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息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胃息肉伴随胃炎的相关表现及胃息肉的发病因素。方法对比182例(男60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6岁)胃息肉患者及110例(男45例,女65例,平均年龄54岁)不伴息肉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如胃窦条状黏膜充血、幽门口胃黏膜流入、贲门口增宽等表现以及限pylori感染情况,以了解胃息肉发病的有关因素。结果①182例胃息肉包括胃底息肉156例(85.7%)、胃窦息肉26例(14.3%)。病理为淋巴瘤1例,管状腺瘤2例,增生性息肉29例,炎症性息肉150例。②出现贲门口松弛、胃窦条状黏膜充血及幽门口黏膜流入在各组比例:慢性胃炎组分别为28例(25.2%)、16例(14.4%),26例(23.4%),与慢性胃炎组相比,胃底体息肉组分别为61例((39、1%,P〈0.05)、72例(46.2%,P〈0.001)及72例(46.2%,P〈0.001),胃窦息肉组分别为12例(46.2%,P〈0.05)、10例(38.5%,P〈0、01)、12例(46.2%,P〈0.05)。③合并食管炎:慢性胃炎组3例(2.7%),与之比较胃底体息肉组19例(12.2%,P〈0.001)。④合并限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组29例(26.4%)。胃底体息肉组显著较低为3例(1.9%,P〈0.001),胃窦息肉组显著较高为12例(46.2%,P〈0.05)。结论胃息肉患者更多合并贲门口松驰、胃窦条状黏膜充血及幽门口黏膜流入,提示与肠胃反流相关。胃底体息肉H.pylori感染率较低,其病因与H.pylori感染无关,胃窦息肉H.pylori感染率较高,其病因亦与H.pylori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
3.
<正>胃息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部分胃息肉会癌变〔1〕,因此,胃息肉被认为胃癌癌前疾病之一〔2〕,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可能性更大〔1〕。有文献报道男女胃息肉发病率不一致,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1.8~2.5)〔3~5〕,也有文献报道,男女性胃息肉病理类型并不一致,胃底腺息肉女性多见,腺瘤多见于男性〔1,3〕,作为特殊人群的老年人有更高的胃息肉发病率〔6〕,本文旨在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胃息肉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上皮隆起性的病变。在胃镜下,胃息肉检出率较低,约为1.2%~1.5%,亦有个别报道到达12.6%者。目前对胃息肉的研究远不及肠息肉。医者们对胃息肉在临床上的认识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结合最新文献阐述胃息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胃息肉的类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差别。方法收集5年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8899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14碳呼气实验检查。统计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Hp感染情况。结果其中胃息肉患者250例,Hp感染率64.0%,增生性息肉中145/215例Hp为阳性,胃底腺息肉中15/35例Hp为阳性,统计学显示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息肉Hp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增生性息肉与Hp关系较胃底腺息肉密切,其Hp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  相似文献   

6.
胃息肉是当前消化道息肉疾病中高发的一种息肉,会随着病情进展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有关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于胃息肉自然病程也缺少研究。而有研究表明,胃息肉多发生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损伤的胃黏膜,且根除Hp治疗对某些胃息肉疗效显著,阐明胃息肉和Hp感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息肉(GP)是指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常在胃镜检查或其他情况手术时偶然发现,通过胃镜检查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GP属于胃癌癌前病变,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均被认为可有癌变的风险,同时也可与胃癌并存。目前,GP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遗传因素的存在显然与GP发生及恶变风险增加相关,不同基因表达不同,GP通过不同病理类型下的不同基因共同作用,恶变风险也随之增加。幽门螺旋杆菌(Hp)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HP感染可以产生多种致病因子,损伤胃黏膜屏障,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其大大增加了GP发生的风险。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强酸抑制作用在胃黏膜内可以诱导一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GP的形成创造条件。血清胃泌素17调节胃酸的分泌和胃黏膜的生长,胃蛋白酶原可反应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通过长期的炎性刺激,二者可从不同途径中产生各自相应的变化。当今社会的工作压力、生活节奏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等,亦可促进GP的形成,从而针对高风险人群则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对胃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9例接受内镜下治疗的胃息肉患者及100例对照组进行H.pylori感染测定,并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息肉组总体与对照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将息肉组分为炎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腺瘤组三个亚组与对照组H.pylori感染率对比,显示腺瘤组及炎性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及增生性息肉组。血清PGⅠ及PGⅠ/Ⅱ比值(PGR)息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胃体及胃窦息肉亚组为著。结论联合检测H.pylori感染及血清PG浓度对胃息肉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和胃癌中Runx3蛋白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探讨其在胃息肉与胃癌中的相关性.方法:对炎性胃息肉组25例、增生性胃息肉组25例、腺瘤性息肉组25例、胃癌组30例采用SP染色法检测Runx3的表达水平,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Warthin-Starry(W-S)银染法检测H.pyloti的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Runx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炎性胃息肉组和增生性胃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67、5.632、4.289,均P<0.05);腺瘤性息肉组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炎性胃息肉组和增生性胃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低于腺瘤性息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ylori的感染率在胃癌组与正常胃黏膜组相比H.pylori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组和胃癌组中H.pylori、Runx3的表达率之间存在着负性相关.结论:Runx3蛋白表达下调与H.pylori感染可能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粘膜炎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及与胃粘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2203例胃粘膜活检发现的278例胃息肉(检出率12.6%)进行组织学分类,并对胃窦粘膜活检组织同时行Hp检测及粘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观察,比较不同类型胃息肉的Hp感染率及其与癌相关病变的关系。结果 278例息肉中,组织学分类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为多见,有130例,占息肉总数的46.8%,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67例,占24.1%,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较少见,分别为55例(19.8%)和26例(9.4%)。约53.9%的胃息肉患者存在Hp感染,其中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感染率最高,达73.1%。这型息肉常伴有胃粘膜的活动性炎症,且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均近腺瘤性病变。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活动性炎症及萎缩、肠上皮化生等发生率均较低,提示这两种息肉在组织发生和病理生物学形态上存在差异。结论 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且常伴有明显的活动性炎症以及粘膜萎缩的肠上皮化生,因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潜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GP)伴胆汁反流的患者检出率逐渐升高.多项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胆汁反流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关键致病因子.胃息肉病理学上常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均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其中属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最大.因此探究胆汁反流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H pylori感染的相关因素, 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和"流行病学"等为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CBM光盘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1990-01/2008-05国内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H pylori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文献. 对这些研究中涉及的某些相关因素采用Meta分析方法选择危险比值比OR值作为效应指标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估计其合并OR值及其95%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 并从原始文献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及变换模型2个角度进行敏感性分析, 评价Meta分析结论的稳定性, 同时计算失效安全系数来估计发表偏倚的大小.结果: 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21篇, 涉及包括来自宿主的因素( 性别、本人胃病史)、行为习惯(吸烟、饮酒、饮用水源、饮水习惯、养狗、近期服用抗生素)、饮食习惯( 进食生蔬菜、豆类、大蒜、腌制食物、熏制食物)、家人或照顾者胃病史及年幼时是否接受口嚼食物, 可能与H pylori感染相关的因素OR值及其95%CI分别为: 本人胃病史2.09(1.40, 3.12)、看护人胃病史2.43(1.74, 3.40)、饮用不洁水源2.01(1.35,3.00)、饮水习惯3.08(1.02, 9.26)、养狗1.75(1.02, 3.00)、接受过口嚼食物2.66(1.41,5.02)、吸烟1.47(1.09, 1.97)、经常食用大蒜0.67(0.56, 0.80)、豆类0.37(0.17, 0.79)、熏制1.94(1.25, 3.02)及腌制食物1.87(1.43,2.44), 性别、近期服用抗生素、饮酒、经常食用生蔬菜与H pylori感染无关.结论: 在选择的15个因素中, 影响我国人群H pylori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本人胃病史、看护人胃病史、饮用不洁水源、喝生水、养狗、接受过口嚼食物、吸烟、经常食用大蒜、熏制及腌制食物等.  相似文献   

13.
背景:自身免疫性胃炎(AIG)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和肠嗜铬样细胞增生,增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胃腺癌发生风险。目前关于AIG与胃息肉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的AIG患者103例,采集性别、诊断时年龄、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胃泌素17(G-17)、OLGA、OLGIM分期、息肉大小、部位和病理类型、维生素B12、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是否贫血等信息。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分析各变量的预测效能。结果:103例AIG患者中女性占65.05%,中位年龄58岁,14例(13.59%)患者检出胃息肉。与未合并胃息肉者相比,合并胃息肉的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增高(P<0.00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17是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 95%CI:1.017~1.078, P=0.002)。G-17和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IG患者发生胃...  相似文献   

14.
胃息肉的临床特征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内镜下胃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我院自1998年至2002年胃镜下确诊胃息肉患者及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的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H.prlori相关检查资料(包括尿素酶、病理H-E染色、e呼吸试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1.3%的胃息肉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山田Ⅰ型息肉占65.6%,64.7%的息肉直径小于0.5cm,炎性息肉占75.9%,腺瘤性息肉仅占1.28%;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53.2%,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为8.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0.5cm,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多见;H.pylori感染与炎性息肉相关;未发现胃息肉患者伴随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增高: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息肉癌变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类型以及与粘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2203例胃粘膜活检发现的278例胃息肉(检出率12.6%)进行组织学分类.并对胃窦粘膜活检组织同时行HP检测和粘膜炎症、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观察,比较不同类型胃息肉的HP感染率及其与癌相关病变的关系。结果 278例息肉中.组织学分类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最为多见,有130例,占息肉总数的46.8%,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67例、占24.1%。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较少见.分别为55例(19.8%)和26例(9.4%)。约53.9%的胃息肉存在HP感染,其中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感染率最高.达73.1%。这型息肉常伴有胃粘膜的活动性炎症.且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均接近腺瘤性病变。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无论是HP感染率,活动性炎症及萎缩、肠上皮化生等发生率均较低,提示这两种息肉在组织发生和病理生物学形态上存在差异。结论 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由于该型息肉常伴有明显的活动性炎症以及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变化.因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潜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189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合并有抑郁症、高血压、胆囊结石、反流性食管炎、痛风以及脑血管疾病。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有抑郁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H.pylori感染、吸烟以及饮酒是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治疗H.pylori感染、戒烟戒酒以及保持心情愉悦可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医务人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16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状况,并调查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医院职工体检者1655例,根据体检结果以及肝脏B超结果分为2组,NAFLD组( n = 230)和非NAFLD组( n = 1425),比较分析NAFLD的相关因素.结果: NAFLD总体患病率13.9%,男性占20.7%,女性占10.8%,男职工NAFLD患病率明显高于女职工(χ2 = 28.70,P<0.001);其中50-59岁男性医生NAFLD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及工种人员;活动减少、在外就餐、高脂饮食是导致NAFLD的主要不良生活习惯.结论: 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糖与NAFLD高度相关,体质量指数增高有助于预测NAFLD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充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H.pylori)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本地区H.pylori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人群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部分个体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 500份问卷,收回1 478份合格问卷。结果 南充地区人群H.pylori感染率为47.5%,男性H.pylori感染率50.3%,显著高于女性44.7%(P<0.05)。饭前便后洗手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体质指数(BMI)异常、生吃大蒜、饮茶、吸烟、饮酒人群H.pylori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异常组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1.360,95%CI(1.049-1.764))是危险因素,而饭前便后洗手(OR=0.62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分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内镜下背景黏膜特征及采用无痛胃镜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09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无痛胃镜下胃息肉电凝切除术治疗。统计并分析309例患者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分布位置、Hp感染率、内镜下背景黏膜特征,以及采用无痛胃镜治疗的效果。结果 309例胃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胃底腺息肉(51.13%)和增生性息肉(38.51%)。胃底腺息肉主要分布于胃体(48.10%)、胃底(30.38%)及多部位分布(20.25%),增生性息肉主要分布于胃窦(36.13%)、胃体(25.21%)和胃底(20.17%),炎症性息肉主要分布于胃窦(44.44%)。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患者的Hp感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3.95%、72.73%和72.22%,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患者(4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底腺息肉患者中背景黏膜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的占比(8.86%)分别低于增生性息肉患者(26.05%)和腺瘤性息肉患者(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特点、不同胃息肉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胃镜下确诊为胃息肉的1 07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胃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分析其Hp感染率,胃息肉的大小、位置、单发(多发)、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 078例胃息肉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7;胃息肉的最高发病年龄在60~79岁;Hp感染率为42.2%;长期口服PPI者(>4周)以增生性息肉多见;多发息肉的直径以0.2~0.5 cm多见,单发息肉以>0.5~1.0 cm多见。胃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体(41.3%)、胃窦(34.1%)、胃底(20.9%)、胃角(2.0%)、幽门管(1.7%);炎性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最少见。息肉不同直径、位置、单发(多发)、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不同,合并Hp感染的息肉好发于胃窦部(P<0.05),以0.2~0.5 cm的多发性息肉最多见;Hp感染的胃息肉中,主要为炎性息肉(23.2%)和增生性息肉(18.8%),然而Hp阴性胃息肉中构成比最高为胃底腺息肉(24.0%)。胃底息肉以脾胃湿热证(48.0%)为主,腺瘤样息肉以胃络瘀阻证(81.2%)为主;不同直径的胃息肉,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Hp感染的胃息肉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73.1%)。[结论]胃息肉患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中老年高发,最常见的胃息肉发生部位在胃体、胃窦,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炎性及增生性。合并Hp感染的胃息肉多在胃窦部,多为炎性、增生性、脾胃湿热证。掌握胃息肉的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