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结合免疫组化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53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于胃,其次为回肠、直肠.其中胃31例伴其中肝转移1例,空肠1例,十二指肠、空肠多发1例,回肠14例,直肠6例.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CD 34、CD 117有很高的阳性表达率,SMA、S-100、NSE在向平滑肌、神经各自的分化有一定的表达率.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由非上皮性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 34、CD 117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
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改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胃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常规光镜切片观察,免疫组化SMA,S100,CD34,CD117,CKp标记。2例恶性胃间质瘤新鲜组织常规电镜切片,观察超微结构。结果: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以上腹痛、肿块和呕血为主。良性间质瘤直径〈4.5cm,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2个/50HPF。多数恶性间质瘤直径〉5cm(20/25),有出血坏死,瘤细胞多形性,核分裂6—564/HPF。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电镜观察2例恶性间质瘤的瘤细胞中细胞器稀少,无密体密斑、神经内分泌颗粒和细胞外基板。结论: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胃癌相似,良性和恶性胃间质瘤的病理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示胃间质瘤以未分化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9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39例胃间质瘤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39例胃间质瘤患者病理CD117阳性率92.3%,DOG-1阳性率91.4%,CD34阳性率89.7%。随访12个月,共38例,死亡1例。胃镜治疗22例患者,未发现复发,无死亡病例,未服用伊马替尼。开腹手术治疗17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胃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超声内镜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CD117、DOG-1和CD34是胃间质瘤最重要的标记物,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68例胃肠道及腹腔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和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发生于胃肠道、腹腔内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68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按肿瘤发病部位分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和胃肠道外GIST型组.GIST组5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6%,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8%;胃肠道外GIST型组1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85.7%,CD34阳性表达率为71.4%;Actin与S-100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Dc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特点.方法 41例胃肠道间质瘤在光镜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Vim、CD34、CD117、Des、SMA、S-100和NSE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由梭型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或两者混合构成.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70.7%和78.0%.在本组材料中Ⅲ型和Ⅳ型较文献报道的高.结论 GIST是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非定向分化,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8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87例胃肠道间质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GISTs均为成年人,年龄28 ~ 73岁,平均53岁。发生于胃56例,小肠29例,结肠2例。镜下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不同的比例构成。瘤细胞vimentin均阳性,CD117,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SMA、S-100在肿瘤向平滑肌和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特征为CD117,CD34阳性。  相似文献   

8.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 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 ,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 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 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8年收治的1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状况及CD117、CD34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共行手术11次.结直肠间质瘤以梭形细胞为主占92.3%,CD117阳性率占92.33%,CD34阳性率占77.0%.13例患者皆无淋巴转移.肿瘤体积10cm以上,核分裂>5/50 HPF 6例,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2例膀胱及大网膜转移.结论结直肠恶性间质瘤体积>10cm.核分裂>5/50 HPF是远处转移的信号.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疗,肿瘤完整切除及预防性大网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恶性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3例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复发,1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3年内死于肿瘤,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到3年内死亡,其余均健在.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分叶状、多发性.肿瘤细胞以梭形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肿瘤,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避免误诊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30例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免疫组化分型、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30例G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CD117、CD34、SMA、S-100在GS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90.0%、6.7%和3.3%。瘤体长径≥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肿瘤坏死在恶性和潜在恶性GST中的比例分别为15/20(75.0%)、14/20(70.0%)、11/20(55.0%)、12/20(60.0%),而良性GST中分别为2/10(20.0%)、3/10(30.0%)、2/10(20.0%)、0/10(0)。结论:胃间质瘤具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结合术中综合评估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并指导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卓才  黄小让  赖日权  罗祝泉 《癌症》2000,19(6):579-58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组织发生、组织分型及预后关系。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特点与免疫组化CD34、S-100蛋白、SMA标记对60例GST进行观察。结果 GST良、恶性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多少、细胞异型性、细胞密度、肿瘤组织浸润相关(P〈0.05),而与肿瘤出血、坏死无关(P〉0.05);CD34、S-100蛋白、SMA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生存  相似文献   

13.
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的临床鉴别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X  Rong TH  Wu QL  Fu JH  Long H  Zhang LJ  Ma GW  Su XD  Li XD  Wang DF  Hu Y  Yang H 《癌症》2006,25(7):901-905
背景与目的: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虽然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但是临床上不易鉴别。本研究比较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治疗原则。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诊断为食管平滑肌(肉)瘤20例和间质瘤1例肿瘤组织中CD117和CD34等一组抗体表达。结合病理学形态表现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总结各自的治疗原则及疗效。结果:16例原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有5例CD117(+),按照间质瘤评定标准,均为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余11例CD117(-);1例原间质瘤CD117(+)和CD34(+),为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4例食管平滑肌肉瘤CD117(-)和CD34(-)。食管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病理学形态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没有明显差异;食管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学形态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病理学形态表现和临床表现无法区分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CD117等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是区分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必不可少的手段。食管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局部切除术或部分食管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预后良好;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需行食管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0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接受手术后分析其病理形态学,观察肿瘤大小、细胞核异性型和核分裂相,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分型。检测肿瘤组织CD117和CD34免疫学表型。结果 本组10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阳性表达93例(90.3%),CD34阳性表达69例(70.0%),不同部位GISTs其CD117和CD34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三年无病生存率显著地高于恶性肿瘤(P〈0.05)。结论 CD34和CD117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s。基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以及核分裂相等的组织形态学分型可作为诊断恶性GISTs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 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 8例 ,交界性 14例 ,恶性 2 4例 ;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 ,或两者混合存在 ;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 4,阳性率分别为 95 6%及 67 4%,Desmin及S -10 0少数病例灶性阳性。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 ,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 ,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 ;CD3 4表达率较高 ,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在肿瘤中的表达的发现,胃间质瘤的诊治出现了重大的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胃间质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凶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为400 mg/d.分析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肿瘤切除率100%,发现肝转移3例,一并手术切除转移灶.复发转移6例,其中低度危险组1例,中度危险组1例,高度危险组4例.肿瘤大小从2~15 cm(中位数5.5 cm).术后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17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1例(80.8%),Vimentin阳性25例(96.2%).术后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6个月以上,1例目前无瘤生存,1例肝脏带瘤生存,1例6个月后死亡.本组随访时间4~36个月,术后失访4例(15.3%),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组病例1、3生存率分别为96.2%和84.6%.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是判断胃间质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发生转移者预后差.手术仍是胃间质瘤的首选方式,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CD117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17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4例GIST中CD117、CD34、a-SMA、S-100、及其中13例GIST中nestin蛋白等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GIST中CD117和CD34阳性率为94.1%、79.4%。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9.4%、35.3%。13例GIST中nestin阳性率100.0%。结论CD117作为GIST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CD117表达与GIST的良恶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CD117和CD34联合检测,能辅助诊断大部分GIST,但是尚需探讨nestion等其他指标在GIST中的表达,并积极开展c-kit基因在GIST中突变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附35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诊断问题。方法 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 35例中消化道内32例,其中胃2l例(60.0%)、小肠9例(25.7%)、直肠2例(5.7%);消化道外3例,分别肠系膜、腹膜后、肠系膜及腹膜后混合各1例(8.6%)。免疫组化表达,CD117( )100%、Vim( )97%、CD34( )84.4%、NSE( )54.4%、Aetin( )50%、SMA( )33.3%、S—100( )33.3%、Syn( )16.7%、Des( )12.5%。CD68和CgA(-)。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充分认识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CD117的染色,才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用35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准确的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结果:35例GISTs恶性(包括潜在恶性)达85.0%以上;组织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23例(65.7%),上皮样细胞7例(20.0%),混合型5例(14.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 74.3%(26/35例)、CD34 68.6%(24/35例)、NSE65.7%(23/35例)、S-100 31.4%(11/35例)、SMA 48.6%、(17/35例);向神经分化13例,向平滑肌分化5例,双向分化12例,未分化5例.结果: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并评价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3月5年期间收治的47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47例病人中CD117阳性40例(85.1%),CD34阳性39例(83.0%),S-100阳性10例(21.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6.4%),结蛋白desmin全部阴性。结论CT结合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