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将脑电信号处理后得到的一个量化参数,主要用于监测麻醉深度。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在BIS监测下调控麻醉深度能够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益处.而且BIS还可用于指导闭环靶控麻醉、监测脑缺血、预测心肺复苏的结局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临床监测控术的发展,脑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在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在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一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获取对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深度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分为A组(BIS监测组)和B组(常规组),每组均为40例,A组根据50≤BIS值≤60,调节丙泊酚用量;B组则根据临床体征调节.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BIS指导麻醉,可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8)28例,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颅内压(ICP)、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分析ICP和Pbt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结果(1)伤后24小时PbtO2≤5mmHg,ICP≥40mmHg无法降压者预后不良;(2)伤后ICP、PaO2、PaCO2明显影响患者PbtO2;(3)没有发生与插入监测电极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灵敏的脑组织氧合程度监测方法,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提示预后,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就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与麻醉药物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阿片类药物及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非麻醉药物对BIS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双额颞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颈动脉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阻断与开放时双额颞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10例.记录麻醉前(T1)、颈动脉阻断前5 min内(T2)、颈动脉阻断5 min内(T3)和开放后第一个5 min内(T4)四个时段的双侧BIS均值和平均动脉压及血流速度变化比值.结果 T1时双侧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例T2时BIS手术侧较对侧低,5例T3时较对侧低,并且5例较T2降低.T4手术侧与T2比升高,对侧无明显变化.有1例阻断开放时双侧BIS降至40以下,其中手术侧达28.6;术后随访MRI显示交界区出现多发小梗死灶.结论 全身麻醉下颈动脉阻断时,当血供代偿不足或出现范围较广的脑梗死时,BIS值明显降低,可以对脑缺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运用巴比妥盐治疗中,通常将暴发.抑制模式的脑电图(EEG)作为监测指标。双频指数(BIS)是脑电图的衍生物,并且考虑到了皮层电静止。本研究测定一定范围内的BIS是否可以预测一个特殊的暴发.抑制模式。方法前瞻性收入11例应用巴比妥盐治疗的TBI患者。每天记录1小时EEG,每5分钟从原始EEG上计算1分钟的暴发数量及抑制率[抑制率(SREBG):从EEG上得到的前60秒皮层电静止所占的百分率],并与BIS-XPTM监测仪上伴行的数据对比[BIS和抑制商(SRBIS)]。巴比妥盐昏迷的最佳水平定义为脑电图上每分钟有2—5个暴发发生。根据所得数据求出最佳水平的BIS预测值范围,对每一例数据都测定其精确度。结果SREEG和SRBIS一致性很高[组间相关系数0.94(95%可信区间:0.90—0.96)]。SREEG和BIS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在某些受试者中观察到显著不一致性。BIS值在6~15范围之间时预测精确度最高。结论应用巴比妥盐治疗的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BIS和SREEG有很高相关性。当BIS值〈6时巴比妥盐输注速率需要降低,而当BIS值〉15时,则需要升高。BIS和抑制图形的关系应该周期性地通过EEG模拟信号(BIS-XPTM所示)来校正。  相似文献   

8.
背景 麻醉深度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量化麻醉深度的监测手段,随着BIS监测的普及,其应用价值也不断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目的 就BIS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内容 术中BIS监测可以使麻醉医师以适合的麻醉深度为目标个体化按需给药,既有助于避免麻醉过浅导致术中知晓,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醉过深而造成的术后恢复延迟,这对于慢性肝病患者的麻醉尤其重要.术中BIS监测有助于通过避免麻醉过深加快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并可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对于围术期全脑缺血的高危患者,术中BIS突然下降可能提示脑灌注不足.BIS监测可能还有助于对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判断,但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监测时间和界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趋向 术中BIS监测能够预防术中知晓和避免麻醉过深,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并在肝病患者神志判断和麻醉、高危手术围术期脑缺血监测及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判断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护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ICP)与脑灌注压(CPP)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监护组);与50例未行连续监测,按常规临床观察进行治疗护理的患者(对照组)进行预后比较。结果表明:ICP〈2.00kPa,CPP〈9.33kPa的患者预后良好;ICP〉8.00kPa,CPP〈6.67kPa者预后较差。提示:对重型脑损伤患者施行连续ICP、CPP监护、有利于了解病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5例开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BIS1组(B1组)和BIS2组(B2组),均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深度:C组维持MAP和HR波动幅度在基础值的±20%;B1组BIS值40~50;B2组BIS值50~60。记录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测定诱导前(T0)、切皮(T1)、探查(T2)、缝皮(T3)时的血糖(Glu)和皮质醇(Cor)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B1、B2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T0时比较,T1~T3时三组的Glu和Cor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B1组比较,T1~T3时C组Glu和Cor浓度明显升高(P0.05),T2时B2组的Glu和Cor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BIS指导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麻醉深度,可以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缩短麻醉苏醒及拔管时间,降低术中应激反应,且维持BIS值在40~50更能抑制不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变化在预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因颅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的患者120例,术中由外科医师置入有创ICP监测,根据术后ICP水平分为ICP增高组(ICP>20 mmHg,1 mmHg=0.133 kPa,60例)和ICP正常组(ICP≤20 mmHg,60例),测量其ONSD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探究ONSD检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结果ICP增高组及ICP正常组的双眼平均ONSD分别为(5.4±0.4)mm、(4.3±0.4)m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ONS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床旁超声ONSD与同期对应个体的ICP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771)。ROC曲线得出的ONSD临界值为4.9 mm,敏感度88.3%,特异性90.0%。结论ONSD与IC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ONSD诊断颅脑外伤术后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为4.9 mm。由于受到测量技术、设备、观察者的经验以及受试者的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ONSD最佳临界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门诊无痛内镜检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对门诊无痛内镜检查病人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  12 0例择期在丙泊酚 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胃镜检查的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BIS监测组 (A组 )与常规监测组 (B组 ) ,每组 6 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 1μg/kg、丙泊酚 0 5mg/kg负荷量后 ,丙泊酚的维持量A组根据BIS值 (4 5~ 6 0 )调节 ,B组仅根据临床体征调节。记录丙泊酚用量、术中反应、胃镜检查时间及留观时间等。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及麻醉前MAP、HR、SpO2 、BIS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丙泊酚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 ,留观时间A组显著短于B组 (P <0 0 1)。MAP在麻醉诱导入睡后和插镜时两组均有下降 ,但A组降幅低于B组 (P <0 0 1)。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 (P <0 0 1)。结论 BIS监测用于门诊麻醉对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 ,减轻血液动力学改变 ,避免术中肢动与知晓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进行开颅手术及脑室外引流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止血、抗感染、脱水、神经营养等治疗。实验组: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硬膜下的颅内压监护。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压不进行检测,仅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颅内压预测和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甘露醇使用时间及用量、肾功能损害程度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评估等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颅内压监护可以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重度颅脑外伤的儿童四肢骨折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合并严重颅脑外伤的儿童四肢骨折患儿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13岁,平均(6.1±3.0)岁。受伤至入院平均(18.0±15.0)h;Glasgow昏迷评分≤8分,平均(6.4±1.3)分;AIS-ISS标准损伤严重度评分平均(25.9±8.1)分。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23例。将患儿分为两组,立即手术组21例,入院后24 h内接受骨折固定,平均时间(15.0±7.4)h;延迟手术组15例,手术时间距入院平均(165.4±114.6)h。所有患儿接受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处理,33例内固定,3例外固定。观察并评价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颅脑外伤、肢体外伤术后康复情况。结果:36例患儿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无死亡、昏迷加重、呼吸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立即手术组手术时间(44.5±25.3)min,术中出血量(47.1±36.5)ml,骨愈合时间(2.7±0.5)个月,明显优于延迟手术组(87.0±40.0)min,(112.7±67.5)ml,(3.8±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即手术组Glasgow结局量表(4.7±0.6)分,延迟手术组(4.7±0.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立即手术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97.9±2.7)分,延迟手术组(97.7±3.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结论:合并重度颅脑外伤的儿童四肢骨折患者病情危重,在临床上应根据每个病例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四肢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38例患者为A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治疗40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好于B组。两组在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甲状腺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磁性酶联免疫定量分析法检测156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72 小时及存活者伤后2 周血清T3 、游离T3(FT3) 、T4 、游离T4(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变化,并与100 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伤后早期血清T3 、FT3 水平显著降低( P<0 .001) ,而T4 、FT4 显著升高( P< 0 .01) ;分组资料表明颅脑损伤愈重,昏迷程度愈深,上述指标变化愈明显;经治疗后存活者受伤2 周后复测,上述指标值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甲状腺功能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7.
18.
Background: Numerous med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at might alter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such as hypoglycaemia, hypothermia or hypovolaemia, were shown to result in the bispectral Index (BIS) indicating an incorrect hypnotic state. Recently, acute normovolaemic haemodilution (ANH) was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mpair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s that could alter EEG and consequently BIS monitoring, an EEG derived parameter.
Methods: In a randomised clinical study,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ANH on BIS monitoring before induction and after propofol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anaesthesia in 45 unmedicated patients randomly allocated to ANH with oxygen insufflation (oxygen group), ANH with air insufflation (air group), or control group.
Results: With ANH, mean BIS values briefly declined in the oxygen group (82±4) and air group (84±3) before returning to baseline values. The loss of consciousness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with fewer propofol TCI dose requirements, and B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xygen group (1.3±0.5 min, 2.41±0.15 μg/ml, 73±7) and air group (1.2±0.6 min, 2.44±0.17 μg/ml, 75±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1.7±0.4 min, 2.75±0.17 μg/ml, 61±5),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S values between the oxygen group (38±7), air group (36±5) and control group (40±6) at propofol TCI 4 μg/ml anaesthesia maintenance.
Conclusions: BIS values briefly declined with ANH before returning to baseline values before anaesthesia induction. Despite transient ANH enhancement of propofol effect during indu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S values with or without ANH during propofol maintenance of anaesthe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