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主动肌疲劳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规律 ,本研究采用踝关节背屈运动形式 ,对胫骨前肌 (主动肌 )疲劳状态下的比目鱼肌 (拮抗肌 )诱发肌电图H波成分进行了观察。并以压迫阻断胫骨前肌Ⅰa类神经纤维传导的方法 ,对比目鱼肌H波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发现 :(1)胫骨前肌疲劳后 ,比目鱼肌H波明显受到抑制 ,与安静时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2 )胫骨前肌Ⅰa类神经纤维传导被阻断后 ,比目鱼肌H波的抑制现象没有解除。表明 ,胫骨前肌疲劳时比目鱼肌H波被抑制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主动肌内的代谢产物激活了Ⅲ·Ⅳ类神经纤维的感受器 ,Ⅲ·Ⅳ类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增加 ,使Ⅰ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被激活 ,导致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尾吊大鼠与肌梭兴奋性传入有关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的变化,并探讨高频正弦波振动比目鱼肌能否对这种兴奋性的变化产生影响.方法 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对比目鱼肌施加机械正弦波振动(100 Hz,0.3 mm).电刺激坐骨神经,同时记录比目鱼肌肌电图.结果 尾吊和高频正弦波振动均不影响H反射幅值在刺激强度增加时的变化趋势.尾吊14d后,大鼠最大运动反应(Mmax)和Hmax与Mmax之比(Hmax/Mmax)明显减小,而在尾吊期间给予高频振动后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模拟失重状态下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可引起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高频正弦波振动比目鱼肌可以提高模拟失重条件下脊髓仅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随运动时间变化的特征,揭示该运动过程中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协同活动规律。方法: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男7名,女3名,年龄21.5±4.7岁)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记录输出功率、蹬踏频率和下肢股直肌、股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运动影像。基于运动影像确定蹬踏周期起止点。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获取各测试肌肉的肌电中值频率、活动水平、激活时间和三组肌肉的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CAI股肌/腓肠肌、CAI股肌/腘绳肌)。结果:在运动结束即刻,蹬踏频率和输出功率分别相对于最大值下降了21.51%±5.40%和56.17%±9.91%。股直肌、股肌、腓肠肌肌电幅值、激活时间和肌电中值频率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表现出单调递减(P<0.05)。肌肉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单调递增,而协同收缩比率CAI股肌/腓肠肌表现出单调递减趋势(P<0.05)。结论:在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股直肌、股肌、胫骨前肌、腓肠肌都出现较深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下肢肌肉的协同活动呈现非同步性的变化,引起股肌-腓肠肌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和踝关节拮抗肌共收缩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负荷引起的小鼠后肢肌肉萎缩后,骨骼肌收缩能力和疲劳度特性的变化。方法小鼠后肢去负荷14 d、28 d引起骨骼肌萎缩后,采用离体肌肉灌流技术,给予慢肌比目鱼肌和快肌跖肌一定模式的电刺激,观察慢肌和快肌单收缩、强直收缩能力和肌疲劳度等收缩特性的改变。结果 1)去负荷14 d时小鼠后肢比目鱼肌质量明显下降(P<0.01),肌肉萎缩至高峰,之后萎缩减慢,但是快肌萎缩出现地相对较晚;2)离体灌流肌肉的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检测表明,比目鱼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进行性下降,在去负荷后14 d时即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快肌跖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改变;3)离体灌流肌肉的肌疲劳度检测发现,虽然后肢快慢肌疲劳程度呈下降趋势,但仅在去负荷28 d时才观察到比目鱼肌的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去负荷肌萎缩后,小鼠后肢骨骼肌快肌和慢肌的单收缩力、强直收缩收缩力进行性降低,且慢肌尤为显著;而肌疲劳度的下降则选择性地在慢肌比目鱼肌中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观察患者胫骨前肌肌力及下肢运动功能,验证电针运动点提高肌力方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案。方法随机将2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患侧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患侧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测量,简式Fugl-Meyer量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背屈ROM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胫骨前肌iEMG变化、FM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萎缩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疲劳性增加涉及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可能机理。方法建立小鼠尾部悬吊模型模拟失重状态,用离体骨骼肌肌条灌流方法,分别观测在10mmol/L钾离子和60mmol/L钠离子灌流液灌流下,小鼠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在生理溶液灌流下,悬吊1周组小鼠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的最大张力(P0)与其同步对照组相比,仅有降低趋势;但是,高频强直收缩第33秒收缩张力与最大张力之比(P33/P0)却明显降低。尾部悬吊1周组小鼠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后恢复时间短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溶液灌流相比,高钾灌流的悬吊1周组与对照组比目鱼肌的P0均明显降低,两组P33/P0也显著降低,即疲劳性增加;低钠灌流的对照组比目鱼肌的P33/P0也显著性降低,但悬吊组增高。在高钾灌流条件下,对照组比目鱼肌等长收缩的阈刺激电压无明显改变,而悬吊1周组则明显降低;在低钠灌流条件下,对照组和悬吊1周组比目鱼肌等长收缩阈刺激电压均显著增高。结论萎缩比目鱼肌纤维膜上K^+通道的改变,可能是引起其高频强直收缩疲劳性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速度编码相位对比MRI( VE-PC MRI)技术研究正常人小腿肌肉在体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价值.方法 24名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 40岁)和老年组(60~78岁).所有受试者平卧于MR仓内,进行周期性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应用VE-PC MRI技术,采集左小腿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MG)和比目鱼肌(SOL)的运动图像,1个屈伸运动周期包括20个时相.通过软件分析小腿肌肉的收缩速度,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小腿肌肉在体收缩速度的差异.结果 在踝关节进行周期性屈伸运动时,背伸阶段(1 ~10时相),2组受试者TA均表现为向心收缩;跖屈阶段(11 ~ 20时相),2组受试者MG及SOL均表现为向心收缩.在背伸阶段中的第3~6时相,青年组TA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 37.66、-53.00、- 60.66、-56.00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30.33、-42.49、-53.00、-48.67 mm/s),在跖屈阶段中的第13 ~ 15时相,青年组MG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47.66、-60.00、- 66.33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25.17、-37.99、-50.98 mm/s),跖屈阶段中的第12 ~ 14时相,青年组SOL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 27.21、- 40.10、-49.13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 20.66、-29.61、-37.16 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踝关节周期性屈伸运动时,老年组TA、MG及SOL收缩功能下降.VE-PC MRI技术可以反映小腿肌在体活动的生物力学特点,为肌肉功能在体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力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1 )通过测试健康青年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的力量 ,为运动训练、损伤和康复提供实验依据 ;(2 )探讨健康青年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工作的生物力学规律。方法 :利用CYBEX -60 0 0型测力系统对 70例健康青年 (男 35人 ,女 35人)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进行等长和等速测试。结果发现 :在等长测试中 ,男、女踝关节背屈肌群峰力矩均随测试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跖屈峰力矩随测试角的增加而减小。在等速向心测试中 ,男、女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峰力矩随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两种测试均表明 ,跖屈肌群峰力矩大于背屈肌群峰力矩 (P <0 0 5)。男性与女性相比 ,绝对力矩较大(P <0 0 5) ;但去除体重因素后 ,男、女相对力矩间差距缩小。结果表明 ,用相对峰力矩比较男、女肌力的差别更为合理。通过对踝关节背屈 /跖屈肌群峰力矩比值的研究 ,发现我国健康青年普遍踝关节背屈肌群力量比较薄弱 ,推测这可能是导致踝关节易扭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向心/离心两种不同工作形式引发的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及人体站立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男性大学生受试者40名,随机分为向心疲劳组和离心疲劳组,每组20名,分别进行向心/离心工作形式下的疲劳干预(连续踝关节背屈及跖屈运动),并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本体感觉测试及站立平衡测试,对目标角度(背屈10°、跖屈25°位)的绝对差值和身体摆动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干预前相比,疲劳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目标角度的绝对差值增加(P<0.05),身体摆动指数增加(P<0.05);同时,离心疲劳干预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踝关节周围肌肉疲劳引发其关节本体感觉及人体平衡控制能力下降,且在离心收缩引发的肌肉疲劳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受试者穿着倒跟运动鞋和普通运动鞋在跑台上行走时,躯干和下肢的运动学特征,以及躯干和下肢肌肉活动特征。方法:13名健康女大学生志愿受试者,分别穿着倒跟和普通两种运动鞋在测试跑台上以1.33 m/s的速度行走。采用摄像机和Ariel运动解析系统记录和分析矢状面的行走的运动学参数。采用BTS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和分析优势侧竖脊肌、腹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肌电。结果:与普通运动鞋相比,穿着倒跟鞋行走时,步频加快、步幅缩短;躯干和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弯曲角度、踝关节支撑相的背屈角度以及踝关节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外侧头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肌肉激活时间和平均振幅显著增加(P<0.05)。结论:穿着倒跟鞋行走改变了躯干和下肢的运动学特征,并增加下肢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和股二头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模拟失重1、2和4周大鼠比目鱼肌与趾长伸肌收缩性能的变化,并分析萎缩比目鱼肌收缩性能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离体骨骼肌肌条灌流技术,观测比目鱼肌与趾长伸肌的等长收缩功能.结果悬吊1周大鼠比目鱼肌即出现萎缩,悬吊2周与4周进一步萎缩,在各时间点两组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比目鱼肌等长收缩的最大张力在悬吊第1周仅呈降低趋势[对照组(1.76±0.18)g/mm2,悬吊组(1.46±0.26)g/mm2,P>0.05],第2周的降低具有显著性意义[(1.25±0.09)g/mm2,P<0.05],第4周则进一步降低[(0.90±0.06)g/mm2,P<0.01].悬吊1周组大鼠趾长伸肌的最大张力未改变,2周与4周组的降低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悬吊1、2和4周组大鼠比目鱼肌等长收缩达到最大张力一半的时间与同步对照组相比,两组间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悬吊1与2周组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与从张力峰值到舒张75%的时间缩短(P<0.05),悬吊4周组则进一步缩短(P<0.01).与同步对照组相比,悬吊组趾长伸肌的时间参数均未发生改变(P>0.05).结论由于比目鱼肌最大张力的降低与其萎缩在发生时间上不同步,而等长收缩的时间参数却较早发生改变,提示模拟失重萎缩比目鱼肌中调节性收缩蛋白可能较早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收缩性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赛艇运动员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参与收缩的主要肌肉的肌电变化,为科学训练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赛艇运动员在测功仪上进行不同强度递增负荷进行运动,同步记录其股直肌、肱二头肌及背阔肌的肌电变化,并进行积分肌电值(iEMG)定量分析。结果:(1)递增负荷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股直肌、肱二头肌及背阔肌iEMG值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9和0.97。(2)递增负荷运动中,股直肌和背阔肌iEMG在80%~90%运动强度时出现拐点,肱二头肌则无明显拐点,并呈线性增加。(3)股直肌、肱二头肌及背阔肌iEMG所占三者总iEMG值的百分比中,背阔肌比例最大,股直肌最小;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股直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肱二头肌和背阔肌则有所下降。结果表明:在递增负荷运动中,不同肌肉的神经肌电活动的变化不完全一致,测定不同肌肉肌电活动有助于从神经肌电的角度进一步了解赛艇运动特点,为科学训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sEMG)信号指标评定低负荷等长收缩诱发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敏感性和稳定性,为疲劳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15名男性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先测试受试者屈肘关节最大自主收缩力矩(Maximal Voluntary Contration,MVC),令受试者右臂腕部拉住可在肘关节处产生20%MVC的重物,记录右侧肱桡肌和肱二头肌sEMG,至不能坚持负荷时结束实验。计算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MS),基于傅里叶变换计算中值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基于小波包分析计算中值频率(MDF)和平均功率频率(MNF),基于非线性分析计算Lempel-Ziv复杂度C(n)。评定上述指标在低负荷等长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方面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结果:肱二头肌与肱桡肌sEMG的RMS随负荷实验持续时间延长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MF、MPF、MDF、MNF、C(n)则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MF、MPF、MDF、MNF、C(n)与负荷运动持续时间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RMS与负荷运动持续时间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肱二头肌与肱桡肌RMS反映疲劳的敏感性和稳定性优于其他指标。结论:由于低负荷收缩诱发疲劳引起募集运动单位数量增加等因素作用,RMS表现出较显著的增加趋势,是评定由低负荷等长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蟾蜍脊髓诱发电位的研究中,刺激腓肠肌与胫前肌向心神经在腰膨大部位出现恒定的电反应,即兴奋性突触电位。该突触的突触前成分是肌向心神经纤维;突触后成分是运动神经元向背侧延伸的树突。两者可能在背柱形成突触,为运动神经元的背侧树突突触(Dorsal dendritic synapse)。这一判断支持和补充了Brookhart及Szekely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评估膝关节稳定功能的电生理评估指标。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ACLD)患者33例为ACLD组,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器记录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过程中伸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屈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测试肌肉的积分肌电平均值、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及协同收缩率。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的屈肌协同收缩率明显高于健肢及正常对照组(P<0.05),伸肌收缩降低(P<0.05),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增加(P<0.05)。结论:伸膝运动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通过降低伸肌的主动收缩,增加屈肌协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屈肌的协同收缩率可以反映膝关节的稳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双侧屈伸肘运动中主动肌与拮抗肌的表面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肘关节屈伸运动过程中主动肌和拮抗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活动,探讨不同强度运动诱发肌肉疲劳的中枢运动控制规律。方法:11名男性受试者完成3组不同负荷的肘关节屈伸运动实验,采用线性(AEMG、MPF)和非线性(C(n)、%DET)分析方法,对不同强度下屈伸肘运动中主动肌(肱二头肌,BB)和拮抗肌(肱三头肌,TB)的sEMG信号及共激活比值(CR)进行研究。结果:向心屈肘关节运动条件下,主动肌BB的AEMG呈现5kg和15kg不变而10kg负荷随收缩次数的递增逐渐增加的现象,拮抗肌TB的AEMG在所有运动强度条件下均未表现出明显增加的现象;向心屈肘关节运动过程中,AEMG和MPF斜率受运动负荷强度和主动肌/拮抗肌因素双重影响,C(n)和%DET斜率仅存在运动强度效应,不存在主动肌/拮抗肌效应;向心屈肘关节运动过程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CRAEMG、CRMPF、CRC(n)和CR%DET均具有明显的运动强度效应而无收缩次数效应,且向心屈肘和离心伸肘运动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结论:共激活现象在线性指标和非线性指标上呈现不同变化;共激活作用的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不受肌肉疲劳因素的影响;不同强度肘关节屈伸运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和拮抗肌运动单位的募集可能采取了不同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全身性耐力运动对身体平衡控制能力、背伸肌最大收缩能力以及腰椎稳定肌预期姿势调节(APAs)和补偿姿势调节(CPAs)的影响。方法:17名男性警察学院大学生参与该实验。受试者先进行最大背伸肌力测试、闭目单足站立试验和快速举臂试验,而后进行10000米耐力跑,并在跑后即刻重复上述3个项目的测试,检测耐力跑前后受试者的背伸肌最大肌力和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并在快速举臂试验中同步采集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计算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激活时间以及APAs和CPAs阶段的反应强度。结果:(1)10000米耐力跑前后受试者背伸肌力无明显变化,但耐力跑后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大幅度缩短;(2)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相较10000米耐力跑前,耐力跑后受试者腰部竖脊肌的激活时间显著提前,而腰部多裂肌在APAs阶段的反应强度显著减小;10000米耐力跑后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在CPAs阶段的反应强度均显著减小。结论:10000米耐力跑未能造成背伸肌群疲劳,但会影响机体维持静态平衡的能力;10000米耐力跑影响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对腰椎稳定肌的前馈控制策略,通过提早收缩腰部竖脊肌来补偿腰部多裂肌预激活强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氯化琥珀胆碱(suxamethonium chloride,Sch)对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方法 采用空气隔绝法记录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分别给予25 mg/L、50mg/L、75 mg/L、100 mg/L、125 mg/L Sch灌流后,观察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结果1)给予25 mg/L Sch灌流后,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较灌流前无明显变化;2)分别给予50 mg/L、75 mg/L Sch灌流后,肌梭传入放电较灌流前明显增多(P0.01);3)给予100 mg/L Sch灌流后,肌梭传入放电较灌流前无明显变化;4)给予125 mg/L Sch灌流后,肌梭传入放电较灌流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一定浓度的氯化琥珀胆碱(50~75 mg/L)可特异性地兴奋肌梭,使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明显增多;氯化琥珀胆碱浓度过高(≥125mg/L)反而会抑制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的传入放电。  相似文献   

19.
航天员因失重而产生肌肉萎缩,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观察尾吊大鼠服用中药后比目鱼肌血流量和肌肉力学特性的变化。实验采用45只SD 品系雄性大鼠,体重240-300g,将鼠按体重分为3组。尾吊大鼠头低位20-25°。三组鼠每天按固定时间分别灌水和强肌Ⅰ、Ⅱ号中药(30g/kg),悬吊15天后,用戊巴比妥钠(4mg/100g)麻醉,用张力、位移传感器测量肌肉力学特性各参数,用标有~(51)Cr 同位素青蛙红血球方法测比目鱼肌的血流量。结果表明:强肌Ⅰ、Ⅱ号中药对尾吊大鼠比目鱼肌血流量、肌肉力学特性有改善作用。其中强肌Ⅱ号效果更明显。比目鱼肌的血流量与等长单收缩、强直收缩张力峰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4。本结果为防护肌肉萎缩措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对行走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10名普通男性大学生分别完成正常和跖趾关节受限情况下的步行,同步采集运动学、动力学及下肢主要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髋、膝、踝的三维角度、关节净力矩、关节功率和关节功,计算各肌肉摆动相和支撑相的肌电均方根振幅(RMS)并获得肌电的线性包络线。结果:与正常步行比较,限制跖趾关节行走时步宽显著增大(P=0.032),摆动相百分比显著增大(P=0.002),支撑相百分比显著减小(P=0.002),步长、步频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跖趾关节受限情况下,踝最大背屈角度显著增大(P<0.001),最大跖屈角度显著减小(P<0.001);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P<0.001)、最大背屈力矩(P=0.029)显著增大;踝关节功率最大值增大(P<0.001)、最小值显著减小(P<0.001);踝关节负功显著增大(P<0.001),正功受限和正常两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膝关节和髋关节各指标在受限和正常两种情况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支撑相腓肠肌内侧头RMS值受限情况显著大于正常情况(P=0.009),其他肌肉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跖趾关节运动受到约束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踝关节增大背屈角度、增加做功和增大周围肌肉的活动水平来代偿,以保持步长、步速和运动中的动态平衡。限制跖趾关节会增加行走时人体足踝部分的能量消耗,长期受限,可能会导致小腿后群肌肉的疲劳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