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上下楼梯时的足底压力和表面肌电参数,为动力式助行器足部结构设计、动力元件选型和安装位置分布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招募10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楼梯行走,利用运动捕捉系统、足底压力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采集足底压力的峰值压强、压力中心轨迹(COP轨迹)和各块下肢肌肉的肌电参数。结果与平地行走相比,楼梯行走时站立相时间占整个步态周期的百分比增大;上楼时前足部分峰值压强增大,下楼时足趾区域的峰值压强减小;楼梯行走时,股直肌、股二头肌、内外侧腓肠肌对人体稳定性起主要作用。结论在设计动力式助行器足部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选择动力式助行器动力元件的安装位置和型号时应考虑主要肌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和关节角度评估脑瘫儿童手术后运动功能。方法 采集16名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直线行走时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外侧sEMG和髋、膝、踝关节角度,计算各步态时期sEMG均方根、积分肌电值和关节角度均值,进行肌力肌张力评估。结果 手术后,患儿下肢肌肉肌张力均显著降低(P<0.05),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在摆动阶段肌力减小。胫骨前肌在摆动中末期肌力增大(P<0.05)。髋、膝关节屈曲角降低(P<0.05)。踝关节背屈角增大(P<0.05),内翻角减小(P<0.05)。结论 治疗后患者蹲伏步态和马蹄内翻足均得到改善,运动功能得到提升。sEMG结合关节角度分析可对患者肌肉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背景:肌肉的生物电活动是人体的能动部分,可反映人体运动的功能。 目的:观察和分析正常青年人在自然步态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 方法:采用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 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仪对30例正常青年人在平地自然行走时,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进行测试,分析在正常步态中受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规律。 结果与结论:正常青年人平地自然步行中,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随步态周期呈活动与静止周期性变化,左右侧同名肌肉交替活动;平均肌电振幅、平均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最大的是腓肠肌内侧,其余由大到小依次是胫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右左腿分布规律一致;右侧腓肠肌内侧平均肌电振幅、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均明显低于左侧(P < 0.05);受试肌的时域、频域值波动在一定范围。提示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中下肢肌群肌电活动呈节律性和右左侧交替活动;在受试肌中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最强;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存在着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的轻度差别;下肢肌肌电活动的时域、频域值在一定范围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长期太极拳练习者进行搂膝拗步和正常行走时下肢膝、踝关节肌群预激活与共收缩的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特征,探讨太极预防跌倒的神经肌肉控制策略。方法 采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测力板和Noraxon表面肌电图系统同步采集搂膝拗步和正常行走时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外侧腓肠肌的sEMG信号和体位信息。通过股直肌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外侧腓肠肌两对肌肉的积分肌电分别计算膝、踝关节预激活和共收缩。结果 与正常行走相比,搂膝拗步在4个阶段的平均用时显著增加;搂膝拗步在4个阶段内时间百分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搂膝拗步膝关节共收缩水平和预激活水平降低,踝关节共收缩水平和预激活水平升高。结论 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可能使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激活水平提高,增强肌肉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帮助稳定关节。研究结果为神经肌肉控制障碍疾病的康复评估和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背景:步态分析在人体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功能、疗效与残疾评定中是重要的评价手段,其中肌肉活动是影响步行动力的基础因素。 目的:分析人体自然行走过程中下肢前后肌群的表面肌电变化,分析对应于步态周期不同时相前后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和机制。 方法:采用德国zebris FDM 步态分析系统(6 m)配套的同步肌电仪采集7例健康人正常步态过程中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消噪和归一化,得到完整步态周期不同时相对应的表面肌电信号图,观察其峰值变化。采用芬兰ME6000肌电仪测试15 m自由行走人体左右侧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提取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 结果与结论: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在一个完整步态周期中呈特征性变化,即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的峰值发生在后跟着地处,而腓肠肌外侧其峰值发生在中后支撑相处。进一步分析发现,人体在自由行走时其下肢肌肉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不同肌肉其差异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太极拳转体与弓步动作中下肢关节活动顺序性、肌肉力表现和肌肉激活程度的差异,揭示太极拳转体动作的特征。 方法 募集 20 名练习时长超过 3 年的健康太极拳练习者,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表面肌电同步采集转体与弓步两种动作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激活信息,并通过 OpenSim 仿真软件获取下肢肌力。结果 与弓步相比,转体动作髋、踝关节外旋幅度显著增大;膝关节外展和外旋力矩显著增大,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内外侧腓肠肌峰值肌力显著增强,股二头肌、内外侧腓肠肌峰值肌力时刻显著提前,而股内外侧肌和胫骨前肌峰值肌力显著减小,胫骨前肌肌力最早达到峰值;股二头肌、股内外侧肌和内侧腓肠肌的平均激活水平和激活时间显著增加。 结论 太极拳转体动作由踝、髋关节依次转动组成,肌肉力表现的独特性在于重心两次转移致使支撑腿内外侧肌力曲线呈双峰型,因为全足着地延迟方式引发了腓肠肌与股四头肌激活顺序和肌肉平均激活水平改变。研究结果提示全足着地延迟方式具有调节肌肉激活顺序的作用,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尚未见到系统研究踝足矫形器对下肢肌肉影响的文献。 目的:提取正常人穿戴固定踝足矫形器时的下肢肌电信号,分析固定踝足矫形器对下肢肌肉疲劳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参加试验,每名受试者分别进行3组试验:①第1组,在不穿戴任何矫形器的情况下以自然步态行走。②第2组,受试者穿戴平跟踝足矫形器以自然步态行走(此时矫形器踝部包裹超过踝中心1 cm,记1.0 cm),穿戴同一矫形器但在踝部去掉1.0 cm、踝部塑料边缘刚好通过踝中心时采集(记     0 cm),在踝部再去掉1.0 cm后以自然步态行走(记-1.0 cm)。③第3组,受试者穿戴1.5 cm正常跟高踝足矫形器以自然步态行走,穿戴同一矫形器,但跟高分别改为1.0,2.0 cm后以自然步态行走。行走中采用肌电采集仪检测受试者下肢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 结果与结论:①正常不穿戴任何矫形器时,4块肌肉的肌电信号是最弱的。②对于任何一块肌肉,正常不穿戴矫形器时所对应肌电值比穿戴不同硬度矫形器时所对应的肌电值要小。③对于股二头肌,正常不穿戴矫形器时所对应的积分肌电值与穿戴正常跟高矫形器时所对应的值很接近,同时这两个值要比穿戴不正常跟高矫形器时所对应的积分肌电值小。表明固定塑料踝足矫形器会引起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疲劳,当固定塑料踝足矫形器的跟高不合适时会进一步增加股二头肌的疲劳程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分析脑瘫儿童下肢肌电信号复杂度特性和行走过程中踝关节跖屈角度和背伸角度大小特性,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措施。选择2014年6~7月间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的脑瘫儿童25例,患者下肢均异常,患者及家长自愿完成实验。25例脑瘫儿童年龄2~8岁,平均(5.44±1.85)岁,平均身高(108.44±13.39)cm,平均体质量(18.24±5.46)kg。受试者沿着5 m步态平台以自己最为舒适的步速行走,采用美国BIOPAC公司的MP150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获得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采用加速度传感器记录踝关节角度参数,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系统记录患儿足底压力参数,并在测试前由专业医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行走过程中脑瘫患儿下肢严重侧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平均样本熵分别为1.78和1.76,而较轻侧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平均样本熵分别为1.45和1.39,表明严重侧肌肉参加运动的运动单元数量比较轻侧有所增加。严重侧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运动的角度峰值平均值分别为49.89°和-5.29°,而较轻侧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运动的角度峰值平均值分别为54.28°和-8.20°,表明严重侧比较轻侧踝关节角度小。脑瘫患儿足底压力分布不均匀,足弓部位压力分布最大,并且足跟触地初期、足前部触地期、整足支撑期和足前部蹬离期时间依次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Anybody仿真:使用数学建模技术模拟人体肌肉骨骼在不同载荷中的情况,计算各块肌肉和关节的受力、变形、肌腱的弹性能、拮抗肌肉运动和其他对于工作中的人体有用的特性,以计量方式计算出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兼与人机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分析,为人体运动建模、人机工程学产品性能改进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提供平台。 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开平方,把振幅值平均然后开方,最原始的是针对正弦波推导出来的,但实际上对所有的波形都适用,均方根值(RMS)也称作为效值,表示在一段周期内,参加肌肉活动的肌肉瞬间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是一定时间内肌电位值平方和的平方根。 背景:Anybody肌肉骨骼建模系统,使用数学建模技术模拟人体骨骼、肌肉和环境的关系,可对人体的逆向动力学进行研究,得出下肢三关节最大肌肉力等指标。 目的:研究24名不同体质量指数男大学生在坐瑞士球一个动作周期的下肢肌肉力值,及受试者在坐瑞士球与平凳的均方根肌电平均值对比情况。 方法:将24名男大学生按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用BTS三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 三维测力台、BT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同步记录动力学和肌电参数,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比较不同组间肌力和肌电参数差异,用定量差异分析法对比均值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肌肉力量方面,由坐到站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股直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腘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股方肌与耻骨肌的两组肌肉力差异极其显著(P < 0.01,QD≥0.80);超重组与肥胖组肌肉力相比,股方肌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0.47≤QD<0.80),由站到坐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缝匠肌、拇长伸肌、腓肠肌肌肉力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②均方根肌电值方面,坐平凳状态下,由坐到站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由站到坐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股直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坐瑞士球状态下,由坐到站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由站到坐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腓肠肌、右竖脊肌肌电值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提示:①各组由坐到站过程中主导发力肌肉是臀中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长头、股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由站到坐过程中下肢臀中肌、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长头、腓肠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主导发力;②与坐平凳相比,受试者在坐瑞士球时胫骨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均方根肌电值高。ORCID: 0000-0003-0520-5606(庞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对其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本院8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法将其分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42例组联合中药熏洗辅助治疗.8 w后,对比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下肢表面肌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中D区、E区分值均升高,但研究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内收肌、腓肠肌、腘绳肌分值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主动状态下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胫骨前肌iEMG均升高,被动状态下腓肠肌iEMG、胫骨前肌iEMG均降低,但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辅助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增强下肢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肌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肌肉功能。 方法:应用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对25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平常自然步态下进行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在肌电图测试前,对患者双膝关节功能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置换侧平均分91.44,其优良率达100%;未置换侧平均分54.52。置换侧在疼痛、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肌电振幅值及肌电积分值显著大于未置换侧(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平均频率、中位频率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的下肢肌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水平,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要特别重视患者的肌肉锻炼。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常人和患者的足底压力特征,有关体力劳动农民工足底压力特征的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测试经常性体力劳动农民工的足底压力。 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检测30名经常性参与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和30名大学生自然行走过程中的动态足底压力。 结果与结论:农民工组右足第一趾与第二、三跖骨区域的峰值压强显著高于大学生组(P < 0.01),两组足弓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行走过程中农民工组足落地偏角及左右足的内翻人数显著高于大学生组(P < 0.01)。说明经常性参与体力劳作对农民工的足底压力分布有明显影响,表现在足底压力前移,足内翻程度加强,行走过程中足的外偏角度增大,造成下肢伤害的可能性增高。 关键词:农民工;体力劳动;足底压力;健康;大学生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1.0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有规律的运动对大学生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采用Wingate功率自行车测试比较常运动和久坐大学生的无氧做功能力,并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下肢主要肌群无氧疲劳特征。方法募集38名男大学生,分为常运动和久坐大学生两组,每组各19名。常运动组的质控标准是每周每次运动超过30min、每周运动次数≥4次;0~3次则为久坐组。采用日本COMBI公司PowerMax Ⅶ功率自行车进行Wingate无氧功率测试,比较两组学生最大功率输出(peak power output,PP)、平均功率(mean power output,MP)和无氧疲劳指数(anaerobic fatigue index,AFI)的差异。同时采集了Wingate运动过程中下肢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自主构建的非线性小波对表面肌电信号的强度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进行分析,检测肌肉纤维的募集与肌肉无氧疲劳状况。结果常运动大学生功率自行车PP和MP显著高于久坐大学生(P0.05),AFI明显小于久坐大学生。肌电信号MPF随着疲劳的产生而持续下降,常运动组的下降趋势比久坐组显著。肌电信号的强度两组也呈现不同的趋势。结论常运动组大学生的无氧运动能力显著高于久坐组。无氧运动能力与快肌纤维密切相关,结合功率输出和肌电信号分析,大学生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对于增加快肌纤维的比例和面积,并进一步增加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longed vibration of the rectus femoris decreases maximal voluntary knee extension performance in the ipsilateral leg. In the present study, measurements of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knee extension contractions with the ipsilateral (right) leg and the contralateral (left) leg were made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vibration treatment.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maximal force and maximum rate of force generation occurred in both the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legs following 30 minutes of continuous vibration at both 30 Hz and 120 Hz, with 30 Hz causing the greatest ipsilateral effects. However, although the level of neural activation (iEMG) of the vibrated muscle (right rectus femoris) was reduced following 30 Hz vibration (P=0.026),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ing in a synergistic muscle (right vastus lateralis) or in either contralateral muscle. It was concluded that muscle vibration may act through spinal reflex pathways to influence the homonymous motoneuron pool. The effects on contralateral force but not specific muscle iEMG suggest an effect on heteronymous motoneuron pools or an effect acting on central descending drive to contralateral muscles.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an immobilised limb.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人在手部不同负重分布条件下跨越障碍物时导致跌倒风险性增加的因素,并探讨预防老年人在负重跨障时跌倒的步态策略。方法 12名老年人和12名青年人(对照组)以日常行走步速在不同负重分布方式下进行跨越障碍物和无障碍物行走任务,采集股外侧肌、股直肌和股内侧肌双侧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平均肌电值分析对比,同时记录受试者跨越障碍时触碰障碍物的情况。结果年龄、负重及跨障因素均对老年人下肢肌肉的活动水平产生显著影响。1 152次跨障试验中共发生9次触障事件。另外,老年人和青年人在完成负重和跨障任务时右股内侧肌的肌肉贡献量最大。结论老年人在负重物均匀分布下利用腿部优势侧率先跨障的情况下跌倒的风险性最低。研究结果为系统评估老年人跌倒风险提供参考,对老年人针对性下肢运动锻炼或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about hurdle athletes are mainly obtained through video analysis and DLT algorithm. However, the gait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 characteristics during normal walking are little reported.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the gait and lower limb sEMG signals relative to gait period in hurdle athletes. METHODS: Eight male professional hurdlers were selected to perform gait and lower limb sEMG tests on the trail, and the differences in gait and sEMG signals were analyzed b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gait parameters of hurdl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cept step length). In the total gait cycle, along with the gait changing, the right and left side muscles of the same name moved alternately. The median frequency and average power frequency of the tapping leg in the lower limb muscle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winging leg (except biceps femoris, tibialis anterior and lateral gastrocnemius), but the mean EMG and EMG integral values of the tapping leg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swinging leg. At the stand phase, the median frequency and average power frequency of the tapping leg in the lower limb muscle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winging leg (except tibialis anterior), but the mean EMG and EMG integral values of the tapping leg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swinging leg (except soleus). At the swing phase, the median frequency and average power frequency of the tapping leg in the lower limb muscle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winging leg (except tibialis anterior and lateral gastrocnemius), but the mean EMG and EMG integral values of the tapping leg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swinging leg (except soleus). To conclude,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nd time domain of the lower limb muscles between tapping and swinging legs. Additionally, the muscle strength of the tapping leg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swinging leg. © 2017,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不同。然而,在运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所进行的运动疗法存在理解和力度控制偏差,导致自主参与程度不合理,使实际的运动治疗方式与最初设想的不同。本研究以青年人为研究对象,旨在确立一种客观判断主动和被动运动差异的特征性指标,用以分析和评价青年患者的运动方式,进而矫正因自主参与程度不同导致的运动方式偏差。方法实验选取24名20~30周岁的健康青年人作为受试者(男、女各12人),实验内容为在脚踏车上先后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运动速度为30 r/min,持续时间3 min。运动过程中,利用肌电测量系统记录受试者腓肠肌肌电信号、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记录足底压力大小。结果不同运动方式下,腓肠肌肌电信号峰-峰值、积分肌电值和足底压力AD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分界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腓肠肌肌电信号方差值和足底压力最大值分界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结论不同运动方式下,肌电信号峰-峰值、积分肌电值、方差值和足底压力AD值、最大值分界明显,很可能可以作为判别青年人下肢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客观指标,用以评价受试者自主参与运动治疗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