瘤率、肝转移率、淋巴转移率、腹腔种植率及脾、肺转移率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术后第14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和肝脏转移率(100%、65%)高于对照组(75%、30.8%)(P〈0.05);术后第21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肺脏转移率及脾脏转移率(100%、5%、15%)与对照组(85%、0、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肝脏转移率、淋巴转移率以及腹腔种植率(90%、65%、60%)均高于对照组(41.2%、23.5%、23.5%)(P〈0.05)。结论:将免疫功能正常小鼠筛选出的结肠癌肝转移组织用于建立裸小鼠的原位移植癌模型,能够模拟高侵袭性结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1.
裸小鼠人骨肉瘤细胞移植瘤株建立及其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建中  陶文照 《肿瘤》1993,13(2):79-81
将人骨肉瘤细胞株移植到NC和BALB/c-nu/nu裸鼠体内,已传20代,移植成功率99%。移植瘤的病理学形态和超微结构均和原骨肉瘤细胞相似,连续传代后也未发生变异。将~(125)Ⅰ标记的OS-McAb注射到荷瘤裸鼠体内,72h后γ-扫描移植瘤显像清楚。该瘤株具有局部浸润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胶质瘤发病同时产生了免疫功能的广泛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本文应用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胶质母细胞瘤(G422)动物模型,研究了β榄香烯/丝裂霉素处理的瘤苗(β/M瘤苗)对G422的免疫治疗效应,同时检测了荷瘤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脾细胞ConA反应性及Ts活性)及瘤苗对荷瘤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探讨川楝素对肝癌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H22肝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20 mg/kg)、川楝素低剂量组(0.173 mg/kg)和川楝素高剂量组(0.690 mg/kg)共4组.各组药物处理后,测量小鼠体内肿瘤大小,观察肿瘤的生长曲线;剥瘤后称重,计算小鼠的肿瘤抑制率;行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及HE染色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同时,观察川楝素对荷瘤小鼠心、肝、脾、肾、胸腺及睾丸组织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内Bcl-2、Bax和Fas蛋白的表达.结果:川楝素可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川楝素低剂量组(0.173 mg/kg)和高剂量组(0.690 mg/kg)的抑瘤率分别为66.23%和87.01%(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肿瘤组织超微结构中出现凋亡小体;HE染色显示小鼠心、肝、脾、肾及睾丸脏器形态正常,而胸腺组织中可见胸腺小叶的数量及面积减少甚至消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小鼠肿瘤组织内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和Fas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川楝素能够明显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此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12通过诱导肝癌微环境中NK细胞活化诱导抗肿瘤的效果。方法: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肝癌HepG2细胞,成瘤后腹腔注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建立HCC-huPBL荷瘤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IL-12组和PBS对照组,瘤内注射IL-12后,观测荷瘤小鼠瘤体积、体重、一般状况的变化,IL-12瘤内注射后第30天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肝癌组织微环境中IL-12、INF-γ含量以及小鼠外周血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IL-12治疗后肝癌微环境中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NKp44、NKp30、NKp46,以及抑制性受体KIR2DL3/CD158b、NKG2A/CD159a的表达。结果:第12、18、24、30天IL-12组荷瘤小鼠瘤体积均小于PBS组[(594.47±205.51)vs(832.10±187.49)mm3,(963.61±427.95)vs(1 350.87±468.23)mm3,(1 285.02±368.56)vs(1 975.49±655.54)mm3,(1 903.64±471.34)vs(2 568.77±784.68)mm3,均P<0.05]。IL-12组小鼠肝癌组织中IL-12与INF-γ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BS组[(2.96±1.02)vs(1.35±0.75)pg/ml,(12.26±4.11)vs(7.81±3.46)pg/ml,均P<0.05]。IL-12组与PBS组相比,血清ALT水平第7天显著升高[(73.85±10.71)vs(41.73±13.13)U/L;P<0.05],第14天达到高峰。IL-12组治疗后肝癌组织中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NKp44、NKp30的表达较PBS组高(P<0.05),NKp46的表达未见明显升高;而NK细胞抑制性受体CD158b和CD159a表达较PBS组低(P<0.05)。结论:肝癌模型小鼠瘤体内IL-12注射可上调瘤组织内NK细胞活化性受体、IL-12、IFN-γ的表达,下调抑制性受体的表达,从而抑制小鼠模型中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线粒体蛋白12(TAMP12)对小鼠移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TAMP12基因及空载体转染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TAMP12细胞株(SMMC-7721-TAMP12)及对照细胞(SMMC-7721-pcDNA3.1),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检测TAMP12在这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将SMMC-7721-TAMP12和对照SMMC-7721、SMMC-7721-pcDNA3.1三组细胞分别接种于BALB/C^nu/nu小鼠的前肢腋下,连续观察荷瘤小鼠中肿瘤的生长状况。接种4周后处死小鼠,取瘤块分别测量瘤体质量和体积,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组移植瘤中TAMP12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移植瘤细胞中亚细胞器形态;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三组移植瘤肿瘤细胞中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将经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检测显示高表达TAMP12的SMMC-7721和对照细胞分别接种裸鼠后,三组荷瘤小鼠中肿瘤的生长曲线呈现明显差异,转染TAMP12的荷瘤小鼠中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荷瘤小鼠。肉眼以察可见实验组肿瘤组织中血管较对照组丰富;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的细胞分裂增殖明显。基因芯片显示,该基因的高表达可促进多个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结论TAMP12基因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增殖的胰岛素样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真菌Polyporus sp.M05多糖PSM-a体内对荷瘤小鼠S180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PSM-a体外对S180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S180小鼠模型,灌胃治疗,每日检测肿瘤体积并计算瘤体比和抑瘤率.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MTT比色法测定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及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的杀伤活性.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坏死情况.结果 PSM-a在体外能抑制S180细胞生长;在体内能显著降低荷瘤小鼠的瘤重和瘤体比,250μg/ml的PSM-a对肿瘤抑制率高达80%以上;PSM-a能促进NK细胞及LAK细胞的杀伤活性;病理切片显示PSM-a作用后引起肿瘤组织坏死.结论 PSM-a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D-VEGF-siRNA对荷人骨肉瘤裸鼠瘤体组织以及血液中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VEGF高表达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制备荷骨肉瘤裸鼠模型;成瘤组动物随机分为3组,AD-VEGF-siRNA组15只AD-EGFP组15只;PBS组15只.另留取3只裸小鼠,未接种肿瘤细胞,未注射药物.成瘤裸鼠瘤体内分别注射上述各组药物,隔天1次,200μl/次,共5次,病毒总量2×109PFU.接种后第11天、14天、17天实验各组分别处死3只裸小鼠.用ELISA法栓测各组荷瘤小鼠血液和瘤体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情况.试验结束(第19天)处死剩余裸小鼠.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裸小鼠瘤体组织VEGF的表达,用EUSA法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血液和瘤体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组裸小鼠约在接种5天成瘤;2)用AD-VEGF-siRNA处理后,RT-PCR检测发现裸小鼠瘤体组织的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5);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AD-VEGF-siRNA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4)ELISA检测发现成瘤组小鼠血清VEGF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未作任何处理的健康裸小鼠组(P<0.05),在各时间段AD-VEGF-siRNA组血液及瘤体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AD-VEGF-siRNA在体内可以抑制荷骨肉瘤裸小鼠瘤体VEGF基因的表达及血液中VEGF的水平;应用siRNA腺病毒表达载体技术为骨肉瘤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人LI—LAK细胞作了对小鼠S_(180)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试验,并与环磷酰胺分别及协同对小鼠S_(180)荷瘤鼠体内抗瘤试验。结果表明:人LI—LAK细胞在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小鼠S_(180)肿瘤的作用。经人LI—LAK细胞及环磷酰胺治疗,S_(180)荷瘤鼠存活期显著延长,部分可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接种于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后局部免疫效应及肿瘤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MSC用于肝癌治疗的可能性及安全性.方法 体外贴壁培养法制备昆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MSC表型.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MSC 进行标记备用.随机取54只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建立Heps肝癌移植瘤模型.移植瘤长径达0.5~0.8 cm时,随机分为MSC组、DAPI组、生理盐水 (NS) 对照组.MSC组及DAPI组分别向小鼠Heps 肝癌移植瘤内注射2×10~6 MSC及DAPI标记的MSC,观察荷瘤小鼠生存期.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4 ~+T、CD8~+ 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行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 MSC组平均生存期为45(95%CI:33-56) d,NS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33(95%CI:28-3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符合人大肠癌肝转移生长过程及特点、操作简便可行、结果稳定的人大肠癌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方法:以人结肠癌HCT-8、HCT-116细胞株对裸鼠分别行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盲肠浆膜下和直肠粘膜下瘤细胞注射构建大肠癌原位移植模型.比较三种方法的成瘤效果、荷瘤鼠生存期及肝转移形成情况.结果:HCT-8细胞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法成瘤率83% (10/12),荷瘤鼠平均生存期134天(102天~174天);盲肠浆膜下注射法成瘤率16%(2/12),荷瘤鼠平均生存期80天(67天~93天),直肠粘膜下注射法成瘤率75%(9/12),荷瘤鼠平均生存期72天(58天~86天);本组没有观察到肝转移发生.HCT-116细胞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时,成瘤率90%(18/20),6周时开始出现肝转移(1/4,25%),8周时肝转移率进一步增加(3/4,75%),部分裸鼠同时出现肺转移(1/4,25%).结论:利用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行盲肠组织块包埋种植成瘤效果稳定,肝转移率高,是理想的大肠癌原位移植肝转移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