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64例(67个病灶)经手术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64例均行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67个病灶按照动脉期肿瘤内血管强化特点,与同期肝实质密度对比,并进行分组:肿瘤实质强化组(A组),肿瘤血管强化组(B组),肿瘤无明显强化组(C组);病灶肿瘤病理分为3组:高分化和高-中分化(高分化组)、中分化(中分化组)、中-低分化和低分化(低分化组)。将病灶动脉期3组强化特点分别与3组肿瘤病理分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7个病灶A、B、C 3组中:高分化组病灶个数分别为12、3、2;中分化组分别为12、13、6;低分化组分别为3、11、5。病灶动脉期强化特点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肝细胞肝癌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之间具有相关性。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动脉期肿瘤血管增多。CT增强扫描动脉期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和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癌灶检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MSCT平扫、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和门静脉期(60 s)资料,并采用X2检验分别对≤3 cm和>3 cm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94例术中共发现318个病灶,其中≤3 cm者86个,>3 cm者232个.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39.5%(34个)、67.4%(58个)、44.2%(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上述3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9.6%(208个)、99.6%(231个)和99.1%(2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9,P<0.01);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上述3期检出病灶的总敏感度分别为76.1%(242个)、90.9%(289个)和84.3%(268个),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3%(242/274)、86.3%(289/335)和93.7%(268/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和9.29,P值均<0.05).结论 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小HCC,动脉晚期的扫描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彭泽华  蒲红  白林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1-1124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MS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MSCT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①56例患者CT显示肠壁增厚,45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②25例分化较好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1例分化差的肿瘤呈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③MSCT显示结肠浆膜或/和周围脂肪间隙受侵的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87.5%,准确度为94.64%,阳性预测值97.87%,阴性预测值77.78%;④MS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77.42%,准确度为82.14%,阳性预测值75.86%,阴性预测值88.89%;⑤MSCT术前T分期和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T=0.864,P=0.000;KN=0.650,P=0.000)。结论:螺旋CT扫描可有效显示结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肿瘤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可以准确进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娟  李葆青  张宁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73-107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增强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影像特征认识。方法:搜集本院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CT增强特征,测量平扫和双期增强的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类型腮腺肿瘤平扫均为等或稍低密度结节,其中腺淋巴瘤平扫密度最高,腺淋巴瘤和基底细胞瘤可见明显的囊变。增强特点: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早期显著强化及快速流出,基底细胞瘤表现为早期显著持续强化,恶性肿瘤表现为延迟显著持续强化;腺淋巴瘤的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较其他类型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肿瘤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及恶性肿瘤各有其不同的强化特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动态增强特点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结肠癌64层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结肠癌的64层螺旋CT(64-SCT)动态强化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方法通过对56例结肠癌病人进行64-SCT动态强化扫描,先按64-SCT动脉期强化扫描图像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各病例进行诊断及术前评估并与其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56例结肠癌患者的64-SCT动脉期强化图像有特异性表现,分化好的肿瘤动脉期肿瘤呈轻、中度均质强化,本组共23例;分化差的肿瘤动脉期肿瘤呈明显的不均质强化或层状强化,本组共33例,以此为依据对所有肿瘤进行CT分期。64-SCT分期的准确性为91.07%,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为92.86%。结论64-SCT动态强化扫描在结肠癌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胡敏霞  赵心明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2,27(2):186-189
目的:分析高分化肝癌的CT征象,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分化肝癌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单发17例,多发1例,共19个病灶;病灶形态规则11个,浅分叶状8个,平均最大径(4.27±0.50)cm;8个病灶可见假包膜结构;13个病灶行三期增强扫描,相对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灶三期强化模式归纳如下:6个病灶呈高密度-低密度-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低密度-低密度-低密度,4个病灶呈高密度-高密度-高/等/低密度。结论:高分化肝癌MSCT增强表现多样,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并与肝脏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进展期胃癌在螺旋CT双期扫描中强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在螺旋CT双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强化特征,测定肿瘤区域的CT强化值,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12例(20%)肿瘤病灶呈单层强化,48例(80%)呈2~3层的分层强化。在分层强化的肿瘤病灶中,高分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或未分化癌组病灶中层门脉期CT强化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黏液癌或印戒细胞癌病灶中层的CT强化值较低,有时出现“靶征”。肿瘤病灶中层门脉期的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有不同的强化特征,与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层面CT(multi-slices 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特征及癌灶的检出率。方法:104例原发性肝癌治疗前行MSCT的平扫与三期扫描(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扫描),对比剂用量100 ml,以3 ml/s的速率肘静脉注射,采集时间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门静脉期60 s。测病灶平扫及各增强期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情况及检出情况,以增强各期检出的肿瘤数目为肿瘤灶总数。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共显示470个病灶,34个均匀强化;436个不均匀强化,〈3 cm病灶动脉早期检出117个(56.25%),动脉晚期检出171个(82.21%),门静脉期检出137个(65.86%),≥3 cm的病灶动脉早期检出237个(90.45%),动脉晚期检出250个(95.41%),门静脉期检出244个(93.12%)。56个仅在三期增强扫描的一期显示,动脉早期5个,动脉晚期25个,门静脉期26个。结论:动脉晚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与动脉早期。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肝癌检出效率。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双动脉期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25个病灶)小肝癌患者,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门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触发阈值140 HU,触发后延迟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迟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扫描分别屏气进行;门静脉期扫描用固定的延迟70 s;每次全肝扫描的时间为4~5 s.测量各期病灶与肝脏(同层面肝实质)的密度差值(取CT值差值的绝对值);分析与统计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对病灶的检出率. 结果动脉早期及动脉晚期病灶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早期检出率(11个,44.0%)低于动脉晚期(19个,76.0%);双动脉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25个,100%)高于动脉晚期加门静脉期(21个,84.0%)及动脉早期加门静脉期(15个,60.0%).结论 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多期扫描提高对多血供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3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率。结果:36例55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5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70.9%,87.2%、72.7%,68.7%、94.5%。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的锰福地匹三钠 (MnDPDP)增强MRI强化指数与其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 4 3个由MRI检出并经手术切除治疗的HCC病灶强化指数 ,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分级进行对照。于轴位正中层面图像上将 4 3个HCC病灶分为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 ;将后者分成高、等、低 3个区域 ,并分别计 3、2、1分 ;按不同信号强度区所占该层面的百分比计算不同区域的分值 ,将不同区域的分值相加即得“病灶强化指数” ,最后将病灶强化指数与其病理分级相对照。病理检查取材部位与不同强度信号区相对应 ,并包括瘤 肝交界处。结果 对 4 3个HCC的 113处进行了Edmondson和Steiner分级 :Ⅰ级 13处 ,Ⅰ~Ⅱ级 7处 ,Ⅱ级 5 0处 ,Ⅱ~Ⅲ级 2 2处 ,Ⅲ级 19处 ,Ⅲ~Ⅳ级 1处 ,Ⅳ级 1处。高信号、等信号和低信号分别为 81、17和 15处。增强后HCC高、等、低信号区与其分化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χ2 =2 6 .75 ,P <0 .0 0 5 )。病灶强化指数与其分化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χ2 =7.94 ,P <0 .0 0 5 )。结论 HCCMnDPDP增强MRI强化指数与其分化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与病理相对照,描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pNET的MSCT)多期增强表现,提高对其CT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pNET的MSCT资料,分析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特征,强化程度及与病理相关性.结果 21例患者发现病灶26个,其中胰头、胰颈、胰体及胰尾部分别为5、4、9、8个;最大肿瘤直径为8.0cm,最小肿瘤直径为0.8cm,平均直径为3.7cm;26个病灶均表现为等或低密度,6个病灶伴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26个肿瘤与胰腺密度比较,9个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4个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肿瘤密度高于胰腺者13个,低于胰腺者8个;1个未检出瘤灶记录为密度等于胰腺.9个病灶与动脉期强化程度等同,13个病灶强化程度有所下降,5个病灶强化程度有所提升.门脉期4个病灶显示强化状态,2个轻度强化状态有所提升,延迟期多数病灶强化程度大幅度下降,仅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依然显轻中度强化状态,但该病例肿瘤各个期间均显低或稍低密度,并伴有斑点状钙化现象.A1、A2、V1、V2等参数随病理级别提升而呈下降趋势.其中A1、A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给予NETP患者MSCT扫描,可全面把握患者肿瘤影像特征,有助于对患者肿瘤的鉴别和后期治疗.同时患者病理级别增高,强化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感染不同HBV基因型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接受相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 ,疗效与预后的差异。方法 对感染HBV的HCC患者进行单纯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 ,并通过肿瘤缩小率、局部复发率、累计生存率、AFP变化观察疗效。同时采用HBVS基因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HBV基因型分型 ,比较感染不同HBV基因型患者间的疗效差别。结果 经TACE治疗 ,HBVC基因型的HCC患者肿瘤缩小率与B基因型相似 (P =0 .0 99) ;B型的局部复发率低于C型 (P =0 .0 36 ) ;1年累计生存率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B型的 2、3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C型 (P =0 .0 36和P =0 .0 13) ;AFP的变化两组相似 (P >0 .0 5 )。结论 B基因型比C基因型对栓塞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故有望将HBV基因型检测作为指导感染HBV的HCC患者TACE的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为边缘强化的小肝细胞癌病人17例、共18个病灶的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动脉期17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环壁附近出现小结节状强化,只有1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完整、环壁厚薄一致。门静脉期边缘部的强化环和壁上小结节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正常肝的密度。病理分型:16个病灶是梁索型,2个病灶是硬化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I级者2个病灶,Ⅱ级者14个病灶,Ⅲ级和Ⅳ级者各有1个病灶。病灶边缘部血管多于中央部者12个病灶,病灶边缘部和中央部血管均较少者有6个病灶。3个病灶边缘部有假包膜,10个病灶有小灶性坏死。结论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表现为边缘强化的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肝癌的血管生成与螺旋CT和动态MRI的强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生血管生成是肝癌发生、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现象,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肿瘤生长和转移所必需的阶段,并影响患者的预后。血管形成的过程对于理解肝癌在螺旋CT和动态MRI上的强化机理至关重要。肿瘤血管形成导致的影像学图像强化的改变也可以为肝癌的定性提供诊断依据,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并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因此,本文综合肝癌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及进展,和它对螺旋CT和动态MRI强化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影像学对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目的:比较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螺旋CT动脉,门静脉(简称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HCC癌灶边缘强化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对H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42例。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5μm厚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8RA)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染色,重点观察肿瘤包膜,包膜内有无癌细胞浸润,包膜内阳性血管的我钞。结果:42例中,动脉期显示肿瘤包膜呈高密度13例,低密度8例,无明显包膜21例。门脉期显示肿瘤包膜呈高密度27例,低密度2例,无明显包膜13例,CT显示肝内子灶14例,其中9例为单个子灶,5例为多个子灶,HE染色示肿瘤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膜25例,其中16例包膜内可见癌细胞浸润,F8RA免疫组化染色,15例纤维结缔组织内含有阳性肿瘤血管,10例纤维结缔组织较厚,但其内阳性血管较少。肿瘤无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包膜17例,其中8例癌组织与非癌变肝组织彼皮呈交替生长,两者之间无明显分界。结论:HCC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胃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癌CT强化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寻求1种无创、有效的判定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方法。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27例,术前行水充盈螺旋CT低张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测定肿瘤区域的CT值。胃癌标本组织切片经抗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克隆抗体2种试剂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ies,MVD)和VEGF阳性表达率,将CT形态表现、强化程度及特征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术前对胃癌的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7·8%、74·1%和100%,原发灶、淋巴结和转移情况分期(TNM分期)符合率为81·5%。癌灶CT最大强化增加值为40~83HU,平均62·53HU;肿瘤MVD为4~27条/高倍镜视野,平均15·35条/高倍镜视野。胃癌的最大CT强化值与MV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708,t=5·015,P<0·001);VEGF阳性组的MVD和强化峰值(PA)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秩和检验,0·025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与Survivin、VEGF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Survivin、VEGF以及MVD表达情况,将MSCT强化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36例HCC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9.4%(25/36),VEGF表达阳性率72.2%(26/36)。26例VEGF表达阳性的HCC中,20例Survivin表达阳性,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②HCC的MSCT征象中肿瘤大小及瘤体中心有无坏死与Survivin、VEGF的表达无关(P>0.05)。有静脉癌栓组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无癌栓组(P<0.05)。边缘不清、有静脉癌栓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边缘清楚、无静脉癌栓组(P<0.05)。MVD值表达与VEGF表达相同。结论:Survivin、VEGF及MVD在HCC呈高表达且三者密切相关,HCC的MSCT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Survivin、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判断HCC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肝癌动脉期强化特征与相关病理学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动脉期明显强化与无明显强化的小肝癌病例各35例,对照分析其病理学分级、血管生成情况及乙酰肝素酶(HPA)表达情况.结果 小肝癌CT动脉期明显强化与无明显强化2组间微血管密度(MVD)、HPA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肝癌CT动脉期强化水平与其血管生成情况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