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湿热证是湿与热的复杂结合,提出温病湿热证的证候实质与炎症、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炎症因子的异常启动与大量存在,以及水液代谢相关指标的异常是温病湿热证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能反映着温病湿热证的证候实质。  相似文献   

2.
从病因病机学、实验动物模型、临床研究方法及微观指标的量化和整体化研究四个方面探讨在湿热证实验与临床的现代研究以及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湿热证现代研究更为合理、科学,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湿热病邪,湿热证“证”的本质和发病规律,对湿热证本质及治疗的研究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常见到内伤发热病,但辨证为真湿假热证的极其少见,甚至在教科书上病机的特殊类型——阴阳格拒中也少有提及。湿邪(阴邪)极盛格拒阳气于外,反而于外部表现为火热内盛——肌肤火灼,满面潮红如妆。笔者治疗以健脾除湿、疏肝理气为法则,使湿邪得以从小便利湿、从肌腠胜湿,辅以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使湿去而热退,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温病营热证病理实质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翟玉祥  王灿晖 《中医杂志》1997,38(6):328-331
营分证是温病病程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动物实验证实,营热炽盛是营分证的基本病理变化,它不仅能劫夺营阴,窜络致瘀,还能扰乱心神。由此可见,热炽、阴伤、血瘀及神扰是营分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病理改变,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引起营分证复杂的病理变化。1 热毒是营热炽盛的首要致病因素温邪是导致温病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具有温热性质的“六淫”之邪和疠气、温毒等。不同温邪侵犯人体,在温病的卫分和气分阶段,往往可以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证候。但是,当病程发展到营分阶段时,则不论初期感受何种病邪,均必化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明扬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76-478
湿热证的实验研究进展郭明扬成都中医药大学93级研究生(成都610075)关键词湿热证,实验研究,客观指标近年来有关证的客观化研究十分活跃,湿热既是中医多种病变的原因,又是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势的集中反映,此证临床十分常见,但其治疗往往“如油入面”难...  相似文献   

6.
肾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肾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进展刘宏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北京10O09O关键词肾病湿热证,实验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肾小球疾病(简称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湿热证对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原发性肾病湿热证发...  相似文献   

7.
温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急性热性病中,温病湿热证是具有特殊规律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上常以身热缠绵,胸脘痞闷,身重体倦,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症。作为临床常见病证,因其病情缠绵、治疗困难、预后不佳而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对于温病湿热证的病理机制等的探讨更为客观、规范,进一步促进了湿热证证型实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热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锋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281-128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育龄妇女,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炎、皮疹及肾脏损害症状为主要表现,不仅有皮肤盘状红斑为表现的皮肤损害,更是一种累  相似文献   

9.
宁建武 《新中医》1996,28(1):3-5
李兴培教授辨治湿热证经验宁建武主题词湿热(中医)/中医药疗法,湿温/中医药疗法,黄疸/中医药疗法,@胁痛/中医药疗法,@李兴培李兴培教授,擅治湿热病证,其认为湿热证虽症状迥异,其本乃湿热所致。兹举4则验案,以窥李老辨治心法之一斑。1湿温张×,女,28...  相似文献   

10.
谈诊治肝炎病湿热证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谈诊治肝炎病湿热证的经验王俊槐李培生教授(下称李老)认为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多属中医湿热疫毒证的范畴,且善于伤寒温病之法参合使用,对诊治肝炎病湿热证疗效卓著。现将随师应诊录,依次整理如下。1宣上透表、开泄湿热甲肝始恶寒发热者,实属中医湿...  相似文献   

11.
甘露饮加减治疗糖尿病湿热证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因素与过食肥甘厚味及运动量减少密切相关。中医辨证分型早期属湿热内蕴、阴津损伤或气机阻滞者较多见,随着病程的延长可伴见气阴两伤,瘀血阻络。笔者运用甘露饮加减治疗湿热型糖尿病获得了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湿热内蕴伴阴津损伤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臭,多食易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而频,舌苔黄腻,脉滑细数,治宜清热利湿、滋阴降火。方药:甘露饮(茵陈20g,黄芩10g,生、熟地黄各20g,枳壳10g,枇杷叶12g,石斛10g,天、麦冬各10g)加玄参10g,苍术10g,全瓜蒌20g,苔厚腻者加佩兰10g,饥饿…  相似文献   

12.
正1桂枝汤患者,男,35岁,2008年11月7日初诊。患者下腰背强痛10余年,加重伴发热15天。刻下症:下腰背强痛,夜间甚,转侧不利。时伴低热,体温最高37.9℃;恶风寒,乏力。红细胞沉降率(ESR)40 mm/H;C反应蛋白32 mg/L;骶髂关节CT:双侧骶髂关节虫蚀样改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  相似文献   

13.
郭赛珊治疗湿热证的临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证是以湿热为致病因素的临床常见证型,可见于许多疾病的病程之中。湿热既可得之于外感,又可源自内生。湿热为患既可外犯肌肤经络,又可内伤脏腑百骸。因此,湿热证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证型,如《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证候部分》(国家标准)收入的湿热证就有54条,涉及眼、耳、鼻、喉、口、舌、齿、脾、胃、肠、肝、胆、肾、膀胱、肛门、子宫、精室、皮肤、腰、肢体等几乎全身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两个代谢物检测平台,对血清样本进行全谱代谢组学检测。并运用多维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三种不同疾病湿热证的共性及特异性变化物质。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湿热证组间代谢组学差异物质,并与健康组对照,发现肌苷、尿苷、天门冬氨酸、油酸甘油酯、乳酸盐是三种疾病湿热证的共同变化物质。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疾病的典型湿热证之间,既有反映不同疾病的差异性物质,又存在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物质,从而在代谢水平上为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从消渴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各代医家对消渴的治疗等方面,总结出消渴病湿热证的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朱良春从湿论治风湿病经验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中称风湿,又名历节病.虽然病名各异,但都是对经络气血运行障碍而产生的肌肉、关节疼痛、麻木、肿胀等症候的总括.<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近5年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证进行了综述。提示中医药在内治、外治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其独特性,并且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焦湿热证,往往缠绵难愈。据笔者观察,发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护理因素有关。如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恰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临床疗效。所以,科学的护理措施,对于中焦湿热证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小鼠病毒性肝炎的湿热证模型,为中药应用于湿热证治疗提供模型基础.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湿热组、病毒组、模型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肝脏病毒含量.对各组小鼠进行症状、肝功能、肝脏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比较.结果 病毒组、模型组小鼠的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2 组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以模型组病变更严重.用RT-PCR检测造模后血清病毒滴度,病毒组、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病毒含量2.9×10~5.5×104拷贝数/mL.结论 初步构建小鼠病毒感染的湿热证模型,该模型的发病条件、病变程度及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特征,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