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造血组织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介导的造血损伤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T淋巴细胞做为细胞免疫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具有较不均一性,其在AA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不但存在数量异常,而且还存在亚群分布、功能、表型及结构等的显著改变。深入研究T淋巴细胞在AA患者体内的异常变化对阐明再障的免疫病理机制,指导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组具有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阻止免疫损伤病理发生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作用的T细胞亚群.其特征是持续表达CD25,特异性表达Foxp3,并低表达CD127.Treg可通过细胞接触或者分泌细胞因子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其免疫抑制活性受多种转录因子调控,如Foxp3、T-bet、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GATA结合蛋白-3及信号传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等.近年,对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AA)的动物模型和IAA患者的研究发现,其存在Treg数量减少,部分研究发现IAA患者存在Treg功能异常.在Foxp3的调控下,Treg对效应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减弱是IAA发病机制之一.笔者拟就Treg的一般特性及其在I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Th1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Th1、Th2细胞的数量、比例、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状态及其与造血衰竭的关系 ,判断Th1细胞在重型再障 (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①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扩增 11例S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去除CD4+ 细胞前、后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 (BFU E)、粒 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体外刺激后的 2 1例SAA患者及 17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中Th1、Th2细胞 ;③RT PCR检测 2 7例再障、2 6例非再障患者及 11名正常人未经体外刺激的BMMNC中Th1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 γ和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L 4的基因表达。结果 ①去除CD4+ 细胞后 ,SAA患者BMM NC中的CFU GM、CFU E和BFU E产率都有显著提高 ;②SAA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细胞比例明显失衡 ,Th1细胞显著增多 ;③SAA和慢性再障患者骨髓中Th1细胞产生IFN γ的功能异常增高 ,而Th2细胞产生IL 4的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再障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SAA骨髓衰竭的重要环节 ,也是再障区别于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与免疫机制,特别是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1,2]。我们就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  再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他们的骨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或其它非造血细胞所代替,淋巴细胞在骨髓穿刺液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再障患者骨髓活检标本中CD3+淋巴细胞亦明显增多[3]。再障患者CD8+T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C…  相似文献   

5.
调节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数量减少所引起的,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异质性疾病。调节性细胞是一群增殖能力低、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能对潜在的具有伤害性的自身反应性细胞进行调控。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了解调节性细胞的作用及免疫特性,探讨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并希望通过研究,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鲁勤  王曼利 《临床荟萃》1996,11(12):561-561
我们于1991~1994年间,用APAAP技术,对3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再障患者31例,其中女性20例,男性11例,年龄7~84岁,均为住院患者,经血常规、血小板计数,骨髓象检查确诊,符合1987年宝鸡再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例为纯红再障,6例缓解期,余均为慢性型。其中9例Hb低于30g/L,15例Hb在50~80g/L。除6例缓解期患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对照组:42名,均为健康献血员,其中女性23例,男性19例,年龄24~47岁。 1.2 方法 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T淋巴细胞亚群试剂盒。用APAAP桥联酶标技术,对上述73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Treg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Treg细胞数量、血浆中抑制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例初诊AA患儿和10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采用qPCR法检测FOXP3、PRDM1的mRN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重组人SLAM家族成员6(SLAM6)表达及意义。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AA患者89例(AA组),其中非重型AA患者51例,重型AA患者38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Blimp-1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查SLAMF6表达、CD3+、CD4+、CD8+、调节性T细胞(Treg)。 结果AA组Blimp-1 mRNA相对表达量、SLAMF6表达、CD4+和Treg细胞分别为(0.65±0.20)、(55.10±11.82)%、(23.39±3.11)%和(3.03±0.9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为(40.02±5.5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A组重型患者Blimp-1 mRNA相对表达量、SLAMF6表达和Treg细胞分别为(0.45±0.12)、(47.02±11.04)%和(2.19±0.70)%,明显低于非重型患者(P<0.05),而CD8+为(47.54±7.21)%,明显高于非重型患者(P<0.05);Blimp-1 mRNA相对表达量与Treg呈正相关(r=0.589,P<0.05),SLAMF6表达与CD8+呈负相关(r=-0.320,P<0.05);AA组治疗后Blimp-1 mRNA相对表达量、SLAMF6表达、CD4+和Treg细胞分别为(0.82±0.16)、(62.01±10.12)、(32.02±5.09)%和(6.62±1.12)%,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CD8+为(31.15±6.68)%,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AA患者Blimp-1和SLAMF6表达下调,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Blimp-1表达与Treg呈正相关,SLAMF6表达与CD8+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临床意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200031)薛志忠,周永明,方永华,黄振翘八十年代随着造血于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血液免疫学特别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免疫系统失调与...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引人瞩目,尤其对T淋巴细胞、某些体液因子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择其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介绍。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免疫异常介导的造血功能抑制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虽然随着支持治疗的日臻完善,育龄期女性AA患者已可以成功妊娠,并且超过>50%AA患者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但是AA患者妊娠期的母婴并发症仍较常见.AA患者在妊娠期可以应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但该药物治疗可能会增加其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妊娠期间应对使用环孢素A治疗的AA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则根据病情及时停用环孢素A或终止妊娠.产后6个月内,AA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正常,需根据其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环孢素A剂量.哺乳期应用环孢素A的AA患者可将该药分泌至乳汁,然而,母乳环孢素A含量常较低,并且新生儿摄取母乳后的环孢素A血药浓度也较低.但是,AA患者在使用环孢素A期间实施母乳喂养的安全性仍缺乏长期随访数据证实,因此该类患者需权衡利弊后,再进行母乳喂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 (IST)恢复前后骨髓中辅助性T细胞 (Th细胞 )亚群改变情况及与造血功能的关系。方法 以流式细胞仪测定 2 4例发病期、15例恢复期SAA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骨髓中Th细胞亚群及CD3 CD8 细胞改变情况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 2 0例发病期SAA患者、12例IST后恢复期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TNF α、IL 4水平 ;评价Th1与CD3 CD8 细胞、TNF α的相关关系 ;评价Th1、CD3 CD8 细胞、TNF α、IL 4及Th1/Th2平衡与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相关关系。结果 正常对照组骨髓中Th1细胞、Th2细胞百分率及Th1/Th2比值分别为 (0 .4 2± 0 .30 ) %、(0 .2 4± 0 .17) %、1.5 7± 0 .93;发病期SAA分别为 (4 .87± 2 .6 4 ) %、(0 .4 1±0 .2 6 ) %、2 1.2 2± 5 .0 7,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 (P <0 .0 1,P <0 .0 5 ,P <0 .0 1) ,恢复期分别为 (0 .5 3± 0 .2 2 ) %、(0 .4 4± 0 .15 ) %、1.38± 0 .4 5 ,与正常对照组相当 (P均 >0 .0 5 ) ;CD3 CD8 细胞亦由发病期的(32 .32± 18.6 9) %显著下降为 (13.76± 2 .96 ) % (P <0 .0 1) ;SAA发病期血清中TNF α、IL 4为 (4 .2 9± 3.15 ) μg/L、(1.2 4± 0 .73) μg/L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1.2 1± 1.16 ) μg/L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进一步探明免疫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及去T细胞后骨髓单个核细胞CFU-GM集落形成情况。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且以CD8、CD25细胞增多为主。②再障患者骨髓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在部分再障患者,仅骨髓中CD8细胞增多,外周血中不高。③再障患者骨髓CFU-GM集落数及丛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去CD8细胞后,集落数及丛数均明显增加。结论:免疫异常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而且,骨髓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比外周血更有意义。建议对再障患者常规检查骨髓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以预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异常及免疫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贫血、感染、出血为临床表现的重度骨髓衰竭性疾病。SAA 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 SAA 的认识已从宏观微观有了质的飞跃。目前对 SAA 病因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 T 细胞亚群的异常、负性调控因子水平的改变、细胞凋亡等,现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CD8+ CD25+和CD8+HLA-DR+T细胞数量及其杀伤靶细胞的途径,探讨SAA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SAA(初治14例、缓解15例)患者及12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8+ CD25+和CD8+ HLA-DR+T细胞的数量及其胞质内穿孔素、颗粒酶B、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胞膜FasL表达。结果 SAA初治组患者CD8+ CD25+T细胞占CD8+和CD3+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67±2.58)%和(2.25±1.35)%,缓解组为(5.19±4.29)%和(2.98±1.35)%,正常对照组为(4.84±2.31)%和(2.11±1.88)%,CD8+CD25+T细胞占CD8+和CD3+T细胞的比例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治组CD8+ HLA-DR+T细胞占CD8+T细胞比例为(39.30±8.13)%,缓解组为(20.65±5.38)%,正常对照组为(18.34±6.68)%,初治组明显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初治组CD8+ HLA-DR+T细胞占CD3+T细胞比例为(27.81±7.10)%,缓解组为(12.02±3.03)%,正常对照组为(8.50±2.33)%,初治组明显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AA初治组CD8+ HLA-DR+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TNF- β、FasL中位表达比例分别为8.51%、96.08%、72.11%、94.25%,均明显高于缓解组(1.78%、85.20%、34.38%、51.20%)及正常对照组(1.86%、82.09%、17.92%、32.91%)(P值均<0.05),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患者外周血CD8+ HLA-DR+效应T细胞比例增加,CD8+效应T细胞影响靶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细胞因子(TNF-β)途径、Fas/FasL途径均参与了骨髓造血细胞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中自然杀伤T(NKT)细胞的数量以及体外活化后的功能状态.方法 将扩增活化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NKT细胞的培养体系分为2组:①加入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actosylceramide,α-Galcer)+rhIL-2;②加入α-Galcer+rhIL-2+rhGCSF.以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再障患者及正常对照组BMMNC中TCRVα24+Vβ11+细胞(NKT细胞)扩增前后的比率,同时测定NKT细胞活化后胞内IFN-γ、IL-4的表达.结果 再障患者组BMMNC中NKT细胞的比率为(0.19±0.09)%,NKT细胞在①、②培养体系中扩增活化7 d后,扩增倍数分别为79.91±40.56和67.45±29.42(P<0.05);活化后NKT细胞胞内IFN-γ阳性的比率分别为(62.31±14.67)%和(37.45±7.89)%(P<0.01);IL-4阳性的比率分别为(27.03±9.88)%和(55.11±12.13)%(P<0.01).正常对照组BMMNC中NKT细胞的比率为(0.25±0.12)%,较再障患者组显著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NKT细胞在相应的①、②培养体系中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再障患者组(P<0.05);活化后NKT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均低于再障患者组(P<0.05).结论 再障患者骨髓中NKT细胞较正常对照显著减少,扩增能力较正常对照降低,活化后IFN-γ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升高.在rhG-CSF作用下,再障患者骨髓中NKT细胞经α-Galcer刺激后的扩增能力下降,表达IL-4的NKT2型细胞优势扩增,IL-4表达及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凋亡率,及抑制TRAIL凋亡途径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探讨TRAIL在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3例骨髓象正常者(正常组)及TRAIL作用后(TRAIL组)其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14例AA患者(AA组)及TRAIL抗体作用后(TRAIL-Ab组)其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结果 (1)AA组凋亡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RAIL组(浓度为30 ng/ml,作用24 h)凋亡率[(39.98±4.594)%]高于正常组[(19.90±6.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RAIL-Ab组凋亡率[(30.28±4.594)%]较AA组[(51.29±7.355)%]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TRAIL可使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增加,抑制TRAIL诱导的凋亡途径后,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减少,提示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AA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演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678例AA患者初诊时PNH克隆阳性率,比较PNH克隆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治疗反应及总体生存(0S)率.随访期间系统追踪患者PNH克隆的演变过程,并分析AA转化为临床型PNH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①678例初诊AA患者中,119例( 17.6%) PNH克隆阳性,其中222例非重型AA(NSAA)中37例(16.7%)阳性,260例重型AA(SAA)中45例(17.3%)阳性,196例超重型AA(VSAA)中37例(18.9%)阳性,3组患者PNH克隆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9,P=0.832).②根据AA初诊时PNH克隆、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案不同,将678例初诊AA患者分为5个亚组,其6个月的治疗反应及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系统追踪PNH克隆的演变过程,结果 PNH克隆持续阴性516例(76.1%),治疗后PNH克隆转化为阳性43例(6.3%);PNH克隆持续阳性72例(10.6%),治疗后PNH克隆消失47例(6.9%);此4亚类患者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和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7和0.426).④678例AA患者中有17例(2.5%)转化为临床型PNH,预计AA转化为临床型PNH 10年发生率为(3.7±0.9)%;初诊时PNH克隆阳性AA患者组临床型PNH转化率(3.4%)与PNH克隆阴性组(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11,P=0.739).Kaplan-Meier法分析转化为临床型PNH的AA患者与未转化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68);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疾病严重程度、初诊时PNH克隆阳性或阴性、治疗方案及6个月治疗反应均非AA转化为临床型PNH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时PNH克隆阳性和阴性AA患者的治疗反应及预后无差异;PNH克隆并非AA转化为临床型PN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探讨其对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的影响和在晚期克隆性血液学异常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检测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分析其与反映骨髓造血衰竭参数的相关性,评价遗传不稳定对IST近期疗效的影响及IST对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彗星参数尾矩(TM)、Olive尾矩(OTM)、彗星细胞率(Come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患者年龄、性别和外周血细胞计数与骨髓造血细胞各项彗星参数无相关性(P值均>0.05);比较Comet%<21.64%组与Comet%321.64%组、OTM<1.58组与OTM≥1.58组重型从(SAA)患者IST后6个月治疗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T治疗对SAA患者彗星参数无明显影响,获得部分治疗反应者Comet%、TM、OTM以及获得完全治疗反应者Come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例SAA患者在发生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前彗星参数均明显增高.结论 遗传不稳定性增高与骨髓造血衰竭可能是AA同一病理生理机制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治疗前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对SAA患者IST近期疗效无影响;IST可能减轻获得治疗反应者骨髓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