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8月到2014年1月由结肠镜诊断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息肉切除的324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切除息肉均符合EMR指征。观察手术并发症、处理措施和术后病理结果,分析EMR治疗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切除463枚息肉,直径6~45 mm,大于20 mm的息肉共65枚;息肉最易发生部位为直肠;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除2例不完全切除外均完整切除,标本完整切除率为99.6%。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其中消化道出血7例(1.5%),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5例(1.1%),无消化道穿孔。直径大于20 mm的息肉EMR术后12个月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采用EMR治疗即使是直径大于20 mm的结肠息肉也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诊断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及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电子肠镜检查者经确诊为结肠息肉且需行内镜治疗的患者共454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68例)、B组(232例)与C组(1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检查,A组行活检钳除法治疗,B组行高频电切术治疗,C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金属夹治疗,观察所有患者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接受治疗的454例患者中共发现640枚息肉均全部摘除,摘除率为100%。C组出血率(1. 30%)显著低于A组(4. 41%)与B组(2. 15%)(P 0. 05);随访发现,C组复发及残留总发生率(0. 65%)显著低于A组(14. 71%)与B组(2. 59%)(P 0. 05)。454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单发息肉、山田分型Ⅰ、Ⅱ型及0. 5~1. 5 cm的息肉最多,且多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454例结肠息肉患者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阳性表达23例(5. 07%),息肉切除后病理显示切缘阴性者431例(94. 93%);三组术后进食、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义(P 0. 05)。结论经内镜诊断结肠息肉患者,可清晰明了的观察其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三种术式治疗结肠息肉均可有效切除息肉,且术后并发症较少,而EMR术相对治疗结肠息肉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息肉残留及复发率少等优势,在结肠息肉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情况。方法将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痛、腹部不适、便血或黏液血便;病理类型多数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伴绒毛状、体积较大者易发生癌变;内镜切除顺利,无并发症,随访有复发。结论大肠息肉大部分可结肠镜检查确诊,并行镜下治疗;息肉可发生恶变,临床上需积极治疗并适时随访。  相似文献   

4.
小儿结肠息肉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结肠镜检查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对小儿结肠息肉的治疗价值,23例下消化道出血的小儿接受了肠镜检查并应用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所有结肠息肉,结果显示:23例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均为结肠息肉.本组病例中共发现并切除结肠息肉29个,其中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占72.4%(21/29);单发息肉占87.0%(20/23).病理学检查显示:幼年性息肉占69.2%(20/29);炎性息肉占20.7%(5/29);脉瘤性息肉占10.3%(3/29).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作者认为:明确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行结肠息肉内镜治疗的患者116例,根据内镜病理检查分为高级别组57例,中级别组59例。对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息肉情况进行统计。对两组患者于内镜下进行治疗,随访48 w,统计复发情况。结果高级别组男性、有便血、有吸烟史、息肉多发及息肉≥2 cm者明显多于中低级别组,年龄明显高于中低级别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45岁、有吸烟史和家族史、息肉多发是结肠息肉癌变的高危因素(P0.05)。高级别组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MR)和黏膜切除治疗(ESD)复发率分别为42.50%和5.88%,中低级别组分别为36.36%和23.08%,两组采用ESD复发率均明显小于EMR(P0.05)。结论结肠息肉癌变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内镜手术的方式可以将息肉进行切除,其中ESD方式术后复发率较低,可以更好地预防及阻断癌变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情况为患者选择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对于经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一般情况、内镜下息肉性状、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我院进行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患者中,发现息肉合并上皮内瘤变的共91例。其中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例,两组性别、年龄、便血、吸烟史、息肉数、息肉大小及pit pattern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内镜行EMR或ESD治疗后随访48周,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4例复发,其中13例为经EMR治疗患者,1例为ESD治疗患者;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0例复发,均为EMR治疗。结论男性、年龄45岁、吸烟、有家族史、多发息肉及pit patternⅢ_L及Ⅳ型是结肠癌的高发因素。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ESD方法治疗,其复发率均小于EMR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 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 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 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 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者(12.3%对6.9%,9.0%对4.5%,P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胃肠道检查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复习本院就诊的4例Peutz-Jeghers的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2例有家族史,1例以腹痛、呕血、黑便就诊后诊断为肠套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另3例行胃镜、结肠镜见大小不等息肉,分次行内镜下部分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及腺瘤样增生,其中1例行多次内镜下治疗,发现未切除的息肉体积缓慢增大、部分有出血表现,但尚无癌变征象。1例发现一处息肉癌变,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是Peutz-Jeghers综合征重要的检查治疗手段,定期内镜下随访及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分型以及高频电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6例患者结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观察其分布情况、病理分型、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有效切除率为100%,左半结肠占72.66%右半结肠9.76%横结肠17.58%,腺瘤性息肉占49.6%,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率3.12.%,手术24 h后出血率0.78%,穿孔发生率0.39%,单发者一年随访复发率16.00%,多发者半年复发率23.66%。结论大肠息肉发生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理分型主要为腺瘤,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安全、可靠、有效,如术中或术后发生出血,则应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该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肠幼年性息肉的结肠镜下特点、结肠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行结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大肠幼年性息肉70例,对其结肠镜下病变特点、结肠镜下操作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我院结肠镜检查7512例,发现大肠息肉的806例,病理活检诊断大肠幼年性息肉并坚持随访2年的病例70例。本研究发现,70例患者的大肠幼年性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66(94.29%)],其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52(74.29%)]。70例患者均经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由医护给予专业术后指导。全部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抬举后圈套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大肠幼年性息肉病变以单发为主,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通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充分的肠道准备、恰当的术后医嘱,在电子结肠镜下使用注射后圈套法切除大肠幼年性息肉是安全的、治疗是彻底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09/2014-09共313例结肠息肉病例,所有患者于门诊就诊行电子肠镜检查,考虑为息肉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住院行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镜下及病理组织学均证实为结肠息肉.结果:结肠息肉患者中腺瘤发生率为72.8%腺瘤与非腺瘤病例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结肠息肉中腺瘤的发生与性别、山田分型、生长部位及息肉数目无关,各年龄层、息肉直径之间腺瘤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瘤上皮内瘤变程度与性别、年龄、生长部位、息肉数目无关,而山田分型、各息肉直径之间腺瘤上皮内瘤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左半结肠多见,腺瘤发生率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直径1 cm息肉腺瘤发生率更高,山田分型、生长部位及息肉数目不影响腺瘤发生率;腺瘤性息肉上皮内瘤变程度与山田分型及息肉直径相关,山田Ⅲ、Ⅳ型息肉、直径1 cm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结肠镜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51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特点、镜下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51例大肠息肉: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②肠镜表现位置以左半结肠居多,占79.2%,病检腺瘤性息肉占59.1%,其中癌变55例,癌变率为5.8%,内镜下完全切除33例(60%),不完全切除及可凝完全切除12例(3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最好方法,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减少大肠息肉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结肠癌系由良性结肠息肉演变,而且大多数结肠息肉能经结肠镜切除,因此人们对哪些恶性结肠息肉能经结肠镜切除,而对哪些则需手术切除便产生了极大兴趣。本文报道作者8年间所见的80例恶性结肠息肉。 80例患者共有恶性结肠息肉83个,49个(59%)有蒂,34个(41%)无蒂;72%位于乙状结肠,77%的大小为1~3 cm;按组织学分型,管状腺瘤并浸润癌28个,息肉样癌25个,绒毛状腺瘤并浸润癌17个,管状绒毛状腺瘤并浸润癌13个。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有一定癌变倾向。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出的111例胃息肉患者的内镜、病理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60岁)为胃息肉高发人群(56.8%);单发性息肉80例(72.1%),多发性息肉31例(27.9%);息肉主要位于胃体(52.3%);息肉直径≤0.5cm多见(69.4%);息肉类型主要为增生性息肉(40.5%)和炎性息肉(33.3%)。息肉治疗以活检钳钳除30例,内镜黏膜下注射0.9%NaCl溶液联合高频电切摘除5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4例,余1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例复发。结论: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息肉主要位于胃体,以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为主;治疗方式多选择内镜下切除,息肉切除后有复发的可能性,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6.
息肉在大肠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息肉可靠方法,我院自1977年至1995年5月用欧林巴斯、宾得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21155人次,发现直肠、结肠息肉3456例,占16.3%,在小儿肠镜检查616例中,发现肠息肉423例,占68.7%,并成功在内镜下电凝切除息肉454颗,发生穿孔1例;残蒂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与结肠息肉甚至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经结肠镜检出的60例结肠黑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肠黑变病伴发结肠息肉较非结肠黑变病伴发结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两组息肉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息肉病理分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和切除息肉是防止结肠黑变病合并结肠息肉甚至癌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32例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采用EMR进行息肉切除治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2例难治性息肉患者进行普通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和内镜随访。结果观察组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成切除,切除成功率100%,1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2年未见息肉复发。对照组27例患者一次性完成切除,切除率84.38%,5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随访3个月至2年2例息肉患者复发。由此,观察组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