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外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文献资料,初步总结了到目前为止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该领域内的运用范围和进展情况,并对其缺陷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旨在为希望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临床工作者对该领域内的概况有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1989年以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展迅速,积累了丰富经验。TEE用于术前诊断,可显示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不清的病变,补充修正诊断。TEE用于术中监护,可即时发现残留病变,必要时重新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TEE用于介入性心导管术监护,可连续观察治疗前后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手术安全性。TEE用于术后随访,可监测心室功能,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因此,今后TEE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M)诊断12天内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185例。6例配合右心声学造影,3例尸检对照。以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21.1%、房间隔缺损(ASD)18.9%、动脉导管未闭(PDA)16.2%最多。2种或2种以上的复合畸形占38.9%,CDFM可准确地诊断先心病部位、类型、大小和分流方向。配合声学造影可提高复杂性先心病的诊断准确性。连续多普勒测压配合CDFM和声学造影是直接诊断和鉴别伴有肺动脉高压的青紫型先心病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顺序分段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顺序分段诊断151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并与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比较。2DE诊断23例(91%)心房对称位,6例(100%)心房反位与高千伏胸片检查支气管形态结果一致。2DE诊断120例(97.5%)右袢型双心室,18例(100%)左袢型双心室,5例(100%)右室型单心室,3例(43%)左室型单心室,1例(100%)不定型单心室,148例(98%)大动脉位置及其与心室连接关系与心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果表明,2DE能准确地诊断心房、心室、大动脉位置及其连接,达到顺序分段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对1800例胎儿四室心初筛中选出163例胎儿应用胎儿心脏各切面和多普勒测定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5例同时作了MRI检查。结果发现心脏异常32例(19.6%),其中先心病21例(12.9%)。5例胎儿先心病作了MRI检查,发现其影像较超声清晰。结论两项检查合用,可提高胎儿先心病的诊断水平;胎儿超声检查中增加卵圆孔直径和血流的测定,可以作为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右室功能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室功能的评价对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该文较全面地阐述了近年来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右室功能的最新进展,包括心肌工作指数、多普勒组织显像、应变/应变率显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造影超声心动图、背向散射积分、压力时间微分及流速时间积分等,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预后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方法产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近年来先心病诊断的重要进展之一。胎儿心脏的超声征像与出生后的表现不尽相同。胎儿先心病的超声诊断标准除少数病种外大致与新生儿者相似。临床报道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的先心病有空间隔缺损、房室隔缺损、单心室、爱勃斯坦畸形、左心发育不良、右心发育不良、四联症及其他复杂心脏畸形,均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容易遗漏或误诊的有房间隔缺损,小型室间隔缺损、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缩窄等。经腹壁检查胎儿心脏可自孕期16~18周开始,经阴道检查可提早至孕期12周。伴有先心病高危因素的孕妇为主要的检查对象。  相似文献   

8.
婴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三维超声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初步评价婴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二维超声心动图信息采集及三维超声诊断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复杂型先心病婴儿 2 4例 ,男 11例 ,女 13例 ;年龄 (7± 5 )个月。其中肺静脉与心房连接异常 5例、房室连接异常 5例、心室大血管连接异常 9例、混合畸形 5例。应用婴儿复杂型先心病三维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信息采集方法及剖视诊断方案进行诊断 ,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比较 ,以心导管造影或手术中诊断为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 2 4例 (4 % )未能成功进行三维采样。 15 / 2 3例 (6 5 % )能提供主要阳性诊断的详细空间信息 ,尤其对心室构型判断、心室大血管连接关系及房室间隔缺损分型意义较大 ;2 / 2 3例 (9% )纠正了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并经手术或心导管造影证实 ;6 / 2 3例 (2 6 % )未能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提供更多有用信息。结论 新的二维图像采集、重建及剖视诊断方案能基本满足婴儿复杂型先心病的三维诊断要求 ,比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提供更丰富直观的空间诊断信息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维超声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三维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为小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新视野。本文就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技术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解剖形态学诊断、血流动力学判断及心功能评估等方面的诊断新进展作了综述,并简要阐述了实时3DE在该领域的一些诊断探索,以期促进对3DE技术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是新近发展起来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新兴超声诊断技术。该文就RT-3DE在心脏病解剖形态学诊断,心室容量、心肌重量及心功能测定等定量研究及近年来在其它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简要介绍了RT-3DE技术特点,以期促进对RT-3DE技术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约1%,估计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对这些患儿,外科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已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良好治疗效果,但外科手术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对机体损伤较大,有一定手术并发症且留有疤痕。此外,有些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等外科手术后有一定残余分流,其中部分需再次手术治疗,这些都引起人们试图以微创介入治疗来代替外科手术治疗的尝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日新月异,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现将其简单介绍如下。一、扩张术类1.房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临床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出生的330例疑似CHD新生儿的心脏超声心动图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心脏彩超对新生儿经胸行多切面扫查,了解心脏及大血管位置关系、内径比例,测量房室大小、室壁厚度、运动幅度,测量心功能。观察瓣膜厚度、活动度、房室间隔是否完整。测量瓣口血流速度,观察瓣口有无返流,心腔及大血管间是否存在分流。结果 330例新生儿中单纯卵圆孔未闭96例(29.0%),单纯PDA 45例(13.6%)。CHD 116例(35.1%),其中单纯VSD 16例(13.8%),VSD并卵圆孔未闭15例(12.9%),单纯ASD 13例(11.2%),ASD并卵圆孔未闭13例(11.2%),ASD并VSD 8例(6.9%),ASD并VSD并卵圆孔未闭7例(6.0%),ASD并PDA 17例(14.7%),法洛四联症14例(4.2%),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例(1.8%),右心室双出口3例(0.9%),大动脉转位、三尖瓣下移畸形各2例(各占0.6%)。结论新生儿期较为多见的心内分流为卵圆孔未闭,其与PDA在未来均有闭合的可能。目前绝大多数常见的CHD可通过超声检查得到确诊,可取代大部分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对于CH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发展,约40%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可经导管介入治疗;心导管介入性治疗常规监测技术包括心电监护、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氧、血压监测、X线透视及心血管造影等。除此之外,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有效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可指导手术操作、缩短X线曝光时间、及时判定治效、早期检出并发症等,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最终获得满意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最初作为一种姑息疗法以缓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重症发绀型先心病患儿低氧血症,即采用球囊房隔造口术替代外科开胸房间隔切开术,使患儿能够存活至进行根治术年龄。而后Porstmann应用泡沫塑料堵塞法进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获得成功,使经导管治愈单一畸形先心病成为现实,也极大地促进先心病介入疗法的飞速发展。目前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可分为两类:1.扩张术类:包括球囊房隔造口术、瓣膜成形术(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及血管成形术(主动脉缩窄血管成形术、肺动脉分支狭窄血管成形术)等。…  相似文献   

15.
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新灿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0):586-586,631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疗效。方法选择先心患儿32例,在局部或基础麻醉下经导管心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术中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TTE)及X线透视监测。分别于术后1~3d,3、6个月复查TTE与心电图各1次。结果3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9%。术后1~3d,3、6个月体检及复查TTE与心电网,无血栓发生,无残余分流及瓣膜功能障碍,无腔静脉及肺静脉狭窄,无溶血及严重心律失常。结论介入治疗小儿先心创伤小,疗效好,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赵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2(23):1630-163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CHD复合畸形患儿10例施行联合介入治疗,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DA并PS 2例,ASD并PDA 2例。结果7例1次治疗成功,余3例中2例分2次治疗,1例8个月患儿,因其在最初0.5年随访中发现VSD明显缩小,故先封堵了PDA,目前正在随访中。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经1个月-3年随访,患儿心脏缩小,心脏功能改善。结论在病例选择恰当情况下,对小儿CHD复合畸形进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可实时采集、同步显示心脏血管的立体动态影像,在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RT-3DE发展迅速,已由临床研究逐步进入应用阶段,也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治提供一新途径,本文就RT-3DE在小儿CH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及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一类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为0.7%~1.0%,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为15~20万例。近年来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均获得长足进步,已有可能对各种先心病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手术根治。本文重点介绍先心病的内外科治疗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有时与一些心外畸形并存表现为某种可识别的综合征。该文就常伴心脏畸形的Alagille综合征、CHARGE综合征、DiGeorge综合征、Holt-Oram综合征、Noonan综合征及Ritscher-Schinzel综合征作一综述,通过了解这些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常见心脏畸形的类型、分子遗传学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临床全面正确的诊断,同时为进一步阐明先天性心脏病分子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0.7%~0.8%,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约20万。先心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1967年Porstmann应用海绵塞首次成功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揭开了PDA介入治疗的序幕;随后陆续出现多种介入治疗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封堵装置,但由于设计上的种种缺陷,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直到1997年Amplatzer堵闭装置的出现使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真正成为介入心脏病学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域。目前PDA、ASD、VSD等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