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5-10期间择期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9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重(80±12)kg。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n=31)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组(回输组,n=28)。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心肺转流(CPB)开始前、CPB结束前、术后1 h、24 h、48 h测定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异体输血情况和术后48 h引流量。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回输组PRP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1269±197)ml,PRP容量(753±78)ml,PRP分离时间(35±9)min,分离血小板数量占全身总数的(22±3)%。与传统组比较,回输组血红蛋白水平CPB开始前明显降低[(131.0±15.0)g/L vs(101.0±10.0)g/L,P0.05],血小板计数在CPB结束前明显减少[(115.0±51.0)×10~9/L vs(83.0±23.0)×10~9/L,P0.05],在术后1 h、24 h、48 h明显增加[(103.0±25.0)×10~9/L vs(151.0±27.0)×10~9/L、(105.0±25.0)×10~9/L vs(147.0±39.0)×10~9/L、(101.0±26.0)×10~9/L vs(149.0±35.0)×10~9/L,P均0.05],PT和APTT在术后1 h、24h明显缩短[(17.6±2.1)s vs(14.1±1.1)s、(17.6±2.7)s vs(13.5±0.8)s,P均0.05]。回输组术中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和术后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及术后48 h引流量显著少于传统组(P0.05)。与传统组比较,回输组术后急性肺损伤明显减少(32.1%vs19.4%,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69.1±5.9)h vs(43.1±1.5)h、(8.1±2.8)d vs(5.3±1.1)d,P0.05]。结论: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能显著减少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具有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对髋翻修患者围术期输血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术中给予TXA的同时进行自体血回收,另外30例术中只进行自体血回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自体血回输量、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术前、术中、术后采集病人血样检查主要血液指标以及血栓弹力曲线。采血时间点分别有术前(T0)、术中1 h(T1)、术后完成即刻(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自体血回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TXA组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XA组术中及术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曲线(TEG)参数中,TXA组T2、T3时刻的活化凝血时间(ACT)显著低于对照组,切角(Angle)、血栓最大弹力度(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XA用于髋关节翻修术,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失血及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在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相关疾病患者输血指导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凝血功能指导输血治疗的35例心脏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并纳入对照组,采集同时期内采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治疗的35例心脏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并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及不同时点引流量。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NYHA、ASA及手术类型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及红细胞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两组血清PT、APTT表达下降,血清PLT、FIB表达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PT、APTT表达较低,PLT、FIB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 h、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指导心脏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体外循环下凝血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确诊为先心病的维吾尔族、汉族患儿各75例。于术前、出室、术后24 h 3个时间点分别采血,观察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的变化,以及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浓缩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等一般资料。结果维吾尔族、汉族小儿不同时间点PT、APTT、FIB、TT、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维吾尔族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32.12±12.23)ml比(89.25±12.15)ml,t=2.521,P=0.015],浓缩红细胞用量[(156.08±17.25)ml比(102.12±12.21)ml,t=1.285,P=0.020]、血浆用量[(180.15±15.13)ml比(110.28±20.25)ml,t=2.214,P=0.038]均大于汉族组小儿。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体外循环下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浓缩红细胞用量以及血浆用量维吾尔族小儿多于汉族小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回收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与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病人均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观察组采用自体血液回收进行输血,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比较两组术后库血用量、胸腔引流量、凝血功能及携氧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24h库血用量及胸腔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24±74.16)mL与(641.08±118.41)mL,(257.44±55.47)mL与(381.46±38.44)mL,P0.05];术后,两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先上升然后逐渐降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均先下降,然后逐渐上升,术后1周时,观察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24±1.14)s与(15.77±1.23)s,(29.95±3.16)与(32.27±2.88)s,(15.47±1.75)s与(18.30±1.7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PLT均高于对照组[(2.76±1.04)g/L与(1.91±0.89)g/L,(182.42±50.22)×109/L与(151.64±44.3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氧分压(PaO_2)均呈上升状态,然后逐渐降低,血氧饱和度(SaO_2)、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计数(RBC)及pH值均呈降低状态,然后逐渐上升,术后1周时,观察组PaO_2低于对照组[(13.32±1.77)kPa与(14.64±1.88)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O_2、Hct、HGB、RBC及pH值均高于对照组[(97.18±0.54)%与(96.55±0.61)%,(0.50±0.18)与(0.41±0.15),(137.25±21.06)g/L与(114.47±19.55)g/L,(4.57±0.66)×10~(12)/L与(3.98±0.52)×10~(12)/L,(7.32±0.04)与(7.2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收可及时将术中失血进行回收和回输,减少自体血液丢失,同时对病人凝血功能和携氧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有利于血液循环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及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行自体血回输的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自体血回输量、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术前、术毕、术后24h及术后7d凝血及携氧功能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酸碱度(pH)、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结果:156例患者平均回输浓缩红细胞(489±245)ml。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情况良好。2与术前比较,术毕及术后24hPLT、FIB明显下降(P0.01);而PT明显延长(P0.05或P0.01);术毕D-D有所升高(P0.05)。术毕及术后24h PaO_2明显升高(P0.01);术毕及术后24h RBC、HGB和Hct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1或P0.05)。结论: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对术中失血进行及时回收、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携氧能力影响较小,可有效维持血液循环,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收输注后对婴幼儿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全部回收处理,并于术后6小时内回输至患儿体内。对照组不使用血液回收机,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弃用。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15min、24h、第5天的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术前、术后15min、24h、72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术后24h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使用率、围术期红细胞使用量、术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使用率。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Hb、Hct、PLT、PT、INR、APTT、FIB、TT、D-D、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点两组患儿术后15minPT、INR、APTT、TT、D-D、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点PT、INR、APTT、FIB 、TT、D-D、FD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15min的Hb、Hc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术后第5天的Hb、Hct、PL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库血使用率与库血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引流量和PCC使用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在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指标与不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可明显减少异体血使用率和使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可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由自体血小板分离(APP)技术制备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 PRP)经历分离、存储以及回输后对主动脉手术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主动脉手术患者22例,ASAⅡ~Ⅳ级。收集其麻醉诱导后(T1)、血小板分离后(T2)、体外循环停机时(T3)、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T4)、a PRP回输后(T5)全血,以及自体血小板分离后(T1PRP)、回输前(T3PRP)a PRP。应用流式细胞术,采用CD61/PAC-1/CD62P三色法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率(PAC-1+CD62P-)和晚期活化率(PAC-1+CD62P+)。结果:与T1相比,T2点血小板早、晚期活化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P=1.000)。a PRP回输后(T5)血小板早、晚期活化率较T1有所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前(T3PRP)与刚分离后(T1PRP)a PRP相比,血小板早期活化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晚期活化率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与T1相比,T1PRP中血小板早、晚期活化率均有所增加,血小板早期活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晚期活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停机时全血(T3)相比,T3PRP中血小板早期活化率低于停机时全血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血小板晚期活化率远高于停机时全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a PRP分离后、回输时并不引起主动脉手术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但分离与存储时a PRP中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对血小板晚期活化程度的影响高于体外循环。活化的血小板回输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血小板分离存储的优化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常规检测评估给予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4例,按照抽签法分组,各32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出血情况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根据凝血筛选试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及Hb、PLT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比较两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不同时相成分用血情况及输血后、术后24h凝血功能指标、Hb、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及出血总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红细胞用量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输血后、术后24h APTT、PT、TT、FIB、Hb、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Hb、PLT常规检测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可有效纠正凝血功能,避免滥用血现象,有助于降低输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手术患者凝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BS)对机体凝血状态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大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自体输血组(BS组)和异体输血组(异体组)各20例,术中分别采用BS及输异体血,分别于术前、输血后1h及输血后24h测定血常规、APTT、PT、FIB及ACT;流式细胞仪测定输血后第1天、第5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值及NK细胞。结果输血后1h两组APTT、PT、ACT均延长,FIB和PLT计数均降低(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元显著性差异(P〉0.05)。异体输血组输血后第1天和第5天CD3^+、CD4^+、CD8^+、NK变化显著低于BS组(P〈0.01);BS前后上述指标元明显变化(P〉0.05)。结论.BS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相似,大量回输时应注意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BS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元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组4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46例。另同期选择于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设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等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浓度。结果随着子痫前期病情的进展,APTT、TT、PT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正常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TAT、GMP-140和VWF浓度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正常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的FI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呈高凝、血栓前状态,并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术中不同自体血回收方式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分为A、B两组,均为30例。A组为观察组,全部术野出血用自体血液回收机离心洗涤后于手术结束前回输体内。B组为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将肝素化后的术野出血直接吸回体外循环系统停机前回输体内,鱼精蛋白拮抗后机器余血打入输血袋,于手术结束前静脉回输。对两组患者麻醉前、体外循环中及术毕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指标的测定,记录停机后两组激活凝血时间(ACT)及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和输注异体血用量,并对以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及异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均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术毕观察组Hb和Hct值较体外循环中明显回升,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仍略低于术前。④两组术毕PLT、PT、APTT和TT均明显低于术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期间自体血回收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不明显,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6~2019-06收治的7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TAPP治疗;对照组采取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h、术后24 h与术前比较,两组PT和APTT显著下降,Fbg和D-D水平显著上升(P<0.05);术后0 h与术后24 h比较,两组PT、APTT、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 h两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D-D水平波动更大,术后上升更高,术后24 h下降更多(P<0.05)。结论TAP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均使腹股沟疝患者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TAPP可能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高凝状态,但因术后康复快,下床活动早,避免了血液瘀滞,并没有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故TAPP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韩兆帅  文明洪 《心脏杂志》2017,29(6):672-675
目的 探讨比伐芦定对女性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71例女性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n=39)和比伐芦定组(n=32)。分别于PCI术前、用药后5 min、术后即刻、停药后0.5、1和2 h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用药前、用药结束后6、24和72 h分别测定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24 h测定血小板计数(PLT)。30 d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术后出血并发症以及支架血栓事件。结果 比伐芦定用药后5 min、术后即刻ACT值显著大于肝素组(P<0.01);停药后30 min和术前,两组患者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1 h、2 h ACT比伐芦定组小于普通肝素组(P<0.01)。两组术后凝血4项及PLT,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访30 d,MACCE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出血总发生率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 Ⅱ-Ⅴ型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普通肝素相比,比伐芦定对女性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起效更快,半衰期短,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肝硬化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I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及FIB与代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能够发现早期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的结果分析,探讨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3例正常人和59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IB、PLT、MPV、PCT明显升高,APTT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T、PT、PDW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故凝血功能的检测对肾病综合征病情分析、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肿瘤病理类型、分期、淋巴结及血行转移的关系,为临床预测和判断肺癌患者病情进展和转移情况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9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分为鳞癌组(23例)、腺癌组(76例),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及血小板,及临床意义,并对比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类型及分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P<0.001)、INR(P<0.001)明显缩短,而FIB(P<0.001)、D-D(P<0.001)则明显升高;对观察组临床病理类型及分期患者分析发现,鳞癌比腺癌PT(P<0.001)、FIB(P=0.002)、APTT(P=0.028)、INR(P=0.043)水平升高;与Ⅰ-Ⅲ期患者相比,Ⅳ期患者PT(P<0.001)、FIB(P<0.001)、APTT(P<0.001)升高;与N0患者相比,N1-3患者PT(P<0.001)、FIB(P<0.001)、APTT(P<0.001)升高;有无肺/胸膜外转移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获益组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PT、INR、D-D缩短(P=0.007,P=0.036,P=0.034),TT延长(P=0.013)。进展组化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NSCLC患者凝血功能普遍存在异常,且与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肺鳞癌、分期为晚期以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对于临床获益组而言,化疗可以使PT、INR缩短,TT延长,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疑似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为急性VTE的普通住院患者752例,按是否确诊VTE分为VTE组103例,非VTE组649例。比较2组静脉血细胞指标红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