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联合治疗颈淋巴结结核伴寒性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2012年在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64例颈淋巴结结核伴寒性脓肿患者.将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单纯西药治疗组(简称“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4HRZE/8HR抗结核治疗,局部创面采用外科清创后异烟肼(50 mg/ml)溶液冲洗,再用油纱条填塞;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简称“中西药治疗组”)32例,给予4HRZE/8HR±结核灵抗结核治疗,局部创面采用外科清创后异烟肼(50 mg/ml)溶液冲洗加含有自制中药丹药(主要成分为煅石膏、黄丹、血竭、冰片等)油纱条填塞.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愈率、复发率.采用STATA 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单纯西药治疗组治愈率53.13%(17/32);中西药治疗组治愈率81.25%(26/32),中西药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P<0.05).单纯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为35.29%(6/17),中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为7.69%(2/26),中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P<0.05).结论 采用结核灵、自制中药丹药及一线抗结核药物等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颈淋巴结结核伴寒性脓肿的临床治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Rv1656重组蛋白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痰涂片、痰培养及3个商品化的结核杆菌抗体试剂盒为对照,应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42例结核病患者和54例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尿液中抗Rv1656抗体水平;绘制抗Rv1656抗体检测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其诊断结核病的临界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结核病组患者尿液抗Rv1656抗体为(39517.2±11802.7pg/ml),非结核呼吸病组为(11416.3±114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2,P<0.01);痰菌阴性结核病患者尿液中抗Rv1656抗体为(47011.4±1529.9pg/ml),痰菌阳性结核患者为(15535.7±162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P<0.05)。尿Rv1656抗体诊断结核的灵敏度为42.8%,上海奥普血清结核抗体试剂盒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7,P<0.01)。尿Rv1656抗体诊断结核的特异性为83.3%,上海奥普血清结核抗体试剂盒为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5,P<0.01)。结论结核分枝杆菌Rv1656重组蛋白具有抗原特异性可作为尿液结核抗体检测的组合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3.
结核分枝杆菌IFN-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技术,初步评价其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以早期分泌抗原靶6kDa蛋白(ESAT-6)抗原为主的重组蛋白库、多肽库为抗原,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Elispot检测技术(简称Elispot);应用该技术对32例肺结核病患者、205例健康对照者和18例肺部其他疾病对照的外周血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进行检测;结核病人和部分健康对照同时采用全血干扰素试剂(Quantiferon-TB-Gold,QFT-G)进行平行检测。结果采用Elispot检测,结核患者的阳性率最高(75.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7.3%)和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1.1%),结核患者反应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采用QFT-G在结核病人中的IFN-γ应答阳性率为78.1%,与Elispot检测结果进行配对比较无显著性差别(χ2=1.6,P>0.05)。 结论建立了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该技术在诊断结核菌感染的初步应用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数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侧方淋巴结清扫在国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运用M e t 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5-01/2015-09公开发表的有关侧方淋巴结清扫在低位直肠癌中应用的11篇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侧方清扫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未清扫组,合并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 i ff e r e n c e,W M D)为47.79 m i 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侧方清扫组手术失血量高于未清扫组,合并加权均数差为27.84 m 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侧方淋巴结清扫组5年生存率高于未清扫组(59.8%vs 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2).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三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清扫组(81.6%vs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清扫组(8.4%vs 1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Ⅰ期及ⅡA期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对于局部复发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Ⅰ期=0.96,PⅡA期=0.05).Ⅲ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清扫组(14.5%vs 22.1%),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尤其是Ⅲ期低位直肠癌),改善患者预后,但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老年右半结肠癌患者行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与逆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87例老年右半结肠癌患者中43例行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的患者为观察组,另外44例行逆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平均时间、平均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肝转移率、3年累积生存率及出院后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手术平均时间、平均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肝转移[6例(13.95%)]明显少于对照组[14例(31.82%)](P<0.05),但两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差异(P>0.05);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观察组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9.07%,34/43 vs 54.55%,24/44;Log-rankχ~2=4.596,P=0.032);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两组术后2年死亡病例发现,年龄≥75岁、肝转移及并发症是两组出院后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右半结肠癌患者采用顺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治疗的效果会更好,手术安全可行,可以有效地降低肝转移的发生,延长了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获得纯化的MTB早期分泌抗原ESAT-6,并对其抗原性及在MTB特异性细胞免疫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MTB ESAT-6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法分析ESAT-6与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性.以纯化ESAT-6为抗原,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肺结核患者、健康医务工作者、自然村居民外周血γ-干扰素的应答水平,同时与用于隐性结核感染及结核病诊断的QFT-G检测法进行平行比较,对其在MTB感染细胞免疫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表达和纯化了 ESAT-6重组蛋白,所表达的蛋白能被特异性抗ESAT-6抗体识别,同时与肺结核外周血单核细胞反应,刺激后者产生γ-干扰素.Elispot技术检测肺结核患者、健康医务工作者、自然村居民的阳性率分别为36/49(73.5%)、11/62(17.7%)、17/194(8.8%),同时用QFT-G法对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医务工作者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8/49(77.6%)、14/58(24.1%),两种检测方法比较敏感度(73.5%,77.6%;χ2=0.381,P>0.05)和特异度(82.3%,75.9%;χ2=0.4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可成功地表达和纯化MTB ESAT-6重组蛋白,以ESAT-6为抗原建立的Elispot外周血IFN-γ检测技术与QFT-G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当,可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对颈部淋巴结结核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胸科医院收治住院进行标准化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6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初治患者。收集患者MRI资料进行临床分型,根据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组119例和疗效欠佳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分型和MRI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16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中结节增生型20例(12.50%),结节坏死型79例(49.38%),淋巴结周围炎型46例(28.75%),周围脓肿型15例(9.37%)。疗效良好组中结节增生型、结节坏死型、淋巴结周围炎型、周围脓肿型例数(构成比)分别为19(15.97%)、67(56.30%)、30(25.21%)、3(2.52%),而疗效欠佳组中对应各分型例数(构成比)分别为1(2.44%)、12(29.27%)、16(39.02%)、12(29.2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72,P<0.01);疗效良好组病变未突破包膜者占72.27%(8...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结核抗体检测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结核科住院的49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和158例非结核呼吸道疾病患者(对照组),均为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痰细菌病原学检测或诊断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等资料临床确诊后进行血清学诊断。分析血清MTB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ipoarabinomannan,LAM),以及相对分子质量16000(以下采用“16kD”表示)和相对分子质量38000(以下采用“38kD”表示)的蛋白抗体的检测资料,以及单独及联合检测不同结核抗原(LAM、38kD和16kD)的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结核抗体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效能。结果 495例观察组患者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68.7%(340/495)]明显高于158例对照组患者[34.8%(55/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7.50,P<0.01);菌阴肺结核患者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64.0%(210/328)]明显低于菌阳肺结核患者[77.8%(13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83,P<0.01)。观察组340例结核抗体阳性患者中,LAM、38kD、IgG抗体联合检测同时均阳性的患者最多[61.8%(210/340)];对照组55例结核抗体阳性患者中,单一IgG抗体阳性最高[67.3%(37/55)]。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血清结核抗体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约登指数分别为68.7%(340/495)、65.2%(103/158)、86.1%(340/395)和39.9%(103/258)、67.8%(443/653)、0.34。 结论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敏感度,对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的检测阳性率高于菌阴肺结核,LAM、38kD和IgG联合检测可提高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硬化(CAS)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829例患者,其中CHD患者589例(观察组),非CHD患者2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中合并心肌梗死252例(A组),无合并心肌梗死337例(B组)。所有患者实施超声扫描,对比颈动脉影像学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内中膜厚度(IMT)增厚(332/56.37%)、斑块(277/47.03%)、IMT、斑块厚度、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χ2=7.923,P<0.01;χ2=18.832,P<0.01;t=10.332,P<0.01;t=13.221,P<0.01;t=17.394;P<0.01);观察组以软斑(376/66.67%)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6/35.29%)、硬斑(9/52.94%)为主,扁平斑、硬斑、软斑斑块分布比例对比差异显著(χ2=9.348,P<0.01;χ2=14.554,P<0.01;χ2=20.324,P<0.01);观察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t=13.332,P<0.01;t=26.439,P<0.01);A组患者IMT增厚(66/26.19%)低于B组,斑块(192/76.19%)高于B组(χ2=12.548,P<0.01;χ2=12.437,P<0.01)。结论应用超声诊断老年CHD患者颈动脉硬化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利于判别冠心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波辅助治疗淋巴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3年3月淋巴结结核患者155例,结节型54例,浸润型101例,随机分为微波组和非微波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抗结核方案,3HRZE/6HR,微波组再加用微波局部照射治疗,每次照射15 min,每日2次,治疗4周。结果早期淋巴结结核患者加用微波局部照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肿块减小速度增快,病程缩短,较少转为脓肿型、溃疡型淋巴结结核,微波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微波组,其中结节型微波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非微波组(P=0.033),浸润型微波组治疗效果也显著优于非微波组(P=0.024)。结论加用微波治疗结节型溃疡型淋巴结结核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颈淋巴结结核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的外科治疗途径。方法采用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122例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并对脓肿、窦道,肿大淋巴结大小、个数、发生部位、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22例颈淋巴结结核全部治愈,随访1~7年无复发。广泛性、顺行性感染、慢性迁延性是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的特征。结论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混合型颈淋巴结结核的理想术式,具有治疗时间短、疗效确切、切口隐蔽、无功能障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杨磊  张金贵  金锋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12):1271-1274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 技术在淋巴结结核治疗中的应用经验及疗效。方法 搜集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VSD治疗54例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31例。术前进行标准化抗结核药物治疗4~6周,采用颈部CT增强扫描精准评估脓腔位置、范围及周围淋巴结病变情况,然后手术彻底清除脓肿、窦道,同时进一步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并行VSD治疗[负压值为-125~-450mm Hg(1mm Hg=0.133kPa),持续负压吸引1~2周,每7天更换1次敷料];再通过评估创面肉芽生长情况进行二期缝合或转移皮瓣修复缝合;上述治疗结束后继续规范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并电话或门诊随访6~12个月。统计创面愈合时间、复发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54例患者均为一次性治愈,创面愈合时间为7~15d,住院治疗时间最短者7d,最长者22d,平均住院时间(11.23±7.62)d。患者均在化疗疗程结束后停药,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应用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彻底病灶清除并区域淋巴结清扫+VSD治疗+二期缝合术治疗淋巴结结核,对于创面愈合、避免或减少复发、缩短住院时间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科病灶清除术治疗巨大脓肿型颈淋巴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巨大脓肿型颈淋巴结核的患者,采用一次性脓肿病灶清除术治疗。结果 38例均临床治愈。其中32例一期缝合者:Ⅰ期愈合30例,Ⅱ期愈合2例;创口敞开6例,25d~45d创口愈合。术后按2HRZE/10HRE方案规范抗结核治疗。随访0.5~1.5年,原手术部位无复发。结论病灶清除术治疗巨大脓肿型颈淋巴结核有重要价值,与分期手术有同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肺结核病的复发情况,确定复发病例中内源性复燃和外源性再感染的比例。方法对北京各区县随机收取的4694例肺结核病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从中筛选出治疗痊愈后,间断6个月以上再次入院确定为复发的病例。对复发病例进行背景资料分析,分析和复发有关的风险因素;并且对复发病例临床分离株应用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复发形式。结果从4694例肺结核病临床病例中发现265例复发病例,复发率为67%;在复发风险上30~59岁年龄段和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80,95%CI:1.406~2.255,P<005);复治患者和初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32,95%CI:1.010~1.054,P<005)。配对的复发病例中64%(37/58)为内源性复发,36%(21/58)为外源性再感染。结论在北京地区30~59岁年龄段人群、初始入院为复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肺结核病复发;复发病例主要为内源性复燃,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外源性再感染和近期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征象特点。方法 搜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66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CT表现资料。其中,男28例(42.4%),女38例(57.6%),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1.7±12.9)岁。对66例患者的发病部位、CT分型及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多发者65例(98.5%),单发者1例(1.5%);双侧发病39例(59.1%),单侧发病27例(40.9%)。淋巴结分布于多个分区者59例(89.4%),分布于单个分区者7例(10.6%);淋巴结常见的分布区域依次为,Ⅱb区35例(53.0%),Ⅰa区30例(45.5%),Ⅰb区30例(45.5%),Ⅳb区26例(39.4%),Ⅱa区23例(34.8%),Ⅲ区22例(33.3%),Ⅳa区18例(27.3%)。淋巴结CT分型及征象为:均匀强化型(Ⅰ型)49例(74.2%),表现为结核结节及肉芽肿形成;包膜强化型(Ⅱ型)24例(36.4%),表现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包膜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边缘强化型(Ⅲ型)34例(51.5%),表现为淋巴结包膜坏死,有分隔,边缘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不均匀强化型(或融合型;Ⅳ型)44例(66.7%),其中并发窦道形成8例(12.1%),表现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侵犯周围组织,不均匀边缘强化,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可见窦道。60例(90.9%)患者主发病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组织侵犯。结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具有多分区、多分型、多种CT征象显现同时存在的特点,CT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形态和反映病理学改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河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短程督导化疗后肺结核复发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追踪河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治疗管理的涂阳肺结核病人,了解细菌学复发情况。结果 随访观察的涂阳肺结核患者经河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短程督导化疗方案治愈后复发率为3.12%;治疗后2、3个月及以后痰菌阴转的患者复发率分别是2.1%、4.2%和8.8%(P<0.01);初、复治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4%、4.7%(P<0.01);不同年龄别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职业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肺部空洞型病灶、家庭经济贫困及痰菌阴转时间是复发的危险因素,遵守医嘱规则服药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河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病人短程督导化疗后复发率与痰菌阴转时间高度相关,治愈后1年内复发率最高,完成疗程应随访观察1年。家庭经济贫困以及老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是复发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随访对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住院肺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参加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15省21家医疗机构360187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结核病灶累及部位等信息,比较分析肺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结果 360187例肺结核患者中,男238910例(66.33%),女121277(33.67%),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 [M(Q1,Q3)]为47(28,62)岁;42987例(11.93%)并发肺外结核,并发率依次为结核性脑膜炎[2.72%(9809例)]、颈部淋巴结结核[1.93%(6966例)]、结核性腹膜炎[1.59%(5733例)]、结核性心包炎[0.94% (3399例)]、肠结核[0.94%(3380例)]等。男性肺结核患者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多浆膜炎、腰椎结核、胸椎结核、胸壁结核的并发率分别为2.44%(5829例)、1.44%(3429例)、1.41%(3376例)、0.90%(2138例)、0.75%(1791例)、0.67%(1604例)、0.64%(1522例)、0.60%(1438例),均明显低于女性[分别为3.28% (3980例)、2.92% (3537例)、1.94% (2357例)、1.04% (1261例)、0.90% (1093例)、0.79% (960例)、0.76% (924例)、0.66% (805例)](χ 2=215.235,930.541,144.480,18.061,23.272,16.442,18.585,4.976;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1~岁组至≥65岁组)肺结核患者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多浆膜炎、腰椎结核、胸椎结核、胸壁结核、咽喉结核的并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3870.549,2939.502,1830.620,673.372,115.428,319.078,52.512,19.308,439.177,136.619;P值均<0.05)。除胸椎结核的并发率未呈现出随年龄变化的趋势($\chi^{2}_{趋势}$=0.814, P=0.367),结核性心包炎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chi^{2}_{趋势}$=62.087,P<0.001)外,其他肺外结核的发生率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OR(95%CI)=1.325(1.297~1.353)];其他各年龄组风险均高于≥65岁年龄组[1~岁组、15~岁组、25~岁组、35~岁组、45~岁组、55~岁组的OR(95%CI)值分别为:4.995(4.655~5.360)、2.481(2.397~2.568)、2.053(1.982~2.126)、1.683(1.619~1.749)、1.276(1.228~1.326)、1.109(1.067~1.153)];在控制了性别的影响后,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OR(95%CI)=0.817(0.812~0.821)]。结论 肺结核患者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心包炎和肠结核等多种肺外结核;且并发肺外结核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并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