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名医陈修园对于咳嗽治疗认识独特,从文字象形定义咳嗽之别;突出无论内外之邪,不"合"于肺则咳嗽成,强调"饮邪"为根,辨证论治以虚实为要,时时不离温化寒饮之药,特色鲜明,深得仲师之旨.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通报》2008,7(5):66-66
按咳嗽一证,有从外而人者,有从内而出者。从外而入者,风寒暑燥火之邪干之也。客邪自外而入,闭其太阳外出之气机,气机不畅,逆于胸膈。胸中乃肺地面,气欲出而不出,咳嗽斯作矣。定有发热、头疼、身痛一段。风邪干者,兼自汗恶风;寒邪干者,兼无汗恶寒;暑邪干者,兼口渴饮冷,人困无力;湿邪干者,兼四肢沉重,周身觉冷而酸疼,不甚发热;燥邪干者,兼吐痰胶粘,喜饮清凉;火邪干者,心烦脉洪,小便短赤饮冷。  相似文献   

3.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与祖国医学所论之“痰饮”、“咳嗽”、“肺胀”等病证相似。笔者宗仲景“病痰饮者,运用温药和之”之法则,辨证治疗慢支,效果满意。现举病例3则介绍如下。1内外皆寒,宜温肺代饮病例:刘某,男,50岁.于1995年元月28日就诊。反复咳喘5年.近因感受风寒,宿疾加重。证见恶寒发热.身痛背胀.咳嗽气逆.痰稀色白而夹泡沫,口淡不渴,时干呕.脉弦细,舌淡苔白润。诊为咳嗽(寒饮停肺)。乃肺寒饮伏,复受外寒.内外合邪.咳喘斯作。治宜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陈…  相似文献   

4.
陆兴沛  周文祥 《新中医》2005,37(2):77-77
咳嗽是小儿多发病症,尤其冬春之季较为多见。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因幼儿肌肤娇嫩,脏腑薄弱,最易感受六淫之邪而发咳嗽,中医辨证属风寒咳嗽及外寒内热多见。此类咳嗽运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2001~2003年间,笔者对112例外感咳嗽患儿使用《医宗金鉴》方杏苏饮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寒饮伏肺证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候之一,该证型咳嗽可命名为寒饮咳嗽.寒饮咳嗽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阳虚,寒饮内伏,而为伏邪,复因形寒饮冷,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该病机具有内外合邪、兼夹风邪、脏腑相关、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以咳嗽,咽痒,遇冷易咳,痰涎清稀色白...  相似文献   

6.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痰和饮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致病因子,因其同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其常化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循名责实,二者虽同源而实异流。“并称”易致初学者把饮邪停留于肠胃之中的一种饮邪为病的“病名”痰饮,与痰和饮两种不同性质的致病因子,理解为单一的痰邪。这样,既有失于前人之旨,又易致临床之误。  相似文献   

8.
风湿病合并咳嗽时因本身免疫异常加之药物影响,故其证情多较常人复杂。廖世煌认为风湿病患者本有脏腑失调或内有实邪,合并咳嗽时常起病即为里证或为表里合邪,其病邪、外邪则多为风邪兼杂寒热燥湿,里邪则多为痰邪夹杂寒热。其脏腑失调、风湿久病者以脾胃亏虚突出,关节型风湿患者常见肝肾不足,久服激素者常有内热或阴虚之象,表证常见风邪袭表、风热袭肺、燥邪伤肺、表寒里热证,里实证常见表寒里饮、里饮化热、寒痰阻肺、痰热阻肺、痰湿阻胃证,里虚证常见肺脾气虚、肺阴虚内热、肺肾亏虚、肝火犯肺证。  相似文献   

9.
岳秀荣 《中医研究》2002,15(6):62-62
感冒后,遗留咳嗽缠绵难愈。笔者自拟“百白止咳汤”治疗该症,疗效满意。药物组成:百部,白前,杏仁,紫苏,二花,板兰根,乌梅,阿胶,米壳,甘草。具有疏表敛肺,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 外感后,遗留咳嗽,多为感染时邪,表邪已罢,入里之邪留滞肺经不解,与内热、痰饮互结,阻碍气机……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认为,水饮有四种,分别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由津液输布异常、水液运行通路受阻所致,创立了“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总则。水饮停聚较为轻浅,见短气之症者,治疗当通利小便,脾阳不足者予苓桂术甘汤温补脾阳、行气利水;肾阳虚损者以肾气丸补益肾阳、化气利水、通利小便;外感风寒,病位入里,饮邪停聚,表邪已散者,治疗当以攻逐水饮为法,用十枣汤使积聚之水饮从肠道而出;水邪不散,饮溢四肢,郁遏荣卫之气,荣卫之气不行,卫外不能,气闭不通见身体疼痛,水饮无路而出者,治以小青龙汤或大青龙汤,外寒里热予大青龙汤,外寒里饮予小青龙汤。水饮停留体内,欲使饮去,必有通路,或发汗使饮从表解,或利水使饮随小便而去,或攻下使饮随大便泻出,或气化使饮化为津液为人所用,终使人体津液代谢达到平和之态。  相似文献   

11.
《医门法律》之咳喘辨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门法津》以之形寒饮冷,比类暑湿火之邪,扩充了对咳嗽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纠正了《内经》中“秋伤于湿”乃“秋伤于燥”之误,立“燥气伤肺”之论,以甘寒立法治之;久病咳喘责之痰饮、留饮、伏饮,治之趋胃趋肠而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痰饮”合称,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笔者探求经旨、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咳嗽是最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中医将咳嗽又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李际强通过临床实践与文献调研,发现无论是内伤咳嗽还是外感咳嗽,其以湿邪饮邪为患者在临床较为多见,应用小青龙汤加减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咳嗽病因病机、《伤寒杂病论》经典条文、小青龙汤源流及方药特点,并将临床中应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适应症、证型、疾病等进行分析,归纳出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要点与临床加减方法。李际强认为小青龙汤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方剂,临床治疗湿邪饮邪为患咳嗽多能收良效,无表证者亦可应用,并强调临床运用时,有是证用是方,并注意药证对应,并根据病机用药,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总结林琳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林琳教授认为感染后咳嗽的发生与正气亏虚致在表之风邪乘虚入里有关。风邪袭肺,多夹杂寒、热、燥邪为患,治疗宜宣散透邪。风邪独恋,寒热表现不明显者可予苏黄止咳汤;风寒恋肺者可予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袭肺者以桑菊饮、银翘散加减;温燥伤肺者治以桑杏汤加减;凉燥袭肺者予杏苏散合止嗽散加减治疗。邪入少阳,“和解”为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病邪入里热化者酌情选用清营汤、竹叶前胡汤、定喘汤;病邪入里寒化者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病邪入里燥化者可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5.
1精于辨证,“温、化、宣、敛”四法详参1.1温法温化、温润之法。适用于咳嗽痰湿偏盛者。咳嗽一病,不论寒热、虚实、新久,致病之邪皆以“痰”为首。痰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痰之形成,总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咳首先应治痰,而治痰首宗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即非温热助阳之药不能温通气机,逐散痰饮,阳通则气机得畅,三焦得通,水津循行无滞,痰饮得散,则咳嗽自平。临床运用:温化痰饮宜小青龙汤;温润止咳多用止嗽散。  相似文献   

16.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痰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  相似文献   

17.
风热感冒说夫风热外邪侵入 ,或从口鼻 ,或从皮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伤风》云 :“皮毛为肺之合 ,而上通于鼻 ,故其在外则为鼻塞声重 ,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或为头痛 ,或为憎寒发热。其在内则多为咳嗽 ,甚则邪实在肺而为痰、为喘。”故风热感冒治之当审表里、辨寒热 ,在卫在肺 ,临床立解表、清热、宣肺三大治法。银翘散、桑菊饮是常用之方。但表证、邪热、肺失宣肃自有轻重 ,故治之或解表 ,或清热 ,或宣肺当有主次。感冒有浅深 ,证候有轻重 ,表邪未解 ,补益过早 ,病反增剧 ,此治之不当 ,医者当戒。咳嗽当辨外感内伤咳嗽一证 ,易见而治…  相似文献   

18.
宋铁玎教授认为小儿外感咳嗽多为外邪夹毒,机体正邪相争则为热,毒去热才可安,重用清热解毒之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多用吴氏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化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有热,下移大肠,热灼阴液,便秘燥结,生石膏清肺之热加牛蒡子宣上通下;注重药物配伍,清热解毒之剂中加入辛散之剂,辛散透邪助清热解毒之功,又可逐余邪外出。  相似文献   

19.
概述《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容,是以“饮邪”为重点。仲景虽然把痰饮和咳嗽并提,实际上咳嗽仅为痰饮中的一个症状而已。涵义:痰本作淡。《肘后方·卷三》有治“痰癊”诸方,即痰欲也。考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云:“淡癊、谓胸上液也,医方多作淡饮。”又云:“痰癊、胸膈中气病也。津液因气凝结不散,如筋胶引挽不断,名为痰癊。”据以上数义,痰饮即津液为病之总称。  相似文献   

20.
论仲景运用苓桂配伍治饮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仲景运用茯苓与桂枝配伍治疗饮证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五苓散等。饮证之治疗,温阳则饮邪得化,渗利则饮邪得除。故仲景治饮,多用苓桂。二者相伍,同人中州。茯苓,其性平,其味淡,《本经》言其“益心脾”,健脾运湿,以化饮邪;且善“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等饮邪内停之症;又“利小便”,使饮邪有所去路。又施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