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管理。方法 106例冠心病病人行OPCAB,术中监测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用丙泊酚、咪唑安定.维库溴铵、芬太尼和异氟醚诱导及维持麻醉。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尤其是术中搬动、抬高心脏循环功能紊乱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结果 病人均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过程平稳,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4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下完成手术,1例术后使用IABP辅助循环,20例术中需要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支持循环。术后3例由于严重低心排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OPCAB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尤其是手术中搬动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明显受影响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方法 ,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两种术式的区别。 方法  体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各 2 0例 ,麻醉用国产咪达唑仑 0 1~ 0 2mg/kg、芬太尼 3 0~ 5 0 μg/kg、异丙酚泵入及 0 5~ 1 5 %异氟醚吸入等 ,在切皮前、开心包后心脏操作前、鱼精蛋白中和后 10分钟及术毕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在心脏操作前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都没有明显变化 ,鱼精蛋白中和后MAP、CVP、HR、CI都有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而体外组的MPAP、PVR、RVSWI升高比非体外组明显 (P <0 0 1)SVR下降比非体外组明显 (P <0 0 5 )。 结论  本麻醉方法能够使病人安全度过体外和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 ;非体外组手术操作心脏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 ,但是暂时的。操作结束后体外组的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和右室每搏作功指数高于非体外循环组。非体外循环更需要麻醉和手术医师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16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等行常温非体外循环静吸复合全麻。结果 16例手术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围手术期循环功能稳定。无麻醉并发症,所有病人均痊仍出院。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6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1例经抢救顺利完成手术,另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4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经抢救复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康复出院,无并发症。2例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应及时正确处理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搬动心脏时严重低血压,改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术中发生室颤,经30ws电击恢复窦性心律,完成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 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利多卡因和司可林。用异丙酚、芬太尼、安氟醚和万可松维持麻醉。手术期间静脉持续输注硝酸甘油。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 ECG、Sp O2 。结果  8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 1例改行体外循环。平均手术时间 (118.75± 18.85 ) min,术后拔管时间 (8.93± 4 .94 ) h。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采用平衡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8.
赵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104-105
目的探讨冠心病多支病变,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与管理。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OPCABG)冠状动脉搭桥。结果 24例患者中,3例术中出现血压骤降,2例患者冠脉搭桥后出现室性早搏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有好转。其余患者均平稳。结论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不仅简化了手术步骤而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高鸿  杜桂芝 《贵州医药》2005,29(11):1001-100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与传统的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相比,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但由于心脏不停跳,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因此对麻醉的要求相对较高。本文总结近期我院8例OPCABG的麻醉管理经验并探讨咪唑安定-异氟醚-芬太尼麻醉用于OPCABG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时血液动力学变化、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的差异。方法:将我院6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芬太尼组),分别在切开皮后、锯胸骨后、开心包、心脏操作及术毕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在各个时间段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严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冠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病例;而治疗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既安全、有效,而且明显减少了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18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例。方法 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5例。其中冠状动脉搭桥加室壁瘤切除术5例,同期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加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结果 18例病人均治愈出院。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5月 ,共完成 45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前积极改善心脏功能 ,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 ;术后处理重点是稳定循环功能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减轻心脏做功 ,预防冠状动脉痉挛 ,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80min ,lcu监护治疗时间 36h ,住院时间 3周。所有病人均治愈出院 ,术后心绞痛完全缓解。结论 :掌握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特点 ,可有效降低术后并症 ,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李宏  张南滨 《天津医药》2002,30(7):410-412
目的:了解冠脉搭桥术后早期肺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对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行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28例冠心病患者的肺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及某些临床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冠脉搭桥术后早期患者均出现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下降,两组比较,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早期患者肺顺应性较高,动脉血氧分压较高,机械通气时间较短,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搭桥手术对术后早期肺顺应性有不良影响,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对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较少,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克诚  杨大斌  苗锋  贲晨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40-204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非体外循环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结果 患者中19例痊愈出院,随访1~2年心绞痛症状消失。1例术中室颤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脑死亡;1例术后出血,再次剖胸止血。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住院时间、经济支出减少,且手术的并发症降低,心功能可得到较好保护,更合适高龄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曹彬  Vivek Jawali 《江苏医药》2005,31(9):690-691
目的探讨清醒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病人术中观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在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下对32例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的病人行清醒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均无气管内插管。结果搭桥98支。除2例因术中发生室颤转为体外循环外,其余均为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在外科监护室和病房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8·6±3·4)h和(4·48±2·3)d。无手术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的病人行清醒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可观察到脑栓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夏少锋 《江西医药》2013,(12):1100-1102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对24例传统心脏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应用IABP,并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应用有创血压、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并比较IABP置入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1)IABP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近端血流,主动脉内平均流速和舒张期流速均明显增快(P〈0.05);(2)IABP置入后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平均体动脉压(MAP)显著增加(P〈0.05),肺动脉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显著下降(P〈0.05)。结论 IABP能够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改善CABG术后心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的监测与护理.方法配合麻醉师持续监测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密切观察血压、心律、体温的变化,严格无菌管理,控制手术感染.在术中移动、抬高心脏发生循环功能紊乱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调整手术体位,进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结果病人均在非体外循环心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没有手术感染.结论0PCABG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在焦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共30例,其中15例采用七氟烷麻醉,作为观察组;另15例采用丙泊酚麻醉,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细胞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血浆肌钙蛋白水平、血浆CK—MB明显好于手术前(P〈n05)。观察组术后12h、术后24h血浆肌钙蛋白、血浆CK—MB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中.七氰烷麻醉对术向流动力学和心肌细胞的影响优干丙泊酚.可减轻心肌损伤.值得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麻醉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心肌的氧供需平衡。此类手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血管吻合,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吻合血管期间会造成心机缺血,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时常需要控制性降压,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加深麻醉或给予肌源性血管扩张药,但有时难以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的目的是比较盐酸地尔硫[艹卓]和硝酸甘油在OPCABG中控制血压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行低温体外循环,以芬太尼麻醉方式为主,并选用保护心肌功能的异丙酚及咪唑安定作为镇静药,分次给予。观察检测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各体征的变化,分析并总结围手术期的临床处理。结果整个麻醉手术的过程较为平稳,20倒患者均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结论麻醉手术的首要任务,应是防止心肌缺氧缺血,因此在麻醉前确保充分供氧,维持镇静,进行麻醉时应力求血液动力学保持平稳,在围手术期内适当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降低心脏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