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组织中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了51例HCC患者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HCVRNA正负链,同时以巢式PCR技术检测了这些组织中的HBVDNA。结果,11.8%(6/51)检出组织中HCVRNA正链:其中5例在癌周肝组织,2例在癌组织中检测出HCVRNA负链,由于负链RNA为HCV的复制中间体,不释放到细胞外,其检出HCV感染与HCC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病因证据,组织中HBVDNA检出率高达92.2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和肝癌发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自1965年Blumberg发现HBsAg以来,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在分子病毒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治疗学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问题得到阐明达成了共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全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国占50%以上,而我国的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存在一些国外不曾有过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解决,可以说,在乙型肝炎临床与科研过程中充满了艰辛,我国的临床医师及基础科研工作者尽管在治疗中做了大量工作,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重大性突破,这使我们喜忧参半、任重而道远。在临床研究中我国与欧美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经济、政治和学风中的一些问题外,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临床治疗试验不规范,难以严格的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和多中心原则实施临床科研方案;(2)临床科研与基础实验研究结合不够,重基础研究,轻临床科研;(3)存在多经验,少证据的现象;(4)肝活体组织检查较少,尤其是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肝活体组织标本甚少;(5)缺乏长期随访资料,医学资料保管不善,丢失现象较为普遍;(6)国内诊断试剂质量不稳定,缺乏统一标准,大多不能通过国际质检要求,实验数据难以得到国际权威性杂志的认可;(7)临床研究及经典流行病学调研难以获得基金资助等。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相关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我们组织国内部分专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及科研体会,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目的是引导临床医生科学、准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同时进一步深入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用性研究,为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造福于人类,这也是本期"焦点论坛"主办者的心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HBV基因变异、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及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失活的情况。方法运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114份我院住院患者血清中HBVDNA(前C区1814、1896、BCP区1762、1764位)进行分析,流式细胞荧光染色检测患者外周血WBC中P16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IFN-γ、IL-4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41份)、乙型肝炎肝硬化组(37份)、肝癌组(36份)血清中的HBV总突变率为58.5%、75.6%和88.8%,肝组织中肝硬化、肝癌分别为75.0%和100%;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组患者外周血WBC中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3.09±8.08)%、(30.54±10.61)%和(16.29±6.86)%,正常人为(76.57±6.07)%;肝癌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1=8.83、t'2=6.59、t'3=9.84,P〈0.05);肝癌患者IFN-γ、IL-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t'1=6.67、t'2=3.82,P〈0.05)。结论肝癌患者中HBV基因变异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WBC中P16蛋白表达明显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变化及其与癌旁肝硬化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异同。 方法 取1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和4例正常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VDR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VDR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VDR蛋白表达。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H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均有VDR表达,主要在细胞质表达,而细胞核基本无表达;癌组织VDR mRNA为(2.77±0.30),显著高于癌旁肝硬化组织的(1.62±0.21)或正常肝组织的【(1.57±0.19),P<0.01】;Western blot分析发现,HCC组织VDR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15±0.57),显著高于癌旁肝硬化组织的(1.02±0.25)或正常肝脏组织的【(0.37±0.11),P<0.01】。 结论 VDR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乙肝五项指标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指标有哪些关联,对乙型肝炎有哪些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200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检查与乙肝五项检查,探讨乙肝五项结果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的关系.结果:患者的乙肝五项检查主要以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家庭内传播现状及其健康教育。方法对260例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进行乙肝五项指标(HBV—M)和HBV—DNA检测,并针对HBV的感染途径结合家庭成员感染现状进行健康教育,采取乙肝疫苗(HBW)接种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作为预防或母婴阻断措施。2年后检测全部被观察者的血清HBV—M。结果50岁以上、40~50岁、40岁以下的HBV感染者配偶和子女的HBV感染率分别为24.14%、17.82%、9.89%和30.57%、25.66%、15.89%,呈现出病人的年龄越高,其配偶和子女的HBV感染率越高的现象,除40岁以下组的配偶外,其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我国当前10%左右的HBV感染率。96例提前正规接种HBVV的HBV感染者的配偶的感染率为2.08%,较之未接种者11.54%感染率有明显降低(P〈0.05)。18例同时注射HBIG者中没有检测到HBV新发感染者的存在。采用HBIG加HBVV母婴阻断后新生儿的HBV感染率仅为6.52%,明显低于单纯应用HBVV预防的新生儿20.59%感染率(P〈0.05)。结论夫妻间传播和垂直传播是极为常见的家庭内传播形式。及时接种HBVV和HBIG能有效地预防HBV在家庭内传播。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细胞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高危因素众多,包括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HBeAg的状态、病毒载量、基因型和亚型、基因变异和蛋白变异等。监测这些高危因素有助于筛查原发性肝癌的易感人群,有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本文就与乙肝病毒相关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高病毒载量是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外科治疗、局部治疗、放射治疗、系统治疗等均有激活乙肝病毒的潜在可能性,影响抗肿瘤治疗的实施和效果.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最基本的病因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毒载量、肿瘤复发与转移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HBV DNA水平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乙型肝炎病毒与基因,用末端标记方法对PCR产物标记并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和GenBank中登录的标准基因型序列相比较,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对61例肝癌、65例慢性乙型肝炎、1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了检测。结果:136例中B基因型59例(43.4%)、C基因型77例(56.6%),随着病情加重,C基因型比例逐渐增高;不同基因型HBV感染的肝癌患者间HBV DNA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以B、C基因型为主,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型及高水平的HBV DNA感染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似物容易导致HBV的变异,从而产生耐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种族特异性而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已成为HBV感染防治研究的必要条件。本文重点介绍了HBV DNA转染细胞模型的建立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7,他引:4  
0引言关于病毒受体的研究开展较早,已知的EB病毒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受体与共受体均为该方向的研究范围.在嗜肝病毒受体的研究领域中,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却无最终定论.乙型和丙型肝炎呈全球分布,目前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还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至今缺乏有效的控制.病毒粘着?并进一步侵入肝细胞是感染启动的关键一步,这两种病毒的细胞作用受体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HCC)与HBV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2003至2005年慢性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患者共298例,其中HCC73例,肝硬化(LC)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91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81例。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克隆测序方法对血清HBVDNA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组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及临床特征。结果298例患者基因型分布为B型142例,占47.65%;C型156例,占52.35%。HBVC基因型在HCC患者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X^2=45.20,P〈0.01)。HCC组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HCC和LC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广东地区HBV相关性肝病HBV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B型,HBVC基因型感染可能为HCC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肝细胞癌(HCC)患者大多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且基本都经历了"乙型肝炎-肝硬化-HCC"的发展三部曲过程。研究显示,通过提高对HCC的监视和新治疗方案的发展,HCC患者3年、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62.1%,44.3%和20.5%[1]。HBV感染是引起HCC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因素。由HBV x基因(HBx)编码的乙肝病毒X蛋白(HBX)是一种多功能蛋白,与HC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研究HBx基因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对进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205例HBV感染患者分为HBV相关肝癌组和HBV相关肝病组,两组间年龄、性别、饮酒史等因素比较。结果 1.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在不良饮食习惯、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阳性、e抗原(HBeAg)阳性等差异显著(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40岁)、HBV DNA阳性等与HBV相关肝癌相关。结论 HBV DNA阳性、年龄(≥40岁)等可能是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位点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HBV整合是致癌的可能机制之一。传统上,HBV整合位点的鉴定主要通过反复的筛选肝细胞癌(HCC)基因文库获得。现报道一种快速分离鉴定HBV整合位点的新方法,为探讨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HBVDNA载量、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评价HBsAg在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06例HBV感染所致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HCC的两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结果肝硬化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67.5%;HBeAg阳性者占23.8%;HBeAg阴性者占76.2%;HBVDNA≥104copies/ml者占79.5%。肝硬化合并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81.9%;HBeAg阳性者占38.1%;HBeAg阴性者占61.9%;HBVDNA≥104copies/ml者占61.3%。两组中HBsAg≥250IU/ml与HBVDNA≥104copies/ml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感染所致肝硬化患者中,长期高滴度状态的HBsAg在评价肝硬化发展为HCC中同样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