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近年来,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外损害引起国内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现将本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46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12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致病原 ,虽然大多症状较轻 ,但其较易发生肠道外感染或损害。每年发展中国家约有 87万人死于本病[1] ,心肌损害是其中死亡原因之一 ,我院 2 0 0 2年 1月至12月共收治轮状病毒肠炎 12 3例 ,发生心肌损害 87例 ,占 70 73 %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2年 1月~ 12月因腹泻在我院住院患儿中 ,常规采集新鲜大便进行轮状病毒抗体测定 ,阳性者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 ,且病程少于 3d ,无先天性心脏病 ,无心肌炎及各种肌肉疾病 ,无肝肾疾病和各种脑损伤 ,统计符合上述条件表 1 两组心肌酶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3例轮状病毒肠炎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患儿中,ALT升高总例数53例,占63.9%;AST升高总例数40例,占48.2%;γ-GT升高总例数13例,占15.7%;治疗前ALT为(78.45±6.72)IU/L,治疗后ALT为(46.70±3.86)IU/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AST为(72.40±5.65)IU/L;治疗后AST为(43.70±4.46)IU/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组共48例,ALT升高者38例,占79.2%;AST升高者31例,占64.6%.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可发生肝功能损害,此年龄越小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myocardial damage,M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7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MD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7例RV肠炎患儿中,合并MD 112例(5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岁、中度及重度脱水、酸中毒、心电图异常是小儿RV肠炎并发M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是小儿RV肠炎并发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中度或重度脱水、酸中毒、心电图异常的RV肠炎患儿,尤其当年龄≤1岁时,需重点监测心肌损害情况,并及时给予保心等干预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对90例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检查。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应加强对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们通过金标法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60例患儿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及损害的程度。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我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且既往无心脏病史,无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发病到入院时间≤3 d的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36个月。其中单纯肠炎32例,肠炎合并脱水酸中毒28例。同时从同期入托体检正常儿中随机抽取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均予静脉滴注维生素C针及口服辅酶Q10胶囊治疗。1.2方法:观察组于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35例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做肝功能检测。并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组)与对照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LT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肝脏损害,所致的肝脏损害程度与患儿脱水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年龄越小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临床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59例患儿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患儿予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轮状病毒肠炎不单纯是肠道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尤其应注意心肌损害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肠炎与肠外脏器损害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亚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2):95-96
自20世纪70年代轮状病毒(RV)被人类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4亿儿童感染RV,约有100万死于RV腹泻,在中国小儿腹泻的构成比中,RV约占40%左右,位居国内小儿腹泻病原第1位。近年来RV引起肠道外多系统损害渐为各国学者重视,作者就南京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7例RV肠炎进行回顾分析,以了解多系统损害与RV腹泻诸因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73例病毒学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行心肌酶谱,血生化,心电图及胸片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心肌损害发生率达52.1%,伴严重腹泻、脱水,酸中毒时心肌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2.2%,58.9%,68.0%,明显高于单纯腹泻的心肌损害(P<0.05)。而心肌损害不受发病年龄及是否存在发热、呼吸道感染影响(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易并发心肌损害,心肌损害程度与腹泻轻重、脱水程度,酸中毒有关,与发病年龄,是 在发热与呼吸道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轮状病毒性肠炎200例,按年龄分为甲乙两组,对其临床表现、发病率、心肌酶谱、离子、心电图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甲组发病率、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高于乙组,两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合并心肌损害,其发生率的高低除与年龄有关外,与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1·d-1静脉滴注,治疗组(55例)用热毒宁注射液0.6 mL·kg-1·d-1静脉滴注,疗程3~5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为7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方面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规律及特点。方法对51例经大便抗原检查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病例从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及肠外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病年龄2岁以下占94.0%,而1岁以内达31例(60.8%),此间又以5~12月为多共16例,占31.3%,非新生儿的45例平均发病年龄11.10±11.78月。发病季节:春季、夏季、秋和冬季发患者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3.0%、25.5%、17.6%和13.7%。有92.0%的患儿伴有呼吸道症状,有23.4%的患儿肝功能异常,有62.7%的患儿并发心肌损害,有4.0%的患儿并发脑炎,还有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出现。结论 6个月至1岁的婴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比率较大,且年龄有趋小化;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患病率似有增长趋势;本组病例春季及初夏的发病数已超过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并发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RV肠炎患儿防治良性惊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RV肠炎患儿500例,根据是否合并良性惊厥分为RV肠炎非惊厥组(n=420)与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组(n=80)。观察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组患儿惊厥次数、发作时间、惊厥症状等临床表现。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发热情况、脱水情况、腹泻次数、呕吐次数、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血钾、血钙、血钠等电解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V肠炎患儿发生良性惊厥的危险因素。结果 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患儿发生惊厥次数为1次占36.3%(29/80),发生惊厥次数≥2次占63.7%(51/80);惊厥持续时间≤5 min占83.7%(67/80),惊厥持续时间>5 min占16.3%(13/80);惊厥类型,全面性发作占96.3%(77/80),部分性发作占3.7%(3/80)。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组患儿发热比例、腹泻次数、年龄<2岁患儿比例及血钙水平明显高于RV肠炎非惊厥组,外周血WBC计数明显低于RV肠炎非惊厥组,... 相似文献
16.
莪术油注射液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剑英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7):542-542
2002年9月-2004年12月我院采用莪术油注射液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轮状病毒肠炎与肠外脏器损害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亚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3)
自20世纪70年代轮状病毒(RV)被人类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4亿儿童感染RV,约有100万死于RV腹泻,在中国小儿腹泻的构成比中,RV约占40%左右,位居国内小儿腹泻病原第1位[1]。近年来RV引起肠道外多系统损害渐为各国学者重视,作者就南京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7例RV肠炎进行回顾分析,以了解多系统损害与RV腹泻诸因素间的关系。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4年7~11月收住的RV腹泻患者,男36例,女21例,年龄2个月~15月,平均(6.91±2.83)岁,入院时病程1~20 d,其中有发热41例,热程1~7 d;有脱水25例。按照1998年《…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研究心肌酶在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对562例腹泻患儿用胶体金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腹泻婴幼儿按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分RV肠炎组(RV阳性)和急性腹泻组(RV阴性),RV肠炎组婴幼儿按有无脱水症状分脱水组和无脱水组,比较各组心肌酶指标及心肌损害情况。结果RV肠炎组心肌酶类各项指标均高于急性腹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水组心肌酶类各项指标均高于无脱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肠炎组婴幼儿通过心肌酶和心电图检查,评价其是否存在心肌损害,有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常伴随心肌酶升高;有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有升高趋势,且心肌损害发生率也有升高趋势。轮状病毒感染可致心肌损害,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