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于艾滋病,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特效疗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药源丰富、副作用少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多单纯着眼手抗HIV作用和提高免疫力方面,缺少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脱离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缺乏理想之动物模型;缺少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体系等。要使中医药早日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应加强以下工作:①加强学术交流与协作;②加强中医药的干预研究;③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从辨证分型、临床疗效评价、证候基础研究方面综述了神经根型颈椎病(CR)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认为目前该病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存在证候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欠规范、证候基础研究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通过比较现有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提出可优先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作为证候诊断标准;关于疗效评价建议遵循国际研究规范,至少选择1项公认的疾病疗效评价指标,根据证候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量表;建立公认的CR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从动物、组织、细胞层面运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对中医药干预措施的作用机制进行说明,比较CR不同证候患者临床特征与生化指标等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有关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认为今后中医药防治MND的研究思路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MND临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病证结合理论、MND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诊断标准、MND方药治疗机理、MN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  相似文献   

4.
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药实验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之一,针对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开展已有50多年,并取得了很多成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证候动物模型相关研究,包括实验动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内容,发现存在模型种类较少、动物选择不理想、造模方法差异大、评价指标不标准等问题,而制约了其应用和推广。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证候动物模型必将获得更多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关于未来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再思考有5点:①中医药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改善实验动物的生活条件,杜绝虐杀实验动物的现象,规范动物实验的技术操作,成立动物伦理委员会及专家组,推动“3R”(减量、优化、替代原则)研究的进展。②中医药动物实验必须充分体现中医的基本特点: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以中医病因病机为准则,采用多种方法复制“证”的动物模型,然后用药物反证法检验“证”的模型。③加强中医临床研究,重视人体科学:中医证候的确立要依靠望、闻、问、切,中医的证很难在动物身上体现,人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差异,必须以临床病人为载体,应在人体证候规范化的基础上研究中医证候的基础。④建立中医证候动物评价标准:优化动物的造模因素,建立规范的动物模型评价方法,选择具有特征性的评价指标。⑤中医药动物实验研究要回归到中医药临床的现实中: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要把实验的标准化和临床的真实性衔接起来,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机制、为了论文、为了所谓的科学,更多的研究结果要能实用,能在现实开放的环境中有作用,让中医药的研究回归自然,回归到真实世界,让理论研究与真实世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肺癌(lung cancer)的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防治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肺癌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实验动物模型是肺癌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建中医特色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将中医证候纳入了评价标准,使动物模型既符合西医疾病特征又具...  相似文献   

7.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建立科学的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现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将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候相结合,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证候诊断标准,既考虑了病的特异性,又解决了辨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且便于临床操作使用。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该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结构组成及建立时应采用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建立证候模型是中医药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复制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病证结合模型为范例,探讨了建立中医证候模型的思路与方法,力求使气虚作为始动因素、主要因素而贯穿气虚血瘀模型的全过程,动态观察相关的宏观表征和生物学指标,确定其评价体系,为揭示气虚血瘀证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促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的研究,探讨将急性前葡萄膜炎的西医诊断标准、炎性分级标准与中医证候特点相结合,建立一种相对客观并利于进行临床评价的中西医结合证候诊断标准和综合疗效判定标准。方法:参照相关文献对中西医症候诊断标准和综合疗效判定标准进行拟订。结果及结论:中医药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疗效突出,优势明显,但因临床中医分型的不统一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缺乏客观化和公认度,严重制约了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工作的开展,辨证多采用中医症状与眼部体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整体加局部辨证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60年代初肾阳虚证动物模型问世以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如独特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独特的评价标准:证、病、症;独特的处理措施:中药、针灸、养生措施;独特的观察指标:舌、脉、汗、神、色;独特的认识特色:审证求因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以中医基础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中医基础学指导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实施。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中医基础学与实验动物学有机结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加整体护理疗法 ,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 184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加整体护理疗法。对照组 183例 ,采用西医加常规护理疗法。结果 治疗组 :显效 14 4例 ,有效 34例 ,无效 6例 (恶化 ) ,总有效率 96 .74 %。对照组 :显效 10 0例 ,有效 4 9例 ,无效 34例 ,总有效率 81.4 2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加整体护理疗法是治疗脑梗死病人理想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41例,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9·58%;对照组68.29%。两组疗效有差异(P=0·01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05~2015-05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运用常规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对患者进行中医中药康复综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有8例基本痊愈,病情显著缓解的11例,病情有所缓解的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4.4%;观察组有16例基本痊愈,病情显著缓解的18例,病情有所缓解有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用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相关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及吞咽、进食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汤剂,通过评定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比较两组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相关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功能训练,提示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对脑梗死相关吞咽障碍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建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585-258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诊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共用14 d;对照组39例予以常规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和对症等西医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基于病例研究的综合教学方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以脑梗死疾病为案例,对进入临床实习的中医本科生采用基于病例研究的综合教学方法,同时与传统带教式的临床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认为在提高自学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医康复措施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9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平行对照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和现代康复;治疗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针灸、按摩、中医心理、中药泡洗等中医康复治疗方案,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能力,疗程为3个月。[结果] 全分析集(FAS)、符合方案集(PPS),治疗组的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程度与对照组相当,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社区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与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传统西医康复方法相当,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西医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莆田平民医院与莆田市第一医院就诊98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患者;对照组口服胞磷胆碱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中医症候积分、MMSE、ADL得分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为(43.58±2.63)分和(33.23±2.65)分。在治疗前MMSE评分和ADL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MMSE评分为(25.78±2.9)分,ADL评分为(85.74±7.04)分;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对照组中,有12例无效,有37例有效和显效,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中,有7例无效,有42例有效和显效,有效率为85.71%;实验组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脑梗死治疗的患者共80例,通过电脑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康复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2组 ADL 评分、NIHSS 评分以及临床恢复效果。结果治疗组平均 ADL 评分为(71.3±15.4)优于对照组(51.6±8.9);治疗组平均 NIHSS 评分为(2.9±0.7),优于对照组(6.1±1.4)(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62.5%(P <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护理过程中,中医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治疗路径的住院费用情况,寻找更优治疗路径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某三甲公立医院2016年首要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821例,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秩和检验对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比较,找出更优治疗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患者住院费用更优的52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进行进一步探索,找出影响因素。结果:从住院费用来看,在整体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西医治疗,住院天数和参保类型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应当树立健康管理理念、提高保险意识,医院应当规范诊疗行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国家与社会层面应当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的利益链、实施DRGs预付费制度,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有效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