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山东省2011年、2016年成分血制备数量以及血液制备环节报废情况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液制备环节血液报废的原因,以期加强血液制备环节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制备的血液质量。方法对山东省2011年、2016年成分血制备数量、成分制备环节报废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山东省成分血制备数量及血液制备环节报废率在不同年度下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6年山东省成分血制备量高于2011年;2016年山东省去白细胞全血(4 695袋)和不滤白全血(7袋)明显减少,洗涤红细胞(12 636袋)、辐照类血液、冷沉淀制备量显著增多;从数量上2016年山东省血液制备环节血液离心破损(468袋)、冷沉淀原料血浆破损(78袋)渗漏数量高于2011年,而2016年山东省血液制备环节血液报废原因同期比上升比例较高者为冷沉淀原料血浆破损渗漏;从报废率上看,相比2011年,2016年溶血和热合破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2016年山东省成分血制备总量增加,针对血液制备环节报废原因和相应改进措施,需要加强相关培训,让无偿献血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掌握血液制备环节报废原因和解决策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制备环节报废率,提高本地区血液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不同离心条件下离心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临床对成分血,尤其是对悬浮红细胞需求的增加,血站不断提高制备悬浮红细胞的分离率,以保证及时供应。但在离心制备和质量检测中发现.血袋容易发生离心破损和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压积(HCT)偏低的现象。为保证血液质量和降低离心破损率,笔者对不同的离心条件和血袋离心摆放位置进行比较和分析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取得较好的离心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采供血机构的血液成分分离率高达99%以上。然而在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存在众多因素会对血液质量造成影响[1,2],其中由离心引起血袋破损则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结合本中心成分血制备的情况,就如何有效避免离心血袋破损,降低血液非检测因素的报废率,保证血液制品质量,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有效性,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离心条件对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袋400 mL来源的去白全血,随机分为3组,采用离心力4 669 g,离心温度4℃,分别离心10 min、15 min、20 min,采用全自动全血成分血血液分离机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各袋血液质量指标:血红蛋白含量、HCT、白细胞残留量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采用不同离心时间离心分离制备,各实验组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血红蛋白含量、HCT、白细胞残留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和容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离心时间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指标均达到质量要求,控制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和保存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单位自身工作流程,选择合适的离心条件,对于保证血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成分血使用的普及,血液成分制备量不断增加。为保证成分血质量,工作人员仔细观察每一个制备环节,及时发现质量隐患,才能使血液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2010年我站在血液制备过程中,发现冷凝集血3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山东省采供血机构成分血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将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包括新鲜冰冻血浆(FFP)时间控制方式、非联袋血液无菌连接方式、2 U冷沉淀凝血因子起始血液容量范围等),以电邮(Email)的方式发放给全省总共18家采供血机构(血液中心1家、中心血站17家),由成分血制备负责人填报并在规定的时间(2016年7月16日—2016年8月16日)电邮返回。对返回的问卷做有效性判断后,采用Excel 2003对各项指标予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调查问卷100%(18/18)有效。新鲜冰冻血浆时间控制有55. 56%(10/18)血站通过计算机实现,44. 44%(8/18)通过人工控制;制备2 U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起始血浆,11. 11%(2/18)血站设定血浆容量≥200 m L,88. 89%(16/18)血站把来自400 m L全血分离出来的血浆作为起始血浆,未对血浆容量界定;非联袋血液成分制备的无菌连接方式,其中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开放式无菌连接有77. 78%(14/18)血站,密闭式连接为22. 22%(4/18)血站;血站冰冻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开放式连接比例为5. 55%(1/18),94. 55%通过密闭式方式连接;小规格血液分装100%采用密闭式无菌连接;所有非联袋血液均为密闭性连接的血站占22. 22%(4/18)。结论在满足成分血质量要求的基础上,不同血站制备同样的成分血方法不同,有的方法差异影响血液质量,血液制备过程质量控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保证去白细胞成分血液的效果、提高滤白血液质量,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实际效果。方法统计本站2016年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95 017袋,其中滤白不畅61袋,引起临床过敏反应1袋;随机抽取本站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各48袋,对比分析两者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同时回顾本站2016年发给1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输注合格血液成分,即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2 138袋,悬浮红细胞221袋,根据临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统计输血反应,对比分析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是0.04%和5.43%,两组间过敏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滤白不畅发生率0.06%,滤白不畅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1.6%。结论提高滤白血液质量,防止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别采用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作为起始血液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方法分别采用采血后7d以内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各30例,设备采用相同程序,使用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和全自动全血成分血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制备洗涤红细胞,记录洗涤前后红细胞容量计算容量差,检测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及进行无菌试验。结果制备前后血液损耗量悬浮红细胞组为(17.2±4.3)mL,去白悬浮红细胞组为(12.9±3.5)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储存期末溶血率与采用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组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结论采用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的红细胞,二者质量指标检测无明显差异,均可作为洗涤红细胞起始血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18—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前后国内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2021年国内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的8个数据,包括合格红细胞成分血入库总量(简称入库总量)、红细胞成分血发放总量(简称发放总量)、每千人口红细胞成分血发放量(简称每千人口发放量)、每千人口400 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成分血发放量[简称每千人口发放量(400 mL)]、红细胞成分血日均发放量(简称日均发放量)、红细胞成分血日均库存量(简称日均库存量)、发放时红细胞成分血平均天数(简称红细胞天数)、红细胞成分血过期量(简称过期量)。根据COVID-19发生时间,2018、2019年数据为疫情爆发前组,2020、2021年数据为疫情爆发后组。结果 2018—2021年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数据,疫情前组与疫情后组比较,每千人口发放量(中位数14.68 U>13.92 U)、每千人口发放量(400 mL)(中位数10.16 U>9.21 U)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建立并应用一种非侵入性准确评估红细胞成分血中血红蛋白(Hb)总量的方法,以提高临床输血标准化水平.方法 自本血站库存血液中,随机抽取230袋少白细胞红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中130袋红细胞成分血净重量、容量及Hb总量,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血液净重量与Hb总量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估红细胞成分Hb总量的回归方程.采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对剩余100袋红细胞成分血进行红细胞成分Hb总量评估,此评估结果与实际检测值进行分析比较,以证实本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130袋红细胞成分血净重量与Hb总量呈正相关关系(r=0.971,P<0.01),评估红细胞成分Hb总量的回归方程为y=0.1913x-2.9373,y为Hb总量,x为红细胞成分血液净重量.线性回归结果显示,130袋红细胞成分血净重量与Hb总量的偏回归值(b)分别为-2.9373和0.1913,呈密切相关关系(r2 =0.944,df=128,F=2138.12;P<0.01).采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对剩余100袋红细胞成分血进行红细胞成分Hb总量评估,评估结果与红细胞成分Hb总量实际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评估红细胞成分血中Hb总量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标准化水平,但是在输血实践中推广应用,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本血站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以及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方法对2013-2014年本血站在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同血液制品报废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 2013-2014年扬州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制备了285673.75U的血液制品,总报废的7 798U血液成分制品中,脂血和溶血引起的报废最高(报废率分别为7.78%和2.37%)。结论征询体检、初筛、采集、贮存运输、成分制备以及制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可能造成血液的不必要浪费,加强献血前的征询工作,减少脂浆的报废率;尽可能地缩短过滤前的血液存放时间,及时过滤,最大化的保证血液成分的合格率,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正>成分血制备是血站供血中一种重要操作技术,为半开放工艺过程,其对制备室清洁卫生要求严格。保证血液在成分分离过程中避免细菌污染和排除造成血液不稳定的诸多因素,要求血液制备环境符合标准,同时要求成分血制备人员在分离成分血的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分析成分血制备环节全血暴露的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成分血制备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和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在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统计2014—2017年成分血制备部每年需制备的全血袋数和全血暴露袋数,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和线性趋势检验。结果 2014—2017年成分血制备的全血暴露率为0.081%,热合口漏、血袋漏和离心破袋引起的全血暴露率分别为0.038%,0.027%和0.016%。各年间全血暴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合口漏引起的全血暴露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0.023%0.026%0.044%0.059%,P0.05)。结论热合口漏引起的成分血制备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有上升的趋势,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不断加强血站工作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心制定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4.
冰冻红细胞主要用于稀有血型和自身输血的贮存,其优点是可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达10年,减少了Rh(D)阴性血液宝贵资源的浪费.我国<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1])规定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应由保存时间在<6 d的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剂中的红细胞分离制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评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的血液相容性及其使用前后的成分血残留和成分血损伤情况.方法 通过称重法分别检测悬浮红细胞(悬红)、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FFP)流经2种国产一次性使用输血器(A、B)前后的各成分血重量,计算成分血残留率、红细胞上清中的游离血红蛋白(FHb)、钾离子(K+),血小板pH值、低渗休克反应(H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年来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为巩固措施有效性及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采集的全血及成分血报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五年中非检测因素导致红细胞制剂的报废以不足量为主,血浆制剂的报废以脂血为主。检测不合格导致血液的报废率分别为2.54%、2.75%、1.90%、1.67%、1.41%。献血者ALT初筛改为速率法和罗氏干化学法,同时增加献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初筛后,ALT和抗-TP检测不合格率由1.29%、0.43%分别下降为0.65%、0.18%,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献血前进行ALT、HBs Ag和抗-TP筛查,是降低血液报废的有效措施。将脂血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可有效减少红细胞成分血的报废。血站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是降低非检测因素导致血液报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由2U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的容量变化,为更加规范合理血液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6-2016.12期间,随机抽取100袋2U悬浮红细胞为起始血液制备洗涤红细胞,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制备并检测按国标控制容量前后洗涤红细胞的容量、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含量、溶血率,比较容量控制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按照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制备洗涤红细胞在未进行容量控制前测得洗涤红细胞容量323±16.7ml,血红白白含量51.5±6.68g;容量按国标控制后,洗涤红细胞容量为272±2.11ml,血红蛋白含量为43.2±4.38g,洗涤红细胞容量控制前后对比,容量及血红白白含量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容量控制后血红蛋白含量均在国标范围内。而上清蛋白含量及溶血率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在未按国标进行容量控制前,容量明显高于国家标准,容量控制后虽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标,但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偏低,为更加充分利用血源、提高洗涤红细胞质量,建议适当提高洗涤红细胞容量范围。  相似文献   

18.
4种红细胞制剂在保存过程中的质量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临床医疗手段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采供血机构已普遍开展成分血制备工作,并因患者需求多样化及分离处理技术的完善,血液成分品种也相应增加,但在《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1]中除对全血的红细胞活性功能如:游离K 、Na 、Hb及pH值等有具体要求外,对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和辐照血尚缺少相应的质量标准。我们对CPDA抗凝全血、辐照血、悬浮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制剂保存过程中的ATP、2,3-DPG、上清游离K 、Na 、Hb含量及pH值变化做了系统观察,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CPDA-400ml采血袋(内含56ml CP-DA)、ACD-B 400m…  相似文献   

19.
黄鑫  郭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1028-1029
目的通过对临床成分输血的分析,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方法分析该院近5年(2007~2011年)临床用血情况及各年度该院临床输血总量、成分输血率和各成分血所占比例。结果该院成分输血的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98%)。在所有成分血中,冰冻血浆占成分血的比例最多(59.3%~66.3%),红细胞悬液所占成分血比例在(29.3%~34.4%),血小板及冷沉淀等其他成分血用量较少。结论该院在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应当加强用血管理,推广合理用血知识,更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救治用血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输血是目前医疗救护得以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手段和保障.在突发事件下如何保证血液安全供应是当前医疗救护保障体系中血液应急预案制定、完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院在汶川"5·12"地震中担负救治地震伤员工作,我们针对地震前后本院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血浆用血量的对比分析,得出突发事件下救治用血的一些特性结果,从实践验证的角度为完善突发事件下保证血液供应的紧急预案提供有效的借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