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1 000例经电子胃肠镜确诊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与老年组(≥60岁),分析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点,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结果]在结肠息肉发生部位上,随着年龄的增大,远端结肠息肉的出现率随之增高,即中青年出现率小于老年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端结肠发生率上,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息肉大小上,中青年组在直径0.5~1.0cm的息肉枚数上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包含管状腺瘤,2组患者所有病理类型中管状腺瘤的发病率是最高的,2组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的出现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女性结肠息肉的出现率明显低于年老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男性结肠息肉的出现率则高于老年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结肠息肉的出现是否存在相关性,及息肉的出现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对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近两年多来,在同一年中同时做胃镜和结肠镜,且胃和结肠2个部位中至少1个部位有息肉的患者(544例)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行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息肉的检出率。结果胃息肉的患者中结肠息肉的检出率(15.17%)与结肠息肉总检出率(16.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4);结肠息肉的患者中胃息肉的检出率(5.46%)与胃息肉总检出率(5.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但不同年龄段患者息肉检出率中,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结论本研究中,胃息肉和结肠息肉的出现在统计学上未发现其存在相关性,但息肉的检出率有随着年龄增长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探讨老年人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92例胃镜及病理确诊的胃息肉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老年组患者胃息肉检出率为3.9%,中青年组为2.9%(x2=15.792,P<0.01).老年组胃底、胃体、胃窦息肉所占比例分别为32.0%、41.3%、19.8%,中青年组为37.5%、45.8%、11.1%(x2值分别为2.277、1.404、10.289,P值分别为0.131、0.236、0.001).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依次为胃底腺60.0%,增生性26.2%,炎性11.3%,腺瘤性1.7%,其他0.8%.增生性息肉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比例分别为31.7%和21.9%,腺瘤性息肉分别为3.0%和0.8%(x2值分别为8.525、4.834,P值分别为0.004、0.028).结论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胃息肉的检出率偏高.两组胃息肉均以胃体、胃底多发,胃窦次之;老年组胃窦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虽然两组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均以胃底腺息肉为主,但老年组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癌变的风险较大.因而,老年组患者胃息肉应积极去除,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2007年期间检出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息肉的检出率、内镜下息肉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息肉癌变率、息肉术后复发、新生等情况.结果 633例电子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38例,检出率为21.80%,以乙状结肠部位息肉数量最多,为52例,检出率8.21%,占息肉构成比37.68%(P<0.01).息肉直径在1~4 cm之间者90例,占息肉构成比65.22%(P<0.01);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69.18%)明显高于无蒂息肉(P<0.05).从息肉病理组织学上分析,腺瘤性息肉为96例,占息肉构成比69.57%,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P<0.01);96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占62.50%,明显多于管状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40%,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的16.67%(P<0.05).所有腺瘤性息肉经摘除术后(包括内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摘除)1年复查肠镜,发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8.33%和8.82%(P<0.05),而新生率接近,分别为65%和88.24%(P>0.05).结论 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内镜下息肉大小多数在1~4 cm,以有蒂息肉居多;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摘除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高于管状腺瘤,更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09/2014-09共313例结肠息肉病例,所有患者于门诊就诊行电子肠镜检查,考虑为息肉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住院行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镜下及病理组织学均证实为结肠息肉.结果:结肠息肉患者中腺瘤发生率为72.8%腺瘤与非腺瘤病例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结肠息肉中腺瘤的发生与性别、山田分型、生长部位及息肉数目无关,各年龄层、息肉直径之间腺瘤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瘤上皮内瘤变程度与性别、年龄、生长部位、息肉数目无关,而山田分型、各息肉直径之间腺瘤上皮内瘤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左半结肠多见,腺瘤发生率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直径1 cm息肉腺瘤发生率更高,山田分型、生长部位及息肉数目不影响腺瘤发生率;腺瘤性息肉上皮内瘤变程度与山田分型及息肉直径相关,山田Ⅲ、Ⅳ型息肉、直径1 cm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增高.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结肠癌系由良性结肠息肉演变,而且大多数结肠息肉能经结肠镜切除,因此人们对哪些恶性结肠息肉能经结肠镜切除,而对哪些则需手术切除便产生了极大兴趣。本文报道作者8年间所见的80例恶性结肠息肉。 80例患者共有恶性结肠息肉83个,49个(59%)有蒂,34个(41%)无蒂;72%位于乙状结肠,77%的大小为1~3 cm;按组织学分型,管状腺瘤并浸润癌28个,息肉样癌25个,绒毛状腺瘤并浸润癌17个,管状绒毛状腺瘤并浸润癌13个。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等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部位、大小、形态、数目部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经结肠镜检查诊断200例结肠息肉情况与病理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在≤1cm的息肉中以炎性息内较多见,在〉lcm的息肉中以腺瘤性息肉较多见。息肉恶变均发生在1cm以上,尤其是〉2cm的息肉。在有蒂息肉中以炎性较多见,均为良性,无蒂息肉中以腺瘤性较多见。最常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息肉以炎性较多见;近端结肠的息肉,腺瘤性相对较多。单发息肉中多数是炎性息肉,多发息肉中多数是腺瘤性息肉。结论大肠息肉的部位和大小与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痛结肠镜治疗老年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无痛结肠镜切除治疗的162例老年(≥60岁)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病理学、内镜特点、癌变情况,并与同期130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进行比较。将老年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65岁组、66~70岁组、71~75岁组和≥76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病理特点。结果老年组共检出大肠息肉270枚,中青年组共检出222枚,两组均以乙状结肠处大肠息肉数量最多,回盲部最少。两组大肠息肉分布及各部位癌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在息肉大小、息肉基底情况和息肉形态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息肉≥1 cm以上、广基息肉、分叶息肉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管状腺瘤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炎性息肉比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类型息肉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老年患者大肠息肉病理类型稍有差异,60~65岁组以炎性息肉比例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5);66~70岁组、70~75岁组和≥76岁组均以管状腺瘤比例最高。结论老年组大肠息肉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在息肉大小、息肉基底情况、息肉形态、腺瘤性息肉比例等方面差异显著,老年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高,应对发现的老年大肠息肉患者进行积极摘除治疗,以降低癌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结直肠腺瘤患者1 149例,按照年龄范围将其分为青年组(349例,18~40岁)、中年组(400例,41~60岁)及老年组(400例,61~80岁),记录其腺瘤直径、数量、分布部位及病理类型并进行组内比较。根据问卷调查完成程度,从青年组349例患者中选取资料完整的患者233例作为青年腺瘤组,同时随机纳入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的青年健康体检者238例作为对照A组。再根据结直肠腺瘤分期,将青年腺瘤组中58例确诊为进展期腺瘤的患者作为青年进展期腺瘤组,从对照A组中随机选取116例受试者作为对照B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青年人群结直肠腺瘤及进展期腺瘤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腺瘤直径为6~9 mm患者比例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直径≥10 mm患者比例均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直径≤5 mm患者比例高于中年组、低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单发腺瘤患者比例依次降低,多发腺瘤患者比例依次升高(P<0.05)。青年组左半结肠及直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血管硬度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4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n=82)、中年组(45~59岁,n=230例)、老年组(60~79岁,n=135例)和高龄组(≥80岁,n=57)。比较各组受试者血压及血管硬度,并分析血管硬度与血压的关系。结果青年组高血压检出率为20.73%(17/82),中年组为32.61%(75/230),老年组为42.22%(57/135),高龄组为43.86%(25/57)。高龄组、老年组和中年组受试者收缩压和脉压高于青年组,高龄组和老年组受试者收缩压和脉压高于中年组(P0.05);但老年组和高龄组受试者收缩压和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老年组和中年组受试者左侧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和右侧baPWV均高于青年组,高龄组和老年组受试者左侧baPWV和右侧baPWV均高于中年组,高龄组受试者左侧baPWV和右侧baPWV均高于老年组(P0.01);高龄组、老年组和中年组受试者左侧踝臂指数(ABI)和右侧ABI均高于青年组,高龄组受试者左侧ABI高于中年组、老年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左侧baPWV和右侧baPWV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1、0.556,P0.01);而年龄与左侧ABI和右侧ABI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7、0.004,P0.05)。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右侧baPWV与高血压分级无关(χ~2=1 229.67,P=0.355),左侧ba PWV与高血压分级亦无关(χ~2=1 239.35,P=0.277);右侧ABI(χ~2=419.81)和左侧ABI(χ~2=351.59)均与高血压分级有关(P0.001)。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硬度增加、收缩压升高,且血管硬度与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人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探讨高危型腺瘤与TGF-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几年经结肠镜检出的82例老年患者(≥60岁)结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与96例中青年组(20~59岁)患者结肠息肉相比较。选取其中结直肠息肉标本110例,结直肠癌10例,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Smad3、Smad4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高危型腺瘤中TGF-β1、Smad3、Smad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病理类型以腺瘤为主。TGF-β1、Smad3、Smad4,在息肉组、结直肠癌组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高危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高危型腺瘤和DukesA期结直肠癌中TGF-β1、Smad3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Smad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TGF-β1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TGF-β1、Smad3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癌变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针对不同年龄组UAP患者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17例UAP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0~44岁)24例,中年组(45~59岁)60例,老年组(60岁以上)133例。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比较三组的临床特点。结果:三组患者的发病诱因有显著差异(P<0.01),青年组以劳累(94.6%)为最多,老年组以情绪激动(52.4%)为最多,中年组居中;伴发病也有显著差异(P<0.05),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以老年组最多(81.2%,77.4%,66.9%),青年组最少(25.0%,12.5%,16.7%)。冠脉造影阳性率老年组(65.6%),中年组(62.2%)均显著高于青年组(27.3%),P<0.05。随访36个月发现: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患者病情控制不再复发的比率分别为66.7%、35.0%、13.5%,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67,P<0.01),且比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心力衰竭(0、1.54%、10.5%),脑卒中(0、3.1%、16.5%)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上升(依次为P<0.05,<0.01)。结论:应针对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采取相应护理对策,防治心绞痛,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入选的154例胃肠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患者,均采用EMR方法进行镜下治疗,对所有不同部位的息肉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息肉均成功切除,术中2例出血,经电凝止血钳成功止血后予钛夹夹闭创面;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炎性息肉48枚(11.32%)、增生性息肉74枚(17.45%)、腺瘤性息肉300枚(70.75%),腺瘤性息肉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0.47%);所有息肉均切除干净,复查无残留。[结论]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 CRP)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主要依靠内镜下切除为主,但术后易复发,保守治疗CRP的药物临床应用及相关报道较少,且疗效不理想.本文通过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大肠息肉与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中医四诊,从而精准辩证得出某一特定阶段CRP的中医证候类型并拟定出个体化的方药,进而调整患者体质类型从而有效预防CRP术后复发,以期减少腺瘤恶变,临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记录中医四诊及内镜下大肠息肉大小、形态、数目、病变部位等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分析并总结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结果 300例大肠息肉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且腺瘤性息肉发生率与性别、职业、各年龄层、息肉大小、山田分型、息肉数量、发病部位等因素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RP发生相关的中医证型中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中息肉直径多1 cm,呈光滑形多发息肉为主,多无蒂或亚蒂.气滞血瘀证、血虚肠澡证、肝郁气滞证以1-2cm息肉多见,多呈颗粒形单发息肉,多带蒂.各中医证型与息肉数目多少、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及肝郁气滞证中病理分型以管状腺瘤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其它证型以增生性息肉为主.并发现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与大肠息肉数目多少、形态变化有关,但不会影响息肉的大小及发病部位,同时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通过中医体质调摄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及复发率,为防治大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治疗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结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并在术后结肠息肉出血部位或息肉基底溃疡面血管处或出血点周边黏膜处给予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及金属夹钳夹治疗.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的资料后可知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长期透析、长期口服抗凝药、息肉≥1cm、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无蒂息肉等是结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长期透析、长期口服抗凝药、息肉≥1cm、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无蒂息肉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内镜下给予有效的止血治疗,以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年来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系统综述的方法对1996—2007年不同年龄组结核病分枝杆菌耐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年来的文献系统分析表明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初始耐药率分别为28.0%、31.8%和28.9%,青年组、中年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lt;0.05),青年组与老年组及中年组与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gt;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70.1%、66.1%和57.0%,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初始耐药频度从高到低青年组、中年组均依次为S、R、H、E,老年组为H、S、R、E;获得性耐药顺序各年龄组均为H、R、S、E,其中青年组耐H率最高达71.0%。初始耐多药率以中年组4.2%最高,青年组与中年组及中年与老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获得性耐多药以青年组45.2%为最高,显著高于中年组(35.2%)及老年组(19.7%),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lt;0.05)。不同年龄组随用药时间的增加发生耐药率的速度不一,有显著性差异(p&lt;0.05);既往用药1~3、4~6、&gt;6个月者耐药率分别为44.5%、66...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近年来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系统综述的方法对1996—2007年不同年龄组结核病分枝杆菌耐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年来的文献系统分析表明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初始耐药率分别为28.0%、31.8%和28.9%,青年组、中年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与老年组及中年组与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70.1%、66.1%和57.0%,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初始耐药频度从高到低青年组、中年组均依次为S、R、H、E,老年组为H、S、R、E;获得性耐药顺序各年龄组均为H、R、S、E,其中青年组耐H率最高达71.0%。初始耐多药率以中年组4.2%最高,青年组与中年组及中年与老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获得性耐多药以青年组45.2%为最高,显著高于中年组(35.2%)及老年组(19.7%),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随用药时间的增加发生耐药率的速度不一,有显著性差异(P<0.05);既往用药1~3、4~6、>6个月者耐药率分别为44.5%、66.8%、83.1%,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年龄组中青年组发生耐药的速度最快。结论 不同年龄组无论初始耐药还是获得性耐药均有所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对阐明耐药形成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对高耐药年龄组的结核病患者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结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并行结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将标本根据病理学诊断分为3组,其中腺瘤性息肉60例,炎性息肉60例,增生性息肉60例,另外收集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60例,经患者同意后取微量标本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作为对照组。采用嗜银染色法(WS染色法)检测各组H.pylori感染情况,比较各组的H.pylori感染率。结果腺瘤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息肉组与增生性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结肠息肉与H.pylori感染均有相关性,而腺瘤性息肉相对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与H.pylori感染情况关系更为密切,由此推断根除H.pylori感染在腺瘤性结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3例,中青年组128例。对2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多发部位梗死病灶和弥散加权成像阴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基底节区梗死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TOAST病因分型中,老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中青年组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老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8%vs 16.4%,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3.7%vs 21.9%,P0.01)。老年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2.0%vs 20.3%,28.2%vs 16.4%,P0.05)。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大,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息肉介入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6例腺瘤性肠息肉患者,均行内镜下肠息肉电凝电切术。根据随访的复发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52)与未复发组(n=84)。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大小、肠息肉位置、组织学类型),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对以上因素预测肠息肉介入治疗后复发风险的价值进行预测。结果两组肠息肉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中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数目≥3枚、肠息肉大小≥2 cm、绒毛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的占比(67.31%、69.23%、63.46%、59.62%、46.15%)明显高于未复发组(48.81%、45.24%、44.05%、35.71%、21.43%)(P0.05)。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数目≥3枚、肠息肉大小≥2 cm、绒毛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为肠息肉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大小、组织学类型预测肠息肉介入治疗后复发的敏感度分别为0.467、0.538、0.515、0.610、0.563,特异度分别为0.643、0.714、0.750、0.786、0.857。结论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数量≥3枚、肠息肉大小≥2 cm、组织学类型为绒毛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的肠息肉介入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更大。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随访方案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