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铅对工人健康的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方法对某炼铁厂2009~2011年的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铅作业体检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荧光分析法测锌原卟啉,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血压计手工测血压。结果(1)该炼铁厂三年都有血铅超标病例检出且逐年增多;(2)血铅与锌原卟啉有显著相关,与血红蛋白、血压无明显相关;(3)岗位和既往有无血铅异常史两因素对工人血铅影响较大。结论该炼铁厂高炉车间铅危害严重,接铅工人血铅检出情况存在着岗位差别,反复铅中毒现象较普遍。应控制生产源头铅的接触,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车间的排毒除尘设施,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蓄电池制造行业铅污染状况,分析接铅工人血铅影响因素,为铅中毒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生产车间铅烟铅尘浓度检测和接铅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血铅水平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生产车间铅尘、铅烟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均数为分别为0.191mg/m3、0.067mg/m3,超标率分别为41.67%、18.75%。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工龄、抽烟、饮酒、工作所在部门、工种均是接铅工人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饮酒、工种是血铅水平等级提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铅尘、铅烟重点超标岗位的治理。铸造/铅粉、裁减、研磨、焊接等工种的男性接铅工人为慢性铅中毒的高危人群,提倡戒酒,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3.
王军明  蒋莹  姜枫 《现代预防医学》2023,(11):1975-1979
目的 对某铅锌冶炼厂职业接铅人员血铅水平进行生物监测,分析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以该厂182名职业性铅暴露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和工作中接触铅的情况;采集肘静脉血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浓度。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因素与血铅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确定造成血铅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的血铅浓度中位数为326.9(237.6,471.0)μg/L,其中男性血铅浓度高于女性(Z=-5.300,P<0.05)。各工龄组间血铅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2.126,P<0.05),工龄≥15年组血铅浓度高于其他工龄组,各车间及各工作岗位之间血铅浓度差异亦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41.386,P<0.05;H=69.773,P<0.05),铅锌冶炼车间工人血铅水平高于电解锌车间和稀贵金属车间,其中烧结岗位、熔炼前床岗位工人血铅浓度高于其他岗位。中位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工龄、男性、烧结岗位和熔炼前床岗位是接铅人员血铅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铅锌冶炼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活动、作业环境、作业场所中铅浓度、接铅作业工人血铅值等进行现场调查,根据现场铅浓度以及接铅作业工人血铅值,确定关键控制点。该铅锌冶炼企业接铅作业岗位超标率为66.6%,各车间铅烟平均检测结果和接铅作业人员平均血铅值也均超标。提示该企业应针对铅烟浓度超标严重的电铅反射炉、供料干燥窑巡检、烧结配料、电铅熔铅锅等岗位作为关键控制点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密闭和通风,使铅烟的浓度控制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以下,防止铅中毒的发生。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侯爱平 《职业与健康》2006,22(16):1258-1258
目的了解铅对作业工人的危害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铅中毒的发生,保护铅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方法采集曲阜市圣阳电源有限公司449名接铅工人静脉血,采用塞曼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车间空气铅浓度用FC-2B粉尘采样器,以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①检测血铅449人,超标者101人,检出率为22.49%;②接铅1~2a的工人及9a以上的工人超标者较多;③304名男性接铅工人血铅超标者74人,占24.34%;145名女职工血铅超标者27人,占18.6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1.84,P>0.05);④不同工种血铅异常情况不同。结论曲阜市圣阳电源有限公司接铅工人血铅检出情况存在着工龄差别和工种差别。应完善极板车间、焊封车间、装配车间的排毒除尘设施,加强个人防护,坚持定期职业性健康查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作业工人的健康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630名铅作业工人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及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铅烟、铅尘超标的岗位中,出现神经衰弱症状的工人检出率较高,血铅异常率较高。检出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16名;检出中度贫血4名,为铅作业职业禁忌证。接触铅的工龄越长,血铅异常率越高;男性接铅工人血铅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接铅工人血红蛋白异常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铅酸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工人存在明显职业健康损害,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从而预防控制职业性慢性铅中毒。  相似文献   

7.
杨锡标  滕冲  陈兵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259-2260
目的了解钢绳生产企业铅职业危害状况及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铅中毒发生,为环境治理和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对17家钢丝绳厂接铅作业的240名工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对工厂作业环境进行检测,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工人血铅,车间铅浓度用DFC-3BF气体采样器采集,以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钢绳生产热处理车间的司炉操作处和下线操作处空气中铅烟、烟尘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下线工、司炉工与上线工的血铅超标率分别为78.57%、69.05%、37.21%;血铅超标率与工种、工龄有一定的关系,与工人的性别、工作时戴口罩、车间进行湿式清扫、吸烟、喝酒、症状等不具相关性(P>0.05)。结论作业环境中铅烟、铅尘浓度超标是接铅工人体内铅含量超标的主要危险因素;血铅与工人的性别、卫生习惯、个人防护等因素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濮阳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进行血铅分析,了解该厂工人体内铅含量水平,筛查观察对象,发现铅中毒患者,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该蓄电池厂735名铅作业工人静脉血,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血铅检测,按照GBZ 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735名铅作业工人中血铅超标者51人,超标率为6.94%。其中,含量在400~600μg/L的观察对象有46人,占6.26%;血铅含量超过600μg/L,诊断值达到铅中毒水平的有5人,占0.68%。涂片岗位观察对象和铅中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1.74%和4.35%,包片岗位分别为20.83%和4.17%,明显高于其他岗位。结论该蓄电池厂存在职业危害,企业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加强个体防护,同时提高铅作业工人在生产岗位上的自我防护意识,对血铅超标者进行复查和驱铅治疗,坚持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预防控制职业铅中毒的发生,保护工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某铅酸蓄电池厂作业工人血铅异常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为企业进一步加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0年12月在该厂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2 550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铅浓度,通过统一调查表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以及职业史等相关信息,同时对接铅工人经常接触铅尘或铅烟的代表性岗位进行空气中铅浓度检测,运用SPSS 2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个常年接铅岗位空气中铅浓度都存在超标现象,合格率为12.5%~62.5%。共246人发生血铅异常,血铅异常率为9.6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其他不接触铅的岗位相比,铸板、涂板、分刷片、包片、装配等岗位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7.800倍、23.996倍、30.893倍、16.380倍以及18.003倍(P <0.01);与接铅工龄<1年的作业工人相比,接铅工龄为1~年、2~年、3~年、4~年、5~7年的作业工人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12.960倍、17.557倍、19.127倍、25.037倍以及29.096倍(P <0.01);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某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场所铅污染状况及其对工人血铅、血锌原卟啉影响因素分析,为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测蓄电池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对接触铅作业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血铅、血锌原卟啉等项目测定.结果 ①2005-2010年共检测样本数205份,该蓄电池企业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166份,超标率达80.98%.但超标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②在岗职工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血铅异常检出率高达77.05%,铅中毒率为27.86%,铅中毒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③铅作业车间不同工人铅中毒率不同,各工龄组工人的铅中毒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该企业工作场所铅污染比较严重,工人血铅水平仍较高,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卫生监管部门对职业接触铅劳动者需采取多方面干预措施,预防控制铅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1.
蓄电池厂工人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铅作业工人体内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扬州市某蓄电池厂从事涂膏、打磨、铸造、化成、总装、装配等男性铅作业工人130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吸烟、饮酒等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调查记录,测定其血铅含量,并对其工作岗位空气中铅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检测在正常生产时进行,共设检测点32个,合格点4个,合格率12.5%。铅尘最高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174倍(叠片岗位),铅烟最高超标17倍(烧焊岗位);工人的平均血铅水平(238.08±6.71)μg/L,范围64.96~505.80μg/L。单因素分析显示工人是否吸烟、饮酒、每天饮水量、进食饮水前洗手习惯和平时所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工作时空气中的铅浓度高低均可对血铅水平产生一定影响(P<0.20);进一步对铅接触工人铅中毒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工作场所铅浓度的升高,血铅值也随之升高,吸烟者的血铅值亦比不吸烟者要高。结论该厂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合格率低,工人血铅水平普遍较高;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较高和吸烟是工人血铅水平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杨兰增 《中国校医》2022,36(9):712-714
目的 调查某地区钢铁工人静脉血铅水平,为某地区制订职业性铅中毒的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月—2021年7月,随机选取共60名本地区钢铁企业工人,调查工人基本资料,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血铅含量、活动场所铅烟浓度。结果 60名工人血铅含量为(253.31±21.48)μg/L,其中铅中毒7例,占11.67%,血铅偏高16例,占26.67%,正常37人,占61.66%。男性工人血铅含量为(263.49±19.87)μg/L,高于女性的(252.55±19.56)μg/L(t=2.128,P<0.05);随着年龄、工龄的增大,血铅含量逐渐升高,不同年龄组、工龄组工人血铅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炉炉前岗位、休息室岗位空气样本超标率分别为100%(9/9)、44.44%(4/9)。结论 工人活动场所铅烟污染较重,随着年龄、工龄的增加,钢铁工人血铅含量会逐渐升高。因此,企业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加强钢铁工人个体防护与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源头控制和消除铅危害,并为企业职业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对某炼铁厂现场调查、作业场所铅烟检测、接铅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结果1、2、3号高炉炉前铅烟浓度分别为0.64—5.40m/m^3、0.10—5.72mg/m^3、0.273—0.538mg/m^3;在受检的152人中,发现铅中毒83例。结论炼铁高炉前铅烟浓度明显超标,铅中毒检出率达54.6%,该炼铁厂铅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源头控制和消除铅危害,并为企业职业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对某炼铁厂现场调查、作业场所铅烟检测、接铅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结果1、2、3号高炉炉前铅烟浓度分别为0.64—5.40m/m^3、0.10—5.72mg/m^3、0.273—0.538mg/m^3;在受检的152人中,发现铅中毒83例。结论炼铁高炉前铅烟浓度明显超标,铅中毒检出率达54.6%,该炼铁厂铅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
探讨铅接触工人血铅浓度与慢性铅中毒程度的关系。 [方法 ]对 12 7人 (男 112人 ,女 15人 )蓄电池厂工人的血铅及空气中铅浓度的剂量 反应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 ]血铅在不同铅接触浓度下呈明显的剂量 反应关系。进一步对血铅值分组分析 ,发现高浓度接触组血铅与铅中毒的诊断分级相一致 ,而低浓度接触组铅吸收病例血铅为 (2 2 5 5± 0 0 6 9) μmol/L ,轻度铅中毒病例血铅为 (2 16 0± 0 0 76 ) μmol/L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仅以血铅值来划分中毒程度欠妥 ,还应以现行国家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综合分析进行中毒分级。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15年,无锡市共有45家不同规模的涉铅企业1832名接触铅及其化合物的作业工人。铅作业工人职业健康实检率88.48%,铅作业职业禁忌证的检出率为0.8%。血铅400~600 μg/L者87人(5.4%),>600 μg/L者30人(1.8%)。男性工人血铅超标率高于女性。提示接铅企业应加大防护设施投入,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避免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某冶炼厂铅职业接触者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某冶炼厂影响铅职业接触者血铅水平的因素。方法采集观察对象静脉血,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浓度,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血铅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铅职业接触者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非职业接触者;不同年龄、性别、工龄、工作车间和岗位的职业接触者血铅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冶炼厂铅职业接触者血液中铅水平显著升高;铅职业接触者的年龄、性别、工龄、作业车间和岗位均为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韶关市5家铅酸蓄电池厂综合治理前后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进行检测和接铅工人血铅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了解韶关市铅酸蓄电池行业综合治理前后的铅危害状况,分析综合治理效果。结果显示,综合治理后,5家厂的铅烟中位数从0.05降至0.02mg/m3,铅尘中位数从0.06降至0.03mg/m3,铅烟超标率从62.1%降至23.1%,铅尘超标率从56.8%降至20.7%,接铅工人血铅水平从(1.78±0.67)降至(1.36±0.54)μmol/L,血铅超标率从43.4%降至15.7%,疑似铅中毒检出率从4.4%降至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5家厂仍有9个铅烟超标点(占23.1%)和12个铅尘超标点(20.7%),仍有86名血铅超标工人(15.7%)。提示,通过综合治理,大部分岗位的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岗位的铅危害未得到有效控制,须进一步治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蓄电池生产企业铅污染的治理方法。方法 按照《车间铅烟、铅尘空气浓度监测检验方法》进行作业点铅浓度的监测,对铅作业工人进行血中铅浓度测定,按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诊断。结果 经过6个月的综合治理,车间各作业点铅浓度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工人的血铅浓度较治理前平均降低34%,血铅值在2.42μmol/l以上(铅吸收)的人数由4人减少至0,1.93μmol/l以上的人数由18人减少到0,治理效果明显。结论 运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蓄电池厂作业环境的铅污染,控制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林静  王劲 《职业与健康》2010,26(8):859-861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职业性铅危害情况,探索职业卫生预防模式。方法接触铅作业的工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内科、耳鼻喉、听力、心电图、血常规和尿常规,并测定其血铅、尿铅浓度。结果361名接触铅作业工人有143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70μg/L),53人血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人血红蛋白下降,44人耳鼻喉检查发现异常,68人听力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尿铅浓度与铅接触浓度有关,随着铅接触浓度的增加,血铅、尿铅平均浓度增加。血铅、尿铅超标率与接铅工龄有相关性,接铅工龄在5年以上组血铅、尿铅超标率明显高于0~1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厂铅作业工人受铅危害影响情况较重,工作场所中高浓度的铅烟、铅尘是造成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该厂应进行工艺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铅污染,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