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心脏科住院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诊疗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非心脏科室住院期间发生STEMI的患者40例(院内STEMI组),随机选取同时间段院外发生STEMI且收住于心脏科的40例患者(院外STEMI组)作为对照,对两组的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院外STEMI组相比,院内STEMI组年龄更大,既往有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既往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比例更高,住院期间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更低,起病至获取心电图的时间、获取心电图至进入心导管室的时间更长,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率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率更低,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率更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起病至获取心电图的时间、CAG检查率、PCI治疗率为院内STEMI组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心脏科发生STEMI的住院患者年龄更大、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更多,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率低,心源性死亡率高。缩短住院患者起病至获取心电图的时间、获取心电图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积极进行PCI治疗可能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对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糖尿病病史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ormal plasma glucose group,NGG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剔除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住院期间、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 NGG组住院期间、术后1年MACE发生率小于I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8%(8/52)vs.30.77%(32/104),P=0.038;21.28%(10/47)vs. 40.00%(36/90),P=0.028]。结论对STEMI患者进行OGTT试验,及早地发现糖耐量受损患者,尽早进行血糖管理,可能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在住院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3例行PCI术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全部临床病例资料。记录住院期间所有研究对象MACE发生情况,根据检测的RDW绘制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DW对行PCI术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并选取最佳截点,分为高RDW组和低RDW组。比较两组间临床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及MACE发生情况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风险的优势比。结果 ROC曲线显示,RDW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634(95%CI:0. 543~0. 725,P0. 05),当RDW最佳截点取13. 35%时,其诊断效率最高,灵敏度为52. 5%,特异度为68%,高RDW组(RDW≥13. 35%)发生MACE的比例显著高于低RDW组(RDW13. 35%)(24. 42%比12. 10%,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RDW水平与STE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相关(OR=3. 007,95%CI:1. 275~7. 093,P0. 05)。结论 RDW可能为急性STE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De Winter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能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超早期改变,应视为STEMI等危症。诊治关键重在早期识别,按照STEMI进行处理,尽早行冠脉造影(CAG)及经皮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GSPECT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后的心功能。方法收集我院STEMI住院患者50例,早期再灌注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10例。早期再灌注组包括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22例,静脉药物溶栓者18例。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7d~8d行静息心肌门控SPECT检查。结果 STEMI后早期即可观察到左心室舒张末容量(EDV)和收缩末容量(ESV)较正常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后早期成功的再灌注治疗1周可有效减低EDV及ESV。结论 STEMI 1周可用GSPECT探查到左心室容量的增加,早期有效的再灌注治疗1周即可减小心腔容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影响南阳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时长的因素。方法应用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参加的中国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简称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数据,从中随机抽取2001年、2006年、2011年及2016年四个年份STEMI的病例共计462例。按照患者住院时长进行排序,分为高住院时长组147例(n=147),中住院时长组166例(n=166)及低住院时长组149例(n=149)。分析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高住院时长组中女性、心率>100次/min、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kPa)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中、高住院时长组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中、高住院时长组中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中住院时长组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STEMI患者的住院时长受性别、糖尿病病史、血压、心率、择期PCI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来减少影响因素,从而缩短住院时长是改善该院STEMI患者诊疗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2004年与2010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疗策略的变化,分析其与指南的差距。方法:回顾性研究152例STEMI患者(2004年37例,2010年115例)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住院期间诊断治疗策略的差异并了解其与指南差距。结论:STEMI患者近6年来住院诊疗策略进步明显,尤其是有创检查及治疗部分,但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仍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GPUb/Ⅲa抑制剂使用、早期再灌注治疗上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IgM(ox-LDL-Ab IgM)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诊断明确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9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38例为对照组。STEMI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并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测定血清ox-LDL-Ab IgM水平,分析ox-LDL-Ab IgM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UAP组、STEMI组的ox-LDL-Ab 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1),UAP组与STEM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STEMI组血清ox-LDL-Ab IgM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降低(P=0.000),但与Gensini积分未见相关性(P=0.212);ox-LDLAb IgM水平与丙二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319,P=0.002)。结论血清ox-LDL-Ab IgM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它可能具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合并闭塞性血栓所致,其有效治疗为及时有效恢复心肌水平的灌注.在急性下壁STEMI,梗死早期准确判断梗死相关动脉(IRA)有助于正确的治疗策略的抉择,预防或避免一过性严重的传导阻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体表心电图(ECG)对于急性STEMI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但根据体表ECG,判断前壁STEMI的IRA相对容易且准确[1,2],而急性下壁STMI的IRA既可以是右冠状动脉(RCA),也可以为左冠状动脉的回旋支(LCX),ECG鉴别其IRA相对困难.故而,本研究拟通过系列描记的ECG预测IRA,并与同期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比较,旨在评价体表ECG预测急性下壁STEMI患者IRA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特点和炎性反应以及预后差异。方法连续入选初发STEMI患者263例,男203例,女60例。收集患者住院时和2年随访时的临床资料,检测发病早期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年龄、高血压、Killip分级≥Ⅱ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吸烟明显低于男性(P<0.01)。男性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性与女性IL-6和sICAM-1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和溶栓再通率以及急诊PCI后血流恢复率、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总体无显著差异。女性住院及随访2年时心血管病病死率更高,性别与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心血管死亡无独立相关。结论 STEMI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晚、且病情重;STEMI急性期炎性反应水平无性别差异;STEMI预后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R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肾功能不全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950例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简化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方程计算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e GFR≥90ml·min~(-1)·1.73m~(-2))、轻度RI组(60ml·min~(-1)·1.73m~(-2)≤e GFR<90ml·min~(-1)·1.73m~(-2))及中重度RI组(e GFR<60ml·min~(-1)·1.73m~(-2))。分析STEMI合并R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结果 950例急性STEMI患者中肾功能正常患者共444例(46.74%),轻度RI组351例(36.95%),中重度RI组155例(16.32%)。RI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吸烟、饮酒者更少,既往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比例更高,病程中出现心房颤动、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更多(P<0.05)。同时RI患者更易合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回旋支严重病变,但接受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比例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肾功能正常组,中重度RI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心力衰竭(OR=2.25,95%CI:1.36~3.71)、心源性休克(OR=4.13,95%CI:1.52~11.2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轻度RI(OR=2.20,95%CI:1.27~6.70)及中重度RI(OR=14.54,95%CI:6.12~34.53)均为住院期间出现全因死亡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不全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全因死亡、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2016年4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STEMI患者121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8例,年龄35~86岁,平均(62.30±12.33)岁,住院期间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计算Gensini积分。同时纳入健康成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40~75岁,平均(61.24±13.91)岁。抽取两组血外周血检测ESM-1水平,比较两组ESM-1表达水平差异。分析STEMI患者ESM-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EMI组ESM-1水平较高[(1.19±0.45)ng/m L vs.(1.03±0.03)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STEMI组ESM-1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8,P0.05),与病变支数无明显相关性(r=0.03,P0.05)。结论 STEMI患者ES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SM-1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ESM-1为STEMI患者新型内皮功能紊乱生物标记物,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就诊于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网络数据库中调取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之间的数据,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非PCI医院在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早期关键诊疗措施实施的时间变化。结果期间共有1024例STEMI患者直接就诊于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内的非PCI医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后,非PCI医院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基线平均(31±12)min缩短至(9±6)min(P=0.000),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患者比例达84.4%;FMC至使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的时间从平均(60±23)min缩短至(20±13)min(P=0.000);对于溶栓患者,FMC至开始溶栓时间从平均(74±28)min缩短至(31±12)min(P=0.000),其中79.0%的患者能在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对于转运PCI患者,入门至转出时间从平均(125±59)min缩短至(63±39)min(P=0.000),但只有29.7%的患者能在30 min内转运出非PCI医院。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大大缩短了非PCI医院对STEMI患者的早期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程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急性STEMI患者21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分为3组:<180 min组(A组,27例),180~360 min组(B组,83例),>360 min组(C组,103例).观察各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症状发生到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中位数为(355.3±223)min,C组老年患者(≥75岁)及女性患者相对多见,前壁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住院总心源性死亡率为13.6%,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17.5%)明显高于A组(3.7%)和B组(12.1%);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显著影响死亡率(36.5%).随访30 d,心源性休克、≥75岁高龄、女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延迟>360 min是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PCI时间的延迟显著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急诊PCI时间延迟超过6h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直接PCI术并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的STEMI患者351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91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10.1)岁。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提取患者资料,随访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早期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为19.7%vs.29.5%,1.7%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OR=2.361,95%CI:1.132~4.924)、糖尿病(OR=1.897,95%CI:1.243~2.895)、高血压(OR=3.348,95%CI:1.587~7.063)、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1.873,95%CI:1.024~3.426)、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OR=1.453,95%CI:1.097~1.925)、入院时心率90次/min(OR=1.236,95%CI:1.078~1.417)、Killip≥Ⅱ级(OR=2.818,95%CI:1.204~6.596)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东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全国代表性的STEMI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三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2家协作医院的2 820份STEMI病历纳入研究。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6岁升至68岁(P0.01),女性患者比例由31.4%升至35.8%(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逐渐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由0%增至27.5%(P0.01),再灌注治疗率由49.7%升至58.8%(P0.01)。阿司匹林使用率由80%升至87.8%,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72.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16.7%升至89.6%,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41.5%升至55.5%(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由58.3%升至69%(P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天内病死率分别为6.8%、8.3%和5.7%,死亡+放弃治疗率分别为10.2%、12.4%和9.5%。调整后,2001年~2011年的7天病死率、死亡+放弃治疗率均无下降趋势。结论:既往十年间,我国东部农村STEMI住院患者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有效药物使用严重不足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血浆单体C反应蛋白(mCRP)水平、整体面积应变(GAS)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142例,并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以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作为终点事件,分为MACE组及无MACE组,分析血浆mCR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GAS在两组间的差异。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CRP及GAS是否是行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将来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MACE组m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MACE组GAS值明显低于无MACE组,MACE组LVEF明显低于无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mCRP水平及GAS是STE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是否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而血浆mCRP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RR=1.06,95%CI(1.004~1.125),P=0.035]。结论患者血浆mCRP水平、GAS与STEMI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mCRP水平联合GAS可早期、无创评估STEMI病情严重程度,并可预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中国人群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手术后心肌内出血(IMH)的发病率,并探究IMH 形成的相关预测因素,为STEMI 治疗和预后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方法 该观察队列研究是在成功心肌再灌注STEMI 的患者中进行的,其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5.7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的疗效。方法 STEMI患者89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后早期PCI组41例和直接PCI组48例,分别对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术、住院期间死亡率及1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PCI术前,溶栓后早期PCI组血管开通率85.4%(19.5%TIMI 2级,65.9%TIMI 3级血流),明显高于直接PCI组(18.7%,10.4%为TIMI 2级血流,8.3%TIMI 3级血流,P<0.001)。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653),但溶栓后早期PCI组所用支架数更少。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再梗死、急性左心衰竭和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1个月后随访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源性死亡、再梗死、脑卒中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