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结肠途径治疗仪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美沙拉嗪每日4g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结肠途径治疗仪予甲硝唑100ml(0.5g)+硫糖铝4g+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保留灌肠,每日1次;2组均15d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结肠途径治疗仪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王恩  林敏华  颜小丹  张玉 《胃肠病学》2012,17(7):430-432
背景:研究发现凝血机制活化在炎症性肠病(IBD)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CD62P)参与介导凝血和炎症反应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与活化的血小板或内皮细胞的黏附。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疾病活动度评估的价值。方法:纳入65例活动期UC患者、31例缓解期UC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P-选择素阳性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MPV,分析三者与UC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CD62P阳性率、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UC患者三项指标的变化均较缓解期UC患者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62P、PLT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MPV与UC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的机体处于高凝状态。P-选择素、PLT、MPV能反映UC疾病活动度,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及其部分形态学参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UC患者132例(UC组)及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功能性肠病患者208例(对照组),比较其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LPLT%)、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D-D)水...  相似文献   

4.
张义元 《山东医药》2009,49(2):93-94
检测56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实验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BPC)和平均体积(MPV)。56例UC患者经用艾迪沙治疗后缓解37例(缓解组),同样方法检测其外周血中的BPC和MPV。结果缓解组、实验组BPC及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明显高于缓解组(P〈0.05);实验组不同程度UC患者BPC及MPV比较,P均〈0.05。认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BPC及MPV明显升高,BPC及MPV可作为评价UC活动度及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高成超  程永波 《山东医药》2020,60(35):109-1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血小板异常已引起关注,包括血小板升高、血小板平均体积减小、血小板活化等相关变化。血小板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缺铁乏等因子水平改变有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关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而血管生成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白细胞介素6一方面可以促进肝脏合成促血小板生成素,另一方面可直接作用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增加。铁供应减少会导致巨核细胞具有更高的活性,从而释放更多的血小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能促进并维持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及血管生成,抑制淋巴管生成。以上变化均提示血小板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血小板异常情况对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靶点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丹参多酚酸盐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黏膜评分、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LT、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PV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肠镜下黏膜假性息肉形成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肠黏膜微循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对UC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结肠康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朱纯周,蔡昌学关键词结肠康,灌肠,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西医认为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免疫、菌群失调、饮食不节、遗传等因素有关。我院用中药制剂结肠康灌肠液,治疗本病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9.
陈海东 《内科》2013,(2):147-148
目的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4例溃疡性结肠炎者给予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同期选取85例给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疾病活动指数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5%)高于对照组(64.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疾病活动指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血便,多数病程漫长,病情不一,我们采取中西药物合用保留灌肠、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肠镜下置管灌肠对广泛结肠型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确诊的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42例,男性89例,女性53例,其中16例患者接受肠镜下置管术灌肠作为治疗组,经倾向值匹配(1:3)得到48例传统药物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肠镜...  相似文献   

12.
《中华消化杂志》2022,(5):314-320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血管纹理、糜烂和溃疡程度分别分为进展[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和未进展(治疗后UCEIS评分不高于治疗前)组, 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 分析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意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2例)和未进展组(56例), 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均高于未进展组[(375.58±154.30)×109/L比(288.22±103.76)×109/L、(9.29±1.13) fL比(8.52±1.29) f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2.08, P=0.019、0.049)。按治疗前后内镜下血管纹理改变分为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安全性和术后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一期IPAA治疗的22例UC患者的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及生活质量评分,探讨该术式的技术要点、安全性及生活质量。 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IPAA,共18例患者发生20例次并发症,其中,中-重度并发症(Clavien-Dindo Ⅲ~Ⅳ)2例次:1例发生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术,1例因术后肺部感染入ICU治疗,未发生储袋肛管吻合口漏。术后3月及12月时随访患者平均排便次数为(6.75±1.24)次/天和(4.18±1.00)次/天,克利夫兰总体生活质量评价(CGQL)为(0.85±0.08)及(0.92±0.06)。 结论对择期UC患者,采用一期IPAA治疗安全可行,术后患者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临床常见慢性肠道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UC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但由于UC病情易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虎地肠溶胶囊有清热凉血之功效,可能对治疗UC有一定积极作用.目的探讨虎地肠溶胶囊结合二丙酸倍氯米松灌肠治疗活动期UC的疗效及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将2018-01/2019-10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采用二丙酸倍氯米松灌肠治疗,研究组采用虎地肠溶胶囊+二丙酸倍氯米松灌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水平、结肠黏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92.45%vs 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症候总积分、CD3~+、CD4~+、CD4~+/CD8~+均比对照组高,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结肠黏膜iNOS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虎地肠溶胶囊结合二丙酸倍氯米松灌肠治疗活动期UC的疗效确切,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并可调节结肠黏膜iN OS水平,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