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艾滋病流行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预防控制艾滋病和减少歧视的教育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安徽省郎溪县某镇居民897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邻居朋友,居民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达到50%左右,但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比较低,且男女无差别;8.92%左右的人群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大多数人觉得这种威胁离他们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54.96%的人认为值得同情,只有部分人能容忍和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如共乘交通工具、共用劳动工具等,但对于较为密切的接触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歧视如共同进餐、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处购置食物或用品和照顾服侍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且女性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要比男性严重。结论对农村居民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消除歧视从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高中毕业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歧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徽省郎溪县高中毕业班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三男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女生(z=4.25,P<0.01),但男、女生有关艾滋病歧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游泳、洗澡是否传播艾滋病”知识与艾滋病歧视中躲避表现有关;“通过面对面谈话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和“是否觉得处于艾滋病危险中”的感觉与艾滋病歧视中指责表现有关;“通过游泳、洗澡是否可传播艾滋病”、“是否通过共用毛巾、衣物传播艾滋病”和“是否通过怀孕期间母婴传播”等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中社会拒绝表现有关;“是否通过握手传播艾滋病”、“是否通过共餐传播艾滋病”和“是否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艾滋病”等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中羞耻表现有关。结论加强对艾滋病流行区农村中学生教育,消除艾滋病认识的误区,可能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  相似文献   

3.
了解南昌市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状况和艾滋病歧视态度,为开展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南昌市4所不同类型高校内,根据年级与专业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共1079名大学生参与艾滋病相关问卷匿名调查,收集有效问卷91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以及教育需求.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1.7%,其中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3.9%,非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0.3%和35.5%;在艾滋病传播和非传播途径上,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歧视现象普遍,且没有明显的性别、专业差异(P值均>0.05).6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艾滋病宣传和教育还不够,73.5%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艾滋病病人对其进行宣传培训.结论 在校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存在一定的歧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女生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现状,为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某医学院校在校女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现况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校女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在非传播途径上认识不清.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知识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84,P=0.000).被调查者中10.7%存在婚前性行为,且安全套使用率只占其中的1/3.学生内心对艾滋病人普遍存在歧视和恐惧.结论:医学院校女生掌握艾滋病有关知识尚不够全面,应积极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增长防治知识,形成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共同促进有效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知晓率、获得知识途径和其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及他们对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院1-3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抽得药学和检验两个专业的学生368人,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网络、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录像、学校、老师同学等.大多数学生对AIDS的3条主要传播途径和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高(>90%),而对于一些易混淆的问题如蚊虫叮咬是否传播的知晓率却只有36%.对待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态度.[结论]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今后仍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5 870名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山东省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为制定宣传教育方法和重点教育内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山东省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67.47%,58.57%和52.47%,其中普通大学最高,为68.75%;职业技术学校、农村普通初中最低,分别为53.33%和47.97%。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知晓率较高,对无偿献血知识、非传播途径、不能预防艾滋病的方法知晓率较低。大中学生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歧视现象。结论山东省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是宣传教育的薄弱环节,应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重点加强无偿献血知识、非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和不能预防艾滋病的方法等内容,减少歧视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获得知识的相关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锦州市某高校一、二、三年级共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知识的相关途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性行为史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8.76%,其中男生知晓率为76.09%,女生知晓率为82.35%,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P<0.05),一、二、三年级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48%、81.35%、83.95%,知晓率呈随年级增加趋势(P<0.05);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知识知晓率较高,均>9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较少;64.02%的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7.39%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9.29%,每次均使用安全套占40.91%,14.29%学生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结论 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且年级性别差异明显,应加强艾滋病及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大学生和中学生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为在大中学生中进行艾滋病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并纳入的国内34篇有关大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和中学生"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病人的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和"是否接受与艾滋病病人同班上课和一起学习"的正向态度率分别提高了17%,25%和24%。结论健康教育对提高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与端正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当前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行为态度,为评价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包头市青山区高中、大学在校学生800名,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3.5%,低于当地大众居民80.25%的水平.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知识基本知晓,而对非传播途径的日常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问题上,青年学生比当地居民的歧视程度更高.结论 包头市青山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并且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越低,对待艾滋病感染者越歧视.今后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应以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治为工作重点,尤其要加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识及反歧视态度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地区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知识、和行为情况,为更好地在农村地区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和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南阳市农村居民29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居民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较低。对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较好,非传播途径知识掌握的较差。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总体比较理智。有81.50%的人愿意与艾滋病人有正常来往,96.80%的人认为病人应该得到社会支持和政府的医疗救助。但是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现象依然存在。结论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消除,应进一步的开展和加强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安徽省5个艾滋病防治示范区,运用结构式问卷对3 302名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8.8%,男生(79.3%)高于女生(77.4%)(P<0.01),高二年级学生(85.4%)高于初二年级学生(71.5%)(P<0.01),城区(79.9%)高于乡镇(74.0%)(P<0.01),其中对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9.5%,78.3%和72.3%。获取知识途径的前3位依次为电视(83.0%)、教师(62.4%)、招贴画和挂图(58.8%)。结论安徽省示范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应继续加强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的教育,并以初中生、女生和农村中学生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健  刘新凤  杨明宇  屠爱霞  李健  石林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339-1340,1344
[目的]了解甘肃省国扶县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在全省43个国扶县随机抽取中学生377名,采用匿名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知晓率为33.4%,高中生高于初中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很低,能够正确区分传播选径与非传播途径的仅占15.7%;20%的中学生对中学生性行为持包容态度。[结论]应全方位、多渠道的加强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农村艾滋病流行区居民艾滋病知识和来源途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居民对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其来源途径的关系,探索适合居民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措施。方法选取安徽省南部某县3个艾滋病流行村居民共748人,进行艾滋病知信行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接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邻居朋友以及乡村健康活动等四个主要途径,其余(如卫生防疫人员、家庭交流)相对来说较低。其中男女间在报刊杂志途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P=0.012)。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达3种以上时得分最高,来源途径只有1种或2种时艾滋病知识的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4,P〈0.001)。艾滋病得分较高组和得分较低组之间,除了“朋友邻居”这一途径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诸如“乡村健康活动、学校或老师、卫生防疫及医务人员”等知识来源途径的选择比例,高分组均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农村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洁  曲波  张阳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6):804-806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和态度,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医科大学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0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计341人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超过90%,对非传播途径、艾滋病的早期临床症状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低。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得分高于农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课程教育、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是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对待艾滋病患者的问题上,该人群的态度较好,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得分高于农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之间无相关性(r=0.06,P〉0.05)。结论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较好,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Behavior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mong adolescents living in rural area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as frequent as those of lower socioeconomic minority youth living in large urban areas.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whether rural adolescents possess adequate knowledge upon which to make responsible decisions to avoid exposure to HIV.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deficit, we administere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1989 Secondary School Health Risk Survey to 294 sixth,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 students (30.2% sample) from a rural county with significant social problems including epidemic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 sex-for-drugs, poverty, and drug abuse. The sample was 65% African-American, 50% female, with a mean age of 12.9 +/- 1.3 years. Although 68% reported having received school-based AIDS education, a lower proportion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 the students were found to correctly answer 8 of 17 AIDS/HIV knowledge questions than those from a national comparison group. The mean was 12.8 +/- 3.1 of 17 items answered correct. Lower AIDS/HIV knowledge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chool grade (rho = 0.46,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01); being African-American, Hispanic, or Native American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43); and never receiving school-based AIDS/HIV education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01). Based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only school-based AIDS/HIV education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01) of knowledge.(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6.
HIV/AIDS knowledge and sexual behavior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ata from the 1989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Health Risk Survey indicate that 54 percent of al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d had some form of HIV/AIDS education in school. 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 on HIV/AIDS knowledge show that nearly all students knew the two main modes of HIV transmission--intravenous drug use and sexual intercourse. Students who had been taught about HIV and AIDS in school gave correct answers to questions about the virus more often than those who had not received instruction. Students who knew more about HIV transmission were less likely to report having had two or more sexual partners and more likely to report consistent condom use.  相似文献   

17.
通州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通州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2237名大、中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大中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均达到86%以上;有25.2%的中学生及36.7%的大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对艾滋病感染者大中学生选择同情和关怀的居首位,占70%左右;39.5%的中学生及38.4%的大学生认为对艾滋病感染者应严格隔离。2.6%的中学生和8.3%的大学生自我报告有过性行为,性行为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结论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策略,使大中学生对艾滋病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AIDS epidemic has spread to rural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ervative rural communitie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having children with HIV entering school. School nurses, as the only health care providers in the schools, are in a strong position to facilitate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HIV and to provide AIDS education to students, faculty, and parents. School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bout AIDS and people with AIDS influenc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on activities and care of HIV-infected childre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demographic, practice, and cultural variables and rural school nurses' attitudes about AIDS and homosexuality. Sixty-nine school nurses responded to a mailed questionnaire a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of rural nurses. Results indicate attitudes about homosexuality were related to nurses' homosexual knowledge and religious beliefs while attitudes about AIDS were related to nurses' willingness to care for people with AIDS and feeling prepared to do so.(J Sch Health. 1997;67(8):341–347)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阜阳市农村地区小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情况,探讨农村小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在阜阳市3所农村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中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小学生300名,小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23.22%。69.3%的学生认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应该救助。小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64.79%)、老师(49.44%)、学校宣传栏(38.95%)等。61.80%认为学校向学生讲授艾滋病知识很有必要、58.80%愿意进一步获得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结论应开展针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综合性系统性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