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表现,将岩静脉和其属支分为四种情况:①岩静脉主干妨碍手术操作;②岩静脉属支妨碍手术操作;③岩静脉为责任血管;④岩静脉未妨碍手术操作。结果 岩静脉主干妨碍手术操作32例,电凝切断10例;岩静脉属支妨碍手术操作40例,电凝切断28例;岩静脉及其属支为责任血管3例,电凝切断1例;岩静脉未妨碍手术操作17例,均未切断。术后疼痛消失82例,好转8例,无效2例;手术有效率为97.8%。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复发3例。术后死亡1例,为小脑梗死,术中切断岩静主干。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是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同时也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岩静脉与手术入路的关系,将其分成4种情况:①岩静脉不阻挡入路;②岩静脉的主干阻挡入路;③岩静脉的属支阻挡入路;④岩静脉为责任血管。根据4组不同情况,总结处理方法。结果手术有效率为99.03%;平均随访25个月,复发率4.89%。岩静脉不阻挡入路82例;岩静脉主干阻挡入路28例,予以切断5例(2.42%);属支阻挡入路62例,予以切断1~3支30例(14.49%);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35例(16.91%),均电凝后切断。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0.48%),无死亡病例。结论岩静脉的处理是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点,以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神经根部分切断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17例,其中单纯血管减压13例,单纯舌咽神经根切断2例,舌咽神经根联合迷走神经根第一支切断1例,舌咽神经根联合迷走神经根第一、二支切断1例。结果 术中探查发现小脑后下动脉参与压迫神经14例,单纯为小脑前下动脉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所有病人疼痛均消失。术后出现并发症14例,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面瘫、听力下降。术后随访14~36个月,平均29个月,疼痛均未复发。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致病原因、责任血管情况及迷走神经根丝的粗细多寡等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观察岩静脉形态特点及其对手术显露的影响,分析岩静脉的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经小脑水平裂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4例,回顾性分析其岩静脉的主干及属支情况、进入岩上窦的位置、术中电凝切断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岩静脉主干有1~3支者分别占22.3%(21例)、62.8%(59例)、14.9%(14例),静脉属支有1~5支者分别占4.3%(4例)、21.3%(20例)、64.9%(61例)、7.4%(7例)、2.1%(2例).责任血管明确者83例(88.3%),可疑11例(11.7%),其中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6例(6.4%).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58例(61.7%),主干切断者4例(4.3%),属支切断者32例(34%).术后出现小脑梗死1例(岩静脉属支切断者),经治疗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小脑出血1例(切断岩静脉主干者),行后颅窝减压术后残留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入路是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多数情况下术中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以切断主干或部分属支,但切断后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  相似文献   

5.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加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4例。结果95%患者术中发现有CPA局部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全部患者获平均38.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总有效率97%。并发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合并轻度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期间好转;术后发生化脓性脑膜炎1例,出院时治愈;1例高龄患者术后发生小脑半球出血,量约5ml,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CPA局部蛛网膜严重粘连是导致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复发的最重要原因,二次手术时的术式选择应以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咀嚼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7例单侧咀嚼肌痉挛的临床资料;均行三叉神经运动支显微血管减压术,其中3例同时行三叉神经运动支完全切断术,4例同时行三叉神经运动支部分切断术。术后随访5~87个月。结果术中发现3例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2例为岩静脉,1例为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1例无明显责任血管。运动支完全切断的3例中,2例术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症状减轻,3个月后消失;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其中1例颞肌轻度萎缩,未影响面容,未出现张口受限。三叉神经痛运动支部分切断4例中,1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1例术后症状减轻,随访期间未消失;2例术后症状消失,术后2年症状复发。结论三叉神经运动支部分切断对不能收到满意疗效。三叉神经运动支完全切断可达到治愈的疗效,部分病人可能会术侧轻度颞肌萎缩。  相似文献   

7.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对54例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按选用术式不同分为3组:A组37例,行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B组5例,术中未发现血管压迫,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R);C组12例,压迫血管不明确,均在MVD后加行PR.结果平均随访51个月.A组总有效率86.5%,复发率10.8%,无效率2.7%;4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次行PR治愈.B、C组总有效率100%,无复发.并发症:行PR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1例,复视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结论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术中探查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无效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和再次手术探查情况.结果 发现Teflon片移位脱落3例,其它责任血管压迫2例,微小静脉横穿于三叉神经中间2例,岩骨压迫1例,余5例未探及明确原因.分别予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仅2例疼痛未缓解.结论 对于首次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无效的患者,应积极行二次手术探查,以解除血管和岩骨对三叉神经的可能压迫.  相似文献   

9.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其中微血管减压术59例,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支切断术9例.结果 术后疼痛完全消失64例,疼痛明显缓解2例,疼痛未减轻2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技巧,术中对责任血管的仔细辨别和对具体病人的相应处理,是提高手术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三叉神经痛极少发生于青少年,本研究旨在探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三叉神经痛疗效,并就其病因及其手术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所有年龄小于18岁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0.5~7年,治疗有效率94.1%,未出现脑出血,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青少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血管压迫引起,但责任血管类型与成人不同,静脉压迫及混合压迫占有重要比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青少年三又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重视静脉处理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桥脑旁区血管与三叉神经“敏感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6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探查发现“敏感区”责任血管92例(95.83%),其中小脑上动脉20例(21.74%),小脑前下动脉13例(14.13%),椎动脉及基底动脉11例(11.96%),其他多根血管压迫7例(7.61%),起源不清楚的动脉19例(20.65%),岩静脉21例(22.83%),脑血管畸形1例(1.09%),未见责任血管为动脉瘤者。按文献报道的标准将这些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进行分型:无接触型4例,接触型32例,压迫型27例,粘连包绕型32例,贯穿型1例。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方法对血管进行处理。结果手术总有效率98.96%(95例)。主要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及消失4例,轻-中度面肌障碍8例,轻度后组颅神经症状1例,小脑症状3例,脑脊夜漏1例,术后切口枕大神经痛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无死亡与致残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7年,未见疼痛复发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术中正确识别桥脑旁区三叉神经“敏感区”的责任血管并充分减压,是确保微血管减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三叉神经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285例,其中206例岩静脉被电凝处理,79例保护良好。结果7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脑水肿,无明显恶心呕吐。206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其中3例发生小脑水肿,2例经脱水剂治疗,1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35例术后3天明显恶心呕吐,腰穿测脑压高。结论岩静脉在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术后可常规应用脱水剂以及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显微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位置、分支情况,术中避免损伤岩静脉主干以及较粗大分支,对阻碍三叉神经暴露以及作为压迫血管的细小分支可予以切断。结果术中均发现岩静脉,根据岩静脉主干的数量分为:单干型17例(9.1%)、双干型102例(54.5%)、三干型68例(36.4%),术中发现岩静脉及分支为责任血管18例,其中动静脉混合压迫13例,单纯静脉压迫5例,术后1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结论岩静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联合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将58例采用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28)。实验组术中使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自发性肌电图(EMG),对照组术中未使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3.3%(28例),术后发生眩晕1例(3.3%),听力下降1例(3.3%),无面瘫发生。对照组术后有效率67.9%(19例),术后发生眩晕8例(28.6%),听力下降9例(32.1%),面瘫6例(21.4%)。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判断三叉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评价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及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5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分离血管神经后用Teflon补片分隔。结果术中发现24例有血管压迫,18例为小脑上动脉压迫,1例为基底动脉,3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岩静脉压迫,1例为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压迫,另1例未发现血管压迫。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临床适应证广泛,对神经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he deep cerebral venous outflow has been recognized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however, few reports have described the details of co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the sacrifice of the superior petrosal vein (SPV). During the procedure in a 77-year-old woman, some tributaries of the SPV complex were sacrificed to achiev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right trigeminal neuralgia. Postoperatively, the patient was conscious and pain free; however, on postoperative day 1 she developed headache and nausea followed by a decreased level of consciousness. MRI revealed an extensive venous infarction in the right cerebellum. Sacrifice of the SPV may lead to serious,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Neurosurgeon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SPV to reduce the risk of ven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VD治疗,随访时间5年以上,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术后疼痛消失419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率86.9%,部分病人有短暂可逆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面部麻木、周围性面瘫、耳鸣和听力下降。随访时间5—12年,失访24例;出院时疼痛消失的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38例,其中5年内复发24例,5年以上复发14例,复发率9.5%。结论MVD是目前惟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手术后三叉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好保留,其长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责任动脉悬吊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责任动脉悬吊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病例的手术中应用责任动脉悬吊法,包括面肌痉挛18例,三叉神经痛5例,舌咽神经痛7例。结果术后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3%(28/30),平均随访12.3个月,治愈率93%(28/30),无复发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1例,面瘫和听力下降各1例,随访期间均自愈;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1例,一过性声嘶1例,化脓性脑膜炎和无菌性脑膜炎各1例,出院时治愈。结论 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责任动脉悬吊法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